時至今日,總督府依然矗立在淮安城東門外,成為一處景點。說完了淮安歷史上的繁華,還應該說說近代以來的衰落。自從中國第一條自建鐵路通車后,加之清政府腐敗,內外交困,漕運逐漸停滯,淮安在中國版圖上的地位一落千丈。
時間來到21世紀,2001年,經國務院批準,原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實施“三淮合一”戰略(即原地級淮陰市、縣級淮安市、淮安區合并為一)。這將充分利用淮安縣的歷史文化底蘊,更好地營造淮安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氛圍。
當時,淮安市主要領導敏銳地意識到,隨著中國即將加入WTO,中國將迎來產業轉移浪潮,能否抓住這一輪發展機遇淮安信息職業學院,關鍵在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有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
淮安作為江淮地區的中心城市和蘇北地區的骨干城市,長期以來高等教育發展短板明顯。直到1997年,原淮陰師范專科學校才升格為淮陰師范學院,成為淮安市第一所本科院校。三年后的2000年,原淮陰工業專科學校和淮陰交通專科學校也合并升格為淮陰工學院。這兩所學校成立之初,師資力量薄弱,教育教學資源有限,受制于原有校舍,發展受到限制。
淮安高教園區鳥瞰圖
更重要的是,國家出臺了新千年高等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未來五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要翻一番。這對于正處于高等教育低谷的淮安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時任淮安市主要領導在市委會議上明確提出,淮安要抓住這次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機遇淮安信息職業學院,助力淮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讓歷史文化名城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淮安不能少了這一塊。
隨后,淮安市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邀請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省教育廳以及淮安多所高校參加座談會,共商淮安高等教育發展大計。與此同時,淮安市進行規劃修編,經過多輪論證、實地調研,擬在淮安建設大學城。
經過前期的精心籌劃網校頭條,淮安市于2002年4月代表市政府向江蘇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請,并獲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同年11月,江蘇省教育廳代表省政府與淮安市人民政府簽署了共同建設淮安高教園區的協議。
根據規劃,淮安高教園區位于淮安市清浦區城南鄉,前期將建設占地面積約3.01平方公里的淮陰工學院、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另布置具有國家級競賽標準的體育中心、醫院等。淮安高教園區首期投資15億元,規劃容納3萬名學生。園區開工儀式上,時任淮安市委書記丁潔民表示:“我們要舉全市之力,把高教園區打造成一流水平、一流服務、一流標準的示范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