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屆是浙江大學遠程教育學院招收的第四批學生。浙江大學遠程教育學院于1997年開始籌建,1998年6月在浙江杭州、寧波、臺州等地開辦了遠程教育。至今,浙江大學遠程教育學院已在全國15個省市建立了70多個教學站,以高中本科、專科本科、研究生培訓等多種形式招收電子商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商管理、公共事業管理、英語、法律、護理等7個專業學生,成為一所通過網絡連接上萬人的大學。早在1997年3月,浙江大學副校長馮培恩就受校長潘云鶴的委托,赴日本出席“國際高等教育網絡建設會議”。 會上,他強烈感受到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正迅速推動先進國家網絡高等教育的發展,并敏銳地意識到遠程教育的發展可能在辦學理念上對我國現行高等教育體制產生沖擊和促進作用。回校后,他在向學校提交的書面報告中建議浙江大學要以積極應對挑戰的態度發展遠程教育。校長潘云鶴接到報告后,立即召開校務會議進行專題討論。他認為,浙江大學立即開展以網絡技術為基礎的現代遠程教育,不僅順應了我國高等教育加快發展的需要,也是提升浙江大學國際競爭力的必要。在他的建議下,會議決定學校要設法自籌多方資金,采用先進的網絡設備,建設遠程教育。
我國高等遠程教育的發展引起了李嵐清副總理的重視。1999年,馮培恩教授作為全國政協常委,在北京出席全國政協會議,并就我國遠程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浙江大學的遠程教育思路向李嵐清副總理作了專題匯報。不久,李嵐清副總理在會見浙江大學黨委書記張俊生、校長潘云鶴時,多次專門詢問遠程教育進展情況,鼓勵浙江大學加快發展。
1999年3月,國家教育部正式批準浙江大學開展高等教育遠程教育,批準浙江大學于1998年開始招收遠程教育本科生,并指定浙江大學為我國首批開展遠程教育試點的四所高校之一。
在實踐中尋找解決方案
得到教育部批準后,如何開展遠程教育的問題擺在了浙江大學遠程教育學院負責人面前。考慮到采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和網絡通訊技術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學校從一開始就注意控制招生規模,在適應中不斷擴大招生規模。第一年招生300人,第二年擴大到1500人,第三年高中至本科招生納入浙江省統招軌道,第四年招生最低分數線高出北京本科線20多分。
遠程教育剛開始的時候,傳統教學方式與遠程教育的矛盾就日益突出。教師們習慣了面授,照本宣科,千篇一律。再加上遠程教育少了板書,多的是多媒體課件;干擾和交流少,時間也多;一堂課的內容比校園里的本科生還要多,學生來不及消化,有的課程期末考試不及格率高達40%。學生的不滿通過急促的電話鈴聲和措辭激烈的電子郵件涌入教務處。教務處處長周麗萍對此記憶猶新。她說,我們能夠理解學生的感受,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我們、老師、學生都需要改變思維方式去適應。因此,教務處并不是簡單地把學生的來信轉發給老師,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與師生溝通,探討遠程教育的特點,讓師生的觀念逐漸轉變。
該校普通物理老師潘政權提出了組建課程組的建議。他說,這有兩點意義:第一,在面授課堂上,如果我的課教得不好,學生會對潘政權有意見,但在網上,如果我教得不好,學生會對浙江大學、對遠程教育有意見。組建課程組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教師個人因素造成的失誤,同時還可以開展學科間的教學討論,這樣的討論不僅有利于形成新的遠程教學方式,而且對傳統教學也有促進作用。第二,在網絡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幾百、幾千名學生,單憑一個人很難保證教學質量,光是回答問題,坐在電腦前面對幾百封需要回復的郵件,教師要時刻保持冷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潘政權目前正在指導自己的研究生完成一個與遠程大學物理教材兼容的多媒體課件。 這個課件的先進性體現在,它不僅傳授專業知識,適合學生自學自測,還包含了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和相關人物、事件作為背景資料,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加深理解。他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英語作文網,他認為這很有價值,在本科課堂教學中也會有所裨益。
目前,浙江大學遠程教育學院經過幾年的實踐,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教學質量保障與監控體系,通過不斷調整課程設置,使課程知識體系、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更加有利于遠程教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
互聯網的無所不能和無能
浙江大學遠程教育學院目前已建成衛星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大網絡系統,在此環境下開發應用的視頻會議系統、課件學習系統已成為教學傳輸的主要渠道;而網絡課程BBS、師生電子郵件、網上問答三大板塊則構成了師生之間不見面交流的主要手段。
很多負責遠程教育的老師對此深有體會。信息的傳遞不單單靠語言來實現,上課時師生的目光交流,板書時的語氣加強,甚至訓斥,也是一種信息傳遞。如何彌補遠距離帶來的局限性?浙江大學遠程教育學院從管理和教學兩個方面進行了探索。遠程教育實現了教師教案公開,這在任何一所大學的課堂教學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因為教案集中了教師所有的心血,就像最珍貴的寶藏,教師不會輕易地向別人展示,但浙江大學的老師卻做到了這一點。浙江大學理學院數學系的張繼昌教授是一位有著30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從第一堂課開始,他就一直在探索不同于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和課件,不讓學生帶走他們聽不懂的東西。 他設計的課件,從字體大小到寬度排布,讓遠在千里之外的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體貼與理解,但他也會當著全國學生的面,對著視頻系統批評某個班的學生。他認為,在學習態度上,絕不能縱容、縱容學生。
在管理方面,浙江大學遠程教育學院形成了學院、分校、教學站三級管理體制;在教學方面,形成了包括專業教學委員會、課程教師組、教學督導組等一系列教學機構,并定期對教學分校、教學站進行評估,形成了與網絡協同配合的教學管理環境。
學生學習小組的出現,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遠程教育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今年7月畢業的浙江臺州教學站1998級班,有一個10人的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包括工商銀行臨海支行行長、副行長、技術骨干,還有來自各個行業的中層干部。由于工作職責和地域限制,他們不能每節課都到場,為了完成學業,他們自發組成學習小組,課后一起學習課件。在不同專業課程的學習中,他們因專長不同,擔任輔導員。組成學習小組后,他們再也沒有掛科,都拿到了畢業證書。同時,他們也從陌生人變成了好朋友。他們一起去杭州參加浙江大學舉行的畢業典禮,每個人臉上都寫滿了幸福和自豪。學院把他們的經驗總結出來,推廣到每一個教學站。學生們的自發創作浙江大學遠程教育學院,讓管理者一次又一次驚喜不已。 杭州分院和南京分院高中至本科班的學生先后創辦了兩期刊物,從稿件收集、文本編輯到電腦排版,全部由學生完成。院長馮培恩每期必讀。他認為,這是管理者想營造、學生自己做到的在線學習氛圍。他從自己的靈活資金中拿出2萬元,獎勵他們的創造力和精神追求。
為了彌補遠程教育的不足,浙江大學遠程教育學院決定每年舉辦一次優秀學生夏令營。今年夏天,來自全國各教學站的150名優秀學生齊聚求是園,在竺可楨塑像前聆聽老校長的教誨,在浙江大學校友院士長廊感受求是校風的真諦浙江大學遠程教育學院,通過屏幕和網絡與相識已久的老師合影交流,并將這次相聚帶來的震撼帶回每個課堂,傳遍全國各教學站。
(單靈)
(《大學周刊》2001年10月16日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