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門店紛紛關閉,全國僅剩12家門店
2018年1月25日,當當書店重慶店在解放碑國泰廣場正式開業。該店定位為全國首家會員旗艦店,門店面積約2500平米,還設有約200平米的沙龍活動區,開展各類跨界交流活動。
店內除了圖書銷售、閱讀區等與圖書相關的業態外,還引入了輕食軟飲、花藝家居、美術教室、手作小品等跨界體驗空間,打造復合型文化物理空間。
據了解,當當書店是電商圖書公司當當網為補充線上場景體驗的不足而開設的實體業務。
根據不同城市、不同區域,當當書店設定了四種風格的門店定位:一是清新簡約風,針對文藝青年;二是時尚酷炫風,針對學生、年輕人;三是溫馨童趣風,針對家庭客群;四是經典風,針對白領、精英階層。不同的店型、不同的風格,旨在為不同客群打造家庭、學校、單位之外的第三空間、文化客廳。
據相關報道,2015年,當當宣布計劃三年內開設1000家線下書店。2016年,當當梅溪書店開業。這是當當開設的第一家實體書店英語作文,也是國內首家“O()+O()”實體書店,由當當與步步高集團聯手打造,24小時營業,實行當當線上線下同價。
2020年,當當在全國開設了近200家實體書店,分為“當當書吧”“當當讀天下”“當當小站”三種業態,其中“當當書吧”超過100家,占比最多。
不過,根據當當實體書店公眾號公布的運營門店名單,全國首店長沙梅溪書店因搬遷關閉,濟南店6月關閉,重慶店也即將關閉,目前僅南京、合肥、長春等地12家門店仍在正常運營。
#02
實體書店的困境
當當網作為圖書零售行業的領頭羊,2009年成為中國最大的網絡購物平臺,市場份額達40%,一度占據國內網絡圖書零售市場50%以上的份額。但隨著三家電商巨頭的崛起全國最大的網上書店,當當的市場份額不斷下滑。
據艾瑞報告,在我國網絡零售市場,2021年第四季度,天貓占據63.5%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京東以28.8%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唯品會以3.4%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當當的市場份額僅為0.5%。
縱觀網絡圖書的情況全國最大的網上書店,北京開卷發布的《2021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2021年,淘寶、天貓在網上圖書零售市場的份額進一步提升,超過了網絡圖書零售市場份額的60%,而當當的市場份額則被進一步壓縮。
線上形勢已然艱難,實體書店更是舉步維艱。
《2022圖書零售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圖書零售市場規模為871億元,短視頻電商零售圖書銷售額同比增長42.86%,銷售占比超越實體書店,成為新書投放的重要渠道。
近年來,不少實體書店紛紛倒閉。今年8月,上海知名書店衡山和記宣布將于8月31日結束最后營業時間,原因同樣是經營壓力和市場變化。報道提到,盡管衡山和記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簽售活動等吸引讀者,但仍難以維持可持續運營。
今年6月,鄭州開業15年的獨立書店“書籍就是生命”宣布將于7月8日正式歇業。同樣在6月,中信書店上海中盛店宣布停止營業。
獨立書店或連鎖書店不可避免地面臨困境,但今年9月財政部官網發布《關于繼續執行宣傳文化增值稅優惠政策的公告》顯示,2027年12月31日前,免征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
這一利好政策將為實體書店發展提供支持,另外據悉,2022年中國實體書店數量將在24.2萬家左右,預計2023年將達到25萬家。
面對租金、人工、備貨、選品等一系列問題,實體書店自然比線上書店承受的壓力更大。另一方面,線上線下價格差異也成為消費者更青睞電商渠道的原因。在生存空間不斷縮小的線下市場,融合線上模式,構建多元化體驗,選品內容、空間形態、呈現的運營能力成為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