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潔瓊(1905-2011)祖籍廣東臺山。 1919年五四運動后,雷潔瓊赴美留學。 雷先生在加州高中畢業后,曾就讀于加州大學、斯坦福大學和南加州大學。 1931年獲得南加州大學社會學碩士學位。 畢業后,雷先生回到中國,在燕大任教。 1931年至1937年,雷潔瓊在燕京大學社會學系任講師、副教授,講授《社會學概論》、《社會服務概論》、《貧困與救濟》、《家庭問題》、《兒童福利》問題》和《社會服務實習》等課程。 1941年5月,雷先生在東吳大學任教。 新中國成立后,雷先生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組織法》、《婚姻法》的制定。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后,雷先生任北京政法大學副教務長。 1972年,雷先生赴北京大學任國際政治系教授。 在此期間,他與費孝通先生主持重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并成為新成立的中國社會學研究會副會長。 1979年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后,雷先生提出要重視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并呼吁培養社會工作者。 1983年,他提出“民政工作就是社會工作”的著名觀點。 雷先生是北京大學最重要的社會學資深學者之一。 她一生秉承源自燕京大學的“社會學中國化”和“社會服務”理念,為中國社會工作專業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貢獻突出,堪稱通過社會學服務中國社會的模范學者。
1980年,中國社會學研究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舉辦了第一屆社會學研討會。 這是我國重建專業人才、恢復中斷近30年的社會學學科體系的重要舉措。 一。 《關于社會學的一些看法》是雷老師在本次工作坊第三課的演講。 雷先生在演講中提出了重建社會學的三個出發點,即發展社會學理論和分支(應用)社會學; 深入研究中國社會問題和社會工作的發展。 這三個期望也將充分體現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未來的研究和教學架構中。
圖為1931年雷潔瓊在南加州大學獲得社會學碩士學位。
圖為1931年回國后在北京燕京大學任教的雷潔瓊與社會學系學生合影。
對社會學的一些思考
雷潔瓊
我離開社會學這個學科已有三十年了。 如果你今天讓我談社會學問題,那只是個噱頭。 然而,我學習和研究了社會學這一學科。 我在燕京大學教社會學十多年了,對社會發展和社會問題仍然很感興趣。 我不能說我對社會學這個學科沒有意見。 我在這里談一下這些看法,和大家交換一下意見。 如果我說的有什么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幫助我。 這對我來說也將是一種動力。
我今天說的不是一個學術問題。 因為沒有時間好好準備,所以只能講一下這個話題的常識。
我先講三個問題。
1.社會學理論研究與應用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 但對于社會的理解存在許多不同的觀點和理論。 我承認馬克思主義是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但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并不意味著我們不應該繼續研究理論問題。 馬克思主義在發展,必須從社會實際出發,努力進行理論研究。 馬克思主義要求我們研究問題不是從定義出發,而是從實際出發。 建立和發展中國社會學必須從具體社會問題出發。 社會是復雜的,但社會結構的各個部門又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體。 從具體的社會問題出發,可以進一步認識社會的結構和矛盾。
我們都生活在社會中,我們對社會并非一無所知。 馬克思、恩格斯曾運用歷史唯物主義來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 他們發現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是一個過程,是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 但從個體社會的角度來看,這個過程可能并不總是會經歷。
從一種社會形式到另一種社會形式的轉變并不完全相同。 例如,英國、德國、美國、日本都是資本主義或帝國主義國家。 然而,它們的轉變過程卻各不相同。 英國從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從地主轉變為資本家; 法國推翻了地主資本家,從實業家發展起來; 美國從奴隸殖民地獨立后逐漸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國家。 它經歷了封建社會階段; 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從封建主義發展到資本主義。 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的歷史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用贅述了。 我國遭受帝國主義侵略,發展沒有有序進行。 我們還沒有經歷資本主義社會階段。 我們從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
我上面說的主要是說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我們研究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但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發展起來的,我們必須從社會實際出發來研究它。 因此,社會學也必須研究理論。 并不是說以馬克思主義為社會學的理論基礎就不需要研究理論。 馬克思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預見到資本主義必然發展為社會主義。 目前,有很多國家被稱為社會主義。 關于蘇聯是否是社會主義國家,至今仍存在爭論。 社會主義國家走了不同的道路,處于不同的階段。 我們現在處于社會主義哪個階段? 如何為向共產主義過渡創造條件? 目前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回答。
應用社會學或應用社會學是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是社會變革過程中出現的矛盾。 有的是因為社會變了,但人們的思想跟不上。 比如,我國的封建土地制度已經消滅了,但人們的頭腦中卻存在著許多封建意識雷潔瓊子女,如終身制、個人迷信、裙帶關系、一言言論、阿諛奉承、特權、重男輕女等,等等,許多不正之風都與封建意識有關,都是與社會主義相矛盾的,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絆腳石。 有的矛盾是由于社會結構各部門失衡造成的,有的矛盾是由于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認識不足造成的。
社會主義基本規律的要求是:用高科技手段不斷增加和改進社會主義生產,最大限度地滿足全社會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 在這里,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全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 使社會主義生產在高度技術化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提高,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 長期以來,我們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認識不足。 我們沒有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和資料、生產和消費的關系。 我們重生產,輕消費; 我們重工業、輕服務業,造成社會經濟結構和勞動力結構失衡,導致大量服務人民生活所需的事業無人問津。
社會學應該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調查分析這些問題,找出原因,提出解決辦法。 當然,調查研究離不開正確的理論。 20世紀30年代,社會學家參與鄉村建設運動,希望解決鄉村破產問題。 定縣做了大量調查,對教育、衛生、生產等福利工作進行了大量改革,但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主要矛盾沒有抓住雷潔瓊子女,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調查結果也不能反映真實的客觀現實。 不過,這些調查資料在今天仍然具有參考價值。 社會學理論應該為研究和解決社會問題提供理論指導。 相反,通過社會調查、分析和解決問題,理論才能得到豐富和發展。 因此,理論社會學和應用社會學是相輔相成的。
2. 社會學與社會問題
社會學除了研究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結構外,還研究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是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之一。 社會是復雜的,各個部門相互關聯。 從具體社會問題的調查研究出發,研究社會可以揭露社會矛盾,更加正確地認識社會結構和紊亂。 我就以當前比較受關注的問題:青年失業和青少年犯罪為例,談談他們之間的關系。
失業青年的安置問題關系千家萬戶,關系四化建設的成敗。 目前,全國各城鎮正在努力解決這一問題。 去年7月,中共北京市委組織專題組,對北京城市社會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 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社會經濟結構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就是產業工人和商業、餐飲、服務業從業人員數量增長速度不平衡。
表1 1957-1977年北京市商業餐飲業產業工人和服務業工人的比例
1965年至1977年,產業工人增加60萬人,年均增加5萬人。 與此同時,全市商業和餐飲服務業從業人員增加11萬人,年均增加9100人。
從世界幾個主要城市的商業和服務業人員占城市人口的比例來看,我們北京的比例是最低的。
表2:世界幾個主要城市商業和服務業人員占城市人口的比例
1949年至1977年北京市各行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比例變化情況:
表3:1949年至1977年北京市各行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例
由于這種發展的不平衡,給首都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吃飯困難、穿衣困難、修繕困難等諸多不便。
為什么會出現“大量的人無事可做,大量的事無人可做”這樣的不合理現象呢? 研究一下原因:
1、經濟發展緩慢,人口增長過快。
2、對城市社會結構、勞動力結構合理性認識不足。 關鍵在于它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造成國民經濟比例關系嚴重失衡。 從1958年到1965年,工人數量盲目增長,三年內增加了2500萬以上,既超過了農業的承受能力,也超過了工業的實際需要。
3、對社會基本經濟規律缺乏認識,沒有把改善人民生活問題擺在應有的位置。
4、勞動管理過于統一。 就業由勞動部門統一分配,企業沒有用人自主權,人們習慣于依賴國家。 這樣一來,無事可做的只能等待國家分配工作,無事可做的只能等待國家立功。
1979年,北京有40萬失業青年,1980年仍超過20萬。 其中,1977年以前的中學畢業生約10萬人,有的閑置一兩年,有的閑置七八年; 從男女比例來看,女性占一半以上; 從年齡來看,超過一半的人年齡在二十六歲以上。
青年失業問題嚴重,主要表現在:(1)青年人情緒低落、悲觀失望,甚至企圖自殺; (二)影響婚姻、家庭和睦的; (三)影響家庭正常生產、工作的; (四)違法犯罪影響社會安定團結的; (5)浪費勞動力。
其次,青少年犯罪也是當前嚴重的社會問題。 未成年人犯罪人員占刑事犯罪總數的17%以上,其中社會青少年占首位(包括待業青少年、被開除學籍或自愿退學的學生等)。 青少年犯罪活動最突出、對社會治安影響最大的是搶劫、輪奸、殺人、聚眾斗毆等惡性案件。 他們的犯罪活動具有團伙性、與團伙相互勾結、串通作案的特點; 全面,每個人都是多才多藝,能偷、能扒、能搶、能打、能流氓; 他們猖獗,手段殘忍,不計后果。 其特點是:(一)犯罪年齡越來越年輕化,犯罪年齡越來越大。 兩端小,中間大(十五歲以下,十八歲以上,十六歲至十八歲為最大); (二)由個人犯罪轉變為群體犯罪; (3)從徒手作案到持械作案,大部分武器都是工廠制造的; (四)從秘密作案到光天化日作案,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 (五)犯罪的男性多于女性; (6)城市人口多于鄉村人口。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林彪和“四人幫”的影響是主要的; (二)家庭、學校、工廠、社會的一些教育工作跟不上形勢的; (三)社會方面:十年浩劫,破壞了傳統的良好黨風民風,黃黃不正之物泛濫,陋習盛行; (四)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和頹廢生活方式的侵蝕; (五)政法部門在一段時間內無力打擊的。 懲教所、勞改所等機構不以教育為主,出來后也不容易找到工作。 因此,“第一次進宮、第二次進宮、第三次進宮”(一次次進入懲教系統、勞教所)的犯人不少。
青少年犯罪問題暴露出社會諸多矛盾:(一)家庭教育存在短板; (2)婦女就業人數日益增加,學前兒童教育發展不夠快; (三)學校教育重智輕德體,不落實綜合發展政策,對不合格學生采取開除學籍措施,學生無論任何原因自愿退學,不注重對后進生的教育轉化工作; (四)看守所、收容所、勞動教育、少年管教等管理不善、不完善,政府人員少、素質差、物質條件差; (五)教育體系、勞動力結構存在問題,部分青年就業無望、無路; (六)中央綜合治理政策落實不到位,青年問題沒有得到全面重視。
我們要從具體社會問題的調查研究出發,對社會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 只有這樣,中國社會學的創立和發展才有基礎。
III 社會學與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是運用社會學理論和方法從事社會公益事業、解決具體社會問題的學科。 資本主義國家,由于社會貧富差距和階級矛盾,為了緩解經濟和社會危機,開展了大量的社會福利救濟工程,實行了保險制度,比如為有困難的人提供個人保險等。退休、失業、殘疾和死亡。 建立了許多公私社會福利救濟機構,對貧困家庭、孤兒、寡婦、老人和殘疾人進行救濟,對半孤兒、孤兒家庭進行補助,并提供醫療救濟以及對窮人的租金補貼。
但由于福利救濟制度規定的種種限制,申請福利救濟的人必須經過福利機構的反復調查才能獲得批準。 這些從事實施社會保險制度和社會福利救助機構的工作人員稱為社會工作者。 社會工作要成為專業,必須經過專業訓練,熟悉和掌握社會學理論和社會調查方法的應用。 因此,美國大學設立社會學系和社會工作系來培養社會工作者是很常見的。 專業課程主要包括案件調查方法、集體活動領導方法、社會公益事業的組織與管理等。 社會工作者很多,國際組織有三個:國際社會工作者聯合會、國際社會福利理事會和國際社會工作學校協會。 通過出版物和召開年會交流經驗,研究社會工作的手段和方法。
圖為國際社會工作者聯合會(The of)標志。
我們的政府關心人民的生活。 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民政部門推出了許多社會福利項目。 我國的社會福利政策是“依靠基層、支持生產自救、群眾互助、必要的政府救濟為輔”。 為安置盲聾啞人,建立了社會福利工廠,為無子女老人建立了療養院,為殘疾兒童和失去勞動力的人建立了社會福利院,社會上沒有人可以依靠,沒有經濟。 孤獨之源,老、病、殘。 隨著社會的發展,為社會服務的福利機構數量將逐漸增多,并不斷健全和提高其組織管理水平。 這就需要社會工作者具有專業知識,既具有社會學知識,又具有社會調查方法。 因此,我認為重建社會學的任務是從理論上研究社會主義制度的結構和發展規律,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進行社會調查,重視培養具有創造、創造能力的社會工作者。組織管理社會福利事業。 ,解決具體社會問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的知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