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報道,5月6日,中山大學成功舉辦了人工智能發展盛會。在此次大會上,舉行了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揭牌儀式,同時宣布設立了17個研究中心。該研究院的設立,旨在深化中大在智能科學領域的院系間多學科融合,為人才培養、體制創新、學科發展等方面提供強有力的戰略支持。
17個下設研究中心覆蓋文理醫工多個學科交叉領域
在會議中,中山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常務副院長陳洪波闡述道,該研究院致力于整合全校相關學院的科研資源,以“主體、基礎、應用”三個維度為中心,針對國家戰略需求以及灣區產業優勢,專注于多模態世界大模型、低功耗類腦芯片、無人系統、低空經濟等多個領域,致力于打造一個產學研用全面融合的規模化應用生態系統。
中山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設有17個研究中心,這些中心涵蓋了主體、基礎和應用三個領域,涉及文理醫工等多個學科的交叉研究。它們包括但不限于高性能智能化科學工程計算、人工智能的數學基礎、智能計算芯片及其系統、類腦感知器件的研究、智能軟件的開發、多智能體大模型與具身智能技術、群體智能研究以及醫療大數據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等。錢德沛院士,作為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以及中山大學計算機學院的首任院長,他目前擔任人工智能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的職務。
高松院士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教務系統,中山大學校長,指出:一方面,中山大學將不斷強化對基礎理論、研究方法與工具的探索,集中資源致力于攻克高端芯片、基礎軟件等關鍵核心技術,致力于打造一個自主可控、協同運作的人工智能基礎軟硬件體系;另一方面,中山大學將利用人工智能推動科研模式的革新,助力各個領域的科技創新實現突破。
會議期間公布了《中山大學促進人工智能進步的實施計劃》,該計劃涉及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行政管理等三大領域的十五項具體任務。中山大學計劃集中全校的計算資源,優化相關的政策扶持體系,旨在為人工智能科技的進步以及各類人才的才能發揮提供平臺和營造有利條件。
朱孔軍,中山大學黨委書記,強調指出,中山大學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領域的領軍者,肩負著時代賦予的重任。該校需將人工智能的發展納入其“由大變強”的戰略規劃,進行全面布局。同時,學校應秉持自主創新的精神,強化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的突破,強調應用導向,積極服務于國家的戰略需求。
中山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6月,至2024年12月,該研究院在研究方向上實現了進一步的豐富與拓展,并正式步入實體化運作階段。同時,研究院配備了約4萬平方米的科研場地,并建立了一系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實驗設施。
新增4個“人工智能/計算機+”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
中山大學方面透露,該校計劃于2025年本科招生階段增設四個“人工智能與計算機科學”相結合的復合型雙學士學位教育項目(簡稱為“雙學位項目”),同時面向在校生開設九門相關微型專業課程,以進一步推動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此舉旨在積極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應用的相關政策,旨在借助綜合性研究型高校在促進人工智能與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領域深度融合方面的顯著優勢,通過有力的舉措加速培育具備人工智能復合型技能的人才。
據消息,2025年本科招生期間,將有四個新增的雙學位項目獨立設立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教務系統,面向社會公開招生。這些項目不僅整合了學校在金融學、計算機科學、管理學等領域的強勢資源,而且在強大的師資力量和科研設施支持下,還展現了“深度融合”“產學研用全面結合”等顯著特征。
中山大學對于在校學子,秉持著“鼓勵跨學科交流,尊重個人意愿”的原則,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與成長領域。學校憑借嶺南學院、管理學院、計算機學院、系統科學與工程學院、旅游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智能工程學院以及商學院(創業學院)等院系的資源優勢,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精心推出了涵蓋人工智能經濟學、計算與數據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智能無人系統、數字化服務運營、技術藝術文旅創新、人工智能、智慧交通、創新創業與金融科技等九個方向的微專業課程。學生完成微專業培養方案的各項要求后即可申請微專業證書。
中大在智能醫學領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中山大學近年來在智能醫學領域實現了諸多重大進展,這些成果涵蓋了從理論研究的深入到實際技術的應用,從醫學臨床的實踐到基層醫療的普及。
自2016年起,我們便著手建立了醫學大數據人工智能中心,我們秉持的宗旨是,借助數字和人工智能的力量,為我院的每一位同仁提供助力。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副院長楊欽泰在向南方都市報的記者透露時如是說。
南都此前對中山三院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舉措進行了深度報道。這家醫院的主院區位于廣州天河崗頂繁華地段,四周車流不息,接待了超過5000萬名患者。如今,其新“基建”項目正著眼于無形之處展開:“兩朵云、一條路、一個湖,構成了我們智慧醫院的新基建核心”。楊欽泰指出,在過去五年里,該醫院致力于將積累的醫療信息遷移至云端,并整合為數據湖。與此同時,醫院還努力構建了基于5G的高速信息通道,以此為基礎,為線上線下醫療服務的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些基礎設施,將作為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支撐平臺。
2024年11月,國家衛健委頒布了《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隨后附屬三院據此挑選出了多個應用場景的方案,并相繼推出了“三院私域GPT”、“智能預問診”以及“患者數字分身智能體”等創新工具。
南都記者進一步獲悉網校頭條,2017年,中山眼科中心開創性地設立了全球首個智能眼科診療點。到了2023年3月,該中心又開啟了國內首個眼科大型模型的研究項目,攜手華為共同攻克技術難關,并在2024年6月6日對外正式推出了這一模型。該模型通過互動式咨詢為患者提供診療建議,助力醫療服務的公平性。2024年10月,該系統成功在湖南、新疆、海南等區域以及馬爾代夫展開應用。在新疆喀什,該系統助力40多位鄉村醫生及20名醫護人員掌握了規范的眼科診療技能,短短10天時間里,為將近3萬名居民完成了眼病檢查。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在腫瘤診療領域首度應用了名為-R1 671B的大規模模型,該模型參數量高達6710億,能夠靈活應對各種復雜的醫療狀況。該模型與醫院的大數據平臺實現了無縫對接,涵蓋了200萬患者的整個病程數據,能夠實現數據的快速查閱和智能分析,為醫生提供了個性化的輔助服務。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潮流,中山大學致力于在醫療健康領域深耕細作,借助學科融合的途徑,不斷促進人工智能與醫療健康的緊密結合。高松指出:“面向未來,我們計劃充分利用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學科交叉優勢,加速智能醫學的飛躍式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