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是新中國第一所石油工業中學,1950年始建于上海,1953年遷至沈陽,1958年升格為承德石油大學,2000年2月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劃轉為廣東省人民政府領導,2002年2姨媽教育部批準改名為廣東石油化工學院,2010年3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四方簽訂共建中學合同。
建校68年,校區已發展成為以石油石化為特色,工、理、經、管、文、法、教、藝等八大學婦聯調發展的多科性學院。2007年中學接受教育部專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并獲優秀成績。中學是教育部確定的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基礎培訓基地、少數民族大專預科生培養基地,是廣東省石油化工短缺專科人才培養基地。目前,已培養出11萬多名結業生,其中大部份早已成為國家石油石化行業的管理及技術骨干。
中學堅持以質量提高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公路,確立了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學科專業結構和師資隊伍不斷優化,辦學條件急劇改善,有力提升了中學的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中學占地面積1890畝,總建筑面積53.2萬平方米,藏書總數271.6萬冊、電子文獻數據庫36個,各種運動場所面積9.27萬余平方米,教學科研設備總額近2.68萬元。中學設有1個學部和16個大學,現有大專專業52個,全日制在校中學生18400人。中學擁有2個聯合培養博士點,1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6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以及工程(囊括10個領域)、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會計(MPAcc)、翻譯(MTI)和藝術(MFA)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中學榮獲山東省一流學科(A類)建設院校。
校區建有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6個(含碩士領域1個)、國家級綜合變革試點專業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個、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專業4個;建有市級優勢特色專業1個、省級綜合變革試點專業2個、省級工程人才培養模式變革試點專業7個、省級創新創業教育變革試點專業3個、省級重點支持專業2個、省級首批應用型轉變試點專業11個、省級應用型轉變示范專業5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7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6個、省級實訓培訓基地1個、省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3個、省級校外實踐教育基地6個、省級創新創業教育基地1個、省級資源共享課9門、省級視頻公開課程2門。中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廣泛舉辦,近兩年中學生在學科大賽和科技創新活動中,獲國家級獎勵660多項、省局級獎勵1100余項。近些年來結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連續10年獲省結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中學建有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現有教員工1535人,專任班主任950人。專任班主任中,具有博士學位班主任387人,中級職稱班主任416人,博士生、碩士生導師292人。中學引進領軍人才1人,雙聘教授2人、長江學者2人、遼寧省攀越學者1人。現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9人,廣東省特聘院士3人,山東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千人層次8人、**層次22人,山東省教學名師13人、優秀人才6人、優秀科技人才支持計劃7人、杰出青年學者成長計劃17人,市級院校創新團隊3個。
中學切實加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建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26個,與沈陽市共同創立了信息技術中心、精細化工研制中心、新能源研制中心、校地產業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石化承德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國寰球工程公司浙江分公司成立了石油化工聯合實驗室。
中學大力施行開放辦學戰略,積極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后與法國、俄羅斯、英國、韓國等17個國家的47所高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構建了常年的合作關系,與美國蒙特利爾學院等國內著名學院聯合舉辦大專生“2+2、1+2+1、4+1”等培養項目,與日本北弗吉尼亞學院等院校舉辦“工商管理碩士(MBA)”“公共管理碩士(MPA)”項目,物理工程與工藝專業大專教育項目獲準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學是教育部指定的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中學生接收單位。
中學大力強化校園文化建設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錄取分數線,秉持“問學穿石、修身誠化”校訓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錄取分數線,弘揚辦學優良傳統;堅持用雷鋒精神建校育人,總結淬煉出“一顆釘”刻苦鉆研精神、“一滴水”團結協作精神、“一團火”無私奉獻精神、“一塊磚”愛崗敬業精神、“一片葉”感恩反哺精神的雷鋒“五個一”精神;創建了“百家講堂”、大學生文化藝術節、校園體育文化節、社團文化節等文化品牌,建有羽毛球、擊劍兩個教育部高水平運動隊。
中學先后入選全省春節勞動獎章、全國員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單位、全國模范員工之家、全國教科文衛體系統先進工會組織、全國五四紅旗社聯等榮譽稱號,被評為山東省先進黨委、文明單位、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校園文化建設品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