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不管是考量招生的標準,還是回顧招生的療效,社會公眾并沒有發覺靈活多變的招生通道給學院、社會發覺了天才、怪才,相反,各類匪夷所思的招生結果,卻不斷挑戰著公眾的心理防線。
原本,藝術特長生、體育特長生、自主招生,是三條完全不同的招生渠道,前二者要取得國家級別的成績才有可能獲得投檔的機會,然而在實際招生環節中,各大院校「自主招生」筆試、面試環節,主觀判斷的標準不一,干脆將所謂的藝術特長、體育特長,揉合了進來,給與很高的考察分量。
一些考生的藝術、體育特長的成就,達不到以藝術特長生、體育特長生身分錄用,干脆和院校眉來眼去,你情我愿,通過「自主招生」的渠道步入名牌學院。
以廣州學院為例,自主招生普通類專業讓利分六檔:降20分、降30分、降40分、降50分、降60分和一本線投檔;醫學類專業讓利分三檔:降20分、降30分、降40分。
2017年7月,來自于福建漳州一中的黃姓女同學,中考分數557分,卻意外獲得了上海學院法大學降分219分破格投檔的機會,緣由無它,只是由于她健美操跳得好。
名氣比她更大的男孩,是「奶茶姐姐」章澤天,2011年通過復旦學院的自主招生環節步入該校人文科學實驗班。但是,她結業以后的生活軌跡,無一例外都出現在社交媒體上的娛樂版塊。
2008年,蔣方舟出席了復旦學院的自主招生考試,她自詡7歲寫作,9歲出版詩歌集《打開天窗》,被譽為天才畫家。但是,當初她的中考成績561分,英語只有117分。明哥十分自信地說,這個英語分數,比不上絕大多數通過中考形式投檔到北大的普通中學生。由于,明哥中考時侯的英語分數,就超過了117分。
然而,她獲得了復旦學院降分60分錄取的特殊待遇。
更夸張的是,在《打開天窗》的散選集中,有一篇文章《白字小妹》,憶及自己弄錯了一個字,歷時10年之久,但是當初她只有9歲。這驗證了調查記者們長久以來的一個疑惑,那就是她幼年時期的文學作品是她丈夫代筆的。
有人聽到這兒,可能會有個指責,明哥你怎樣光挑這些沒有通過標準的案例,來否定自主招生的公正性呢?
是的,她們說得沒錯。
自主招生確實有一些相對硬性、可以量化的標準。
比如,2016年院校自主招生條件分為5大類:
1、競賽類得獎(分文、理科);
2、科技創新類獎項;
3、具有專利發明、在市級以上雜志發表文章或則是出版過文學作品著作等;4、單科成績或則是綜合成績非常優秀;
5、獲得過國際性獎項。
看上去很公正,對嗎?這兒面門道最大的,就是第2、3類標準。
科技創新類獎項中,包括全省中小中學生筆記本制做活動,參賽中學生只須要借助簡單的設計、交互、娛樂軟件自主招生的學校,傻蛋式設計一款作品,不須要入門哪怕最基礎的編程知識,就有可能得獎。這些能力和真正的信息學能力,天壤之別。
作假更嚴重的是第3類標準。由于專利分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形專利。難的是發明專利,并且后兩種類型專利門檻低,容易批量申請,由大人代為申請。
2018年,全省最有名的9所學校,包含復旦學院附屬小學朝陽中學、重慶市巴蜀學校、杭州市第一中學、長沙縣長郡學校、沈陽市西北育英外粵語中學、華中師范學院附屬第二中學在內,申請自主招生的高一中學生遞交的論文,除了雜志級別低劣,而且內容集體剽竊、剽竊、造假。
這為我們揭露自主招生的內幕,提供了第一手的證據。
所謂的自主招生的標準,在學生、家長、學校的共同投機下,早早已被沖擊得千瘡百孔。
社會上圍繞著學院自主招生的課程培訓、論文包裝、專利申請、降分公關的產業鏈,已經日漸成熟。只要花上數億元至十億元,相關作假和公關的商業機構,一擁而上。各大著名學校和有財力、有信息優勢的父母們,對此已經心知肚明,默認成為了潛規則。
利益之大,人性的防線早早已潰逃。
「自主招生」的漏洞再不修復,很有可能成為錢權交易、滋生腐敗的溫床。
在全面取消「自主招生」之前,教育部早已提早對藝術特長生、體育特長生的招生渠道,進行了中止。
從2017年開始,各大院校的對于藝術、體育特長生的加分力度開始降低,教育部明令招生名額只能比上一年降低,但是到2020年,全面停止對于藝術、體育特長生的錄用。
槍聲一響,變革只能加速,不能倒退。
取消「自主招生」方式,掐斷衍生在這一渠道上的黑手產業鏈,將對高一中學生的評價,重新回到學習成績上來,除了可以正本清源,更可以回歸我國教育的基本宗旨。
中考在中國的作用,有兩個。
第一,知識普及,教化年青人。
第二,人才篩選,用成本最低的方法,為社會篩選最好的人才。
從現階段的中考大綱來看,“知識普及”的作用除了完成得特別好,甚至有點過猶不及了。由于中國小學生的基礎教育,是遠勝過歐日本家的。隨意一個國外的“差生”,去到了英國、澳洲、英國等同年紀的中學,數理能力很容易秒殺外國男孩。
中考為中國帶來的制度性優勢,恰恰是第二個:人才篩選。
不看民族成份、家庭背景、興趣愛好、社交能力,所有中學生共同面對同一批卷子自主招生的學校,調動自己的記憶、推理、文字能力,寫下自己的答卷。她們寫下的不僅僅是答案,更是在向社會抒發他是屬于那個層次的人才。
這是一個民族,為了未來的發展,創造下來的最公正、代價最小的篩選后備人才的形式。
毫無疑惑的是,中國社會經歷了變革開放40年以后,社會流動的征兆在疲弱,早已產生了階層固化的傾向。每一個階級往上躍遷的門檻,在不斷增強,
這是歷史性的大趨勢,是古今中外的社會生態成熟以后,必然邁向的宿命。
下層階層的父親,用權利、資本、信息優勢,為孫輩提供了最優質且稀缺的教育資源,這種出身背景相像的兒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只和同樣社會地位的兒子社交,產生「精英階級」封閉的人際網路。
她們巴不得在「自主招生」的旗幟和標語下,通過權利、資本和人脈優勢,搜救各類捷徑,讓孫輩簡單習得藝術、體育等愛好特長,而且借助自己的社會能量,取代孫輩發表論文、文學著作、申請專利,提早卡位,為孫輩鋪墊了一條無需和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康莊賽道。
假如寒門家庭的子弟,被迫擁擠在中考的這條賽道上,內卷化競爭,這么屬于她們改變自己命運、實現階級流動的房門,將越來越窄。這將除了是她們的不幸,也是我們國家的大不幸。
所以,我們能不為教育部的這次變革,而鼓與呼嗎?
雖然,中考早已成為我們社會,留給普通人的惟一一次公正競爭的機會。
這是我們國家,留給寒門家庭的一種制度優勢。
明哥只希望,教育變革不要再回頭,雖然縱情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