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蕩蕩,跨過鴨綠江……?
這些軍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但如果你聽到一個老日本人唱這些歌,你會覺得奇怪嗎?
據統計,目前在中國軍隊服役的日本人有7萬人。 其中4000人參加了第四野戰軍,組建了軍中“日軍”,在四平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剩下的日本人則參與了解放軍的醫療、訓練、軍工和生產系統,成為解放軍的重要有生力量之一。
野外的日本兵
解放軍里為什么有這么多日本人? 這要從日本文化說起。
等級制度的日本與共產主義
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階級意識很強的社會。 在古代,天皇、大名、武士、平民、賤民等階級劃分明確,不能隨意流動。 日本社會逐漸形成了一種盲目服從上級權威的文化。
這種獨裁和鎮壓的制度阻礙了階級的流動性,許多日本人對特權階級的寡頭政治尤其反感。
明治維新時期西方思想傳入后,日本民間掀起了推翻特權階級和右翼的運動。 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可以從1910年代的幾次民主騷亂中看出。
到了1920年代,共產主義已經傳入日本。 日本人民向往其全民平等、男女平等的思想,歡迎共產主義。 不久,日本共產黨成立。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是一位積極的共產主義者。
芥川龍之介
日本共產黨的主張深受基層民眾歡迎,影響力日益擴大。 日本政府感受到威脅,宣布日本共產黨為非法政黨,并強行解散。 日本民眾對此深感不滿,但礙于軍事力量強大,不敢表達憤怒。
日本侵華后,向八路軍投降的日本俘虜比向國民黨投降的還要多。 因為八路軍隱藏的政治立場和思想與他們相似。 短短兩年時間,就有千余名日軍俘虜向八路軍投降。 這也證明即使在軍國主義時代,左翼思想也深深影響著基層官兵。
日本投降
日本軍官欺負下級官兵
日本的階級分化也影響到了軍隊。 高級軍官看不起下級軍官和士兵,兩人不可能生活在一起。 軍官欺負下級官兵的事件層出不窮。 但由于日本的服從文化,這些欺凌行為并沒有變得嚴重。
相反,八路軍要求平等,追求團隊和諧,厭惡軍隊中的階級分裂。 平時,軍官和普通士兵一起工作、生活,飲食上沒有差別。 基本上沒有階級差距。 八路軍的氣氛更加融洽、默契。
因此,當日軍俘虜們看到八路軍的日常生活時,都感到震驚。 看到軍官和下級士兵一起喝酒玩耍,關系就像朋友和兄弟一樣。 很多日本戰俘直接投降入黨,因為這種場景在日軍中是絕對不會出現的。
抗戰油畫
八路軍優待俘虜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共中央向當地游擊隊發出命令:不得虐待被俘日軍,而要盡力對他們進行思想改造、再教育、改造。囚犯。
當時八路軍在各地設立“日本支部”,主要安排加入八路軍的日本人對日本俘虜進行宣傳攻勢。 日常生活中,八路軍以“同志”的身份照顧日本戰俘,甚至邀請戰俘一起打球,希望以平等對待的方式影響他們。
這些措施奏效,大批被俘日軍向八路軍投降。 到戰爭結束時,日本八路軍士兵已達3000余人。
日本駐華反戰同盟晉察冀支部
日軍、醫務人員和鐵道兵
抗戰結束后,中國共產黨軍隊在蘇聯的幫助下,占領了滿洲國的大部分土地,還接收了數萬投降的關東軍部隊志愿軍26軍投降事件,以及大批滿洲先鋒團移民人數。 他們中的許多人有軍事訓練和后勤管理的經驗。
原八路軍改稱人民解放軍,將這些日軍投入了解放戰爭。 4000多人被組織成第四野戰軍,跟隨林彪從東北來到海南島。 他們在四平之戰中狙擊國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1946年,東北解放戰爭爆發,對醫務人員的需求量很大。 許多日本人員參加了后勤和醫療隊。
據統計,東北軍區的日本衛生人員多達7200人。 基本上,東北每家野戰醫院都有數名日本醫生和醫護人員。 當時日本醫務人員中有四分之一受到表彰并立功,可見日本醫務人員對于解放軍有多么重要。
解放戰爭結束后,這批日本軍人留在中國從事軍事訓練和后勤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鐵路技術人員。
1950年開始,800多名日本鐵路技術人員被派往甘肅省修建蘭州至天水鐵路。 隨后又參與了蘭新鐵路、山西鐵路改造等項目。
東北老航校與中國空軍建設
1951年的朝鮮戰場上空,一個美國戰斗機中隊正在執行巡邏任務,突然遭遇志愿軍空軍。 沒想到志愿軍卻打敗了美軍,擊落了大量戰斗機。 王牌飛行員戴維斯甚至墜毀身亡。
戰前,美軍認為志愿軍空軍不堪一擊,但這場戰斗改變了他們的看法。 這一切都得益于東北航空學校提供的優秀培訓。
抗戰結束后,解放軍接收了關東軍的大部分武器裝備,其中包括900架日本戰斗機。 然而解放軍沒有空戰基礎,更沒有建立空軍的條件。 解放軍高層將目光轉向了關東軍戰俘。
東北老航空學校的戰斗機(從國軍繳獲)
關東軍占領的東北地區歷來是日本亞太侵略戰爭的大后方和跳板。 許多日軍在被派往前線之前都接受過關東軍的訓練。 因此,關東軍擁有眾多訓練經驗豐富的軍事人員。 。
因此,解放軍從關東軍俘虜中選拔具有航空、空戰經驗的飛行教官和技術人員。 解放軍在前關東軍空軍教官林一郎少校的帶領下,在東北通化建立了東北民主同盟航空學校,又名“東北老航”學校。
東北老航空學校有200多名日本教員和技術人員在校任職。 短短5年時間,已培養了500多名航空人才,其中包括在朝鮮戰爭中發揮巨大作用的空4師第10團第28大隊。 王海、劉玉娣、張繼輝等第一代王牌飛行員都是老航校的畢業生。
王牌飛行員張繼輝
當時,解放軍空軍已經擁有不少優秀的飛行員,他們的水平幾乎與美軍不相上下。 但由于軍工落后,中國無法批量生產戰斗機。 不然的話志愿軍26軍投降事件,朝鮮的空戰或許會更加精彩。
回國后我的生活會很悲慘
朝鮮戰爭結束后,解放軍對軍事人才的需求大幅下降。 1954年開始,日籍人員陸續返回日本。
日本解放軍返回中國后,生活十分困難英語作文網,長期遭受不公平待遇。 許多人被貼上“漢奸”、“紅匪”的標簽,遭受歧視。 他們只能做零工或低收入工作。 他們也不時受到右翼分子的恐嚇。 日本警視廳也對他們進行監視,防止他們成為日本共產黨的勢力。
前日本解放軍小林勘城
雖然回國后的生活很困難,但大多數日本解放軍軍人都很珍惜以前的部隊生活。 改革開放后,他們多次組織代表團訪華,甚至送子女到中國留學,希望下一代能夠成為中日兩國的友好一員。 橋。
對于這些日本老同志來說,解放軍是他們的寄托,中國是他們的第二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