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聲畫】春風作伴讀詩——漢服與音樂大型詩歌朗誦活動特別報道
(部分參會人員與漢服愛好者合影)
春天來得早,風景秀麗,讓微風拂過臉龐,春風作伴,讀詩也好,你我之間,只是一首詩的距離。
三月,春風拂面,霧氣蒙蒙,這就是高原湖城清鎮,這就是你永遠不想離開的清鎮,這就是充滿詩意、穿越時空的貴州清鎮……
由中共清鎮市委宣傳部、跨時代文化產業(貴州)發展集團聯合舉辦的“春風相伴好讀詩大型漢服音樂詩歌朗誦會”在清鎮虎山村拉開帷幕。宣傳口號是:春風相伴好讀詩,踏千畝花海,穿越貴州時空,為你朗誦最美情詩——短短幾句話囊括了清鎮最美的自然人文景觀,很好地宣傳了“詩意清鎮、詩意紅楓”。李繼當、于子涵、黃建勇、鄧文淼、陳潤生、龍戈、郭思思、王玉曉、王建明、嚴同林、童穗福、張興、張進、魏元龍、黃國忠、戴青、葛榮、安興華、于依林、又叫悟空、楊平、白沙、刁平、廖江泉、顧泉、趙軍、任康民、朱魯華、郭泰金、張偉、楊美麗、陳曉慧、石星、朱德利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200余名著名詩人、詩歌愛好者、朗誦藝術家、朗誦藝術愛好者、漢服文化愛好者參加了本次活動。
三月,人間充滿愛,櫻花盛開,百花蘇醒。春風吹拂,各路詩人在簽名墻上暢快書寫,再穿上漢服,懷著對中華文化的敬畏之情,整個會場洋溢著衣袖飄揚的韻味,散發著古韻。“人生最美的事,是我來自遠方,你恰好也在。”在主持人動情的開場白之后,清鎮詩人龍格先生首先登臺致辭,他的話語真摯而發自肺腑。清鎮的故事講得清清楚楚,清鎮的風景描得細膩,引用佛經:“一切因緣皆有因,此相逢豈可謂偶然?”表達了龍格先生作為主持人和詩歌愛好者的真摯感受,也表達了寫出這首詩的人的真情實感。
文化復興從服飾開始,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服飾禮儀的傳承。《左傳正義》云:“華夏有大禮儀,故稱夏;有美衣,故稱華。”漢族服飾弘揚禮儀之邦。貴州師范大學知行國學社古典舞蹈《禮儀之邦》的精彩表演,不僅展現了年輕人是傳統文化復興的先鋒力量,也感染了全場觀眾朱德利老師貴州大學人文學院,掌聲經久不息。
吟誦是漢文化圈中傳統的詩歌散文閱讀方式,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中國詩歌散文大多是通過吟誦而創作的,只有通過吟誦才能深刻體會到其精神內涵和審美魅力,因此,吟誦也是中國詩歌的生命狀態。
(貴州省作協副主席于自涵)
跨時代文化產業(貴州)發展集團副總經理石星先生(原民族大學青年教師)自幼接受家庭教育,家世深厚,用家族六代口傳的吟誦譜子唱《蒹葭》,石星先生的吟誦不同于從西方傳入的吟誦,他用優雅的語調、平仄的節奏吟誦、吟詩,歌舞自由過渡,曲折婉轉,充滿深厚的情感。
在詩歌和音樂的傳統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吟誦的傳統,這種熟悉卻又陌生的古漢語表達形式,是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令人耳目一新之余,石星先生也表達了自己推廣吟誦的強烈愿望。“當時激動極了,我的情緒隨著詩歌朗誦的聲音不斷起伏,一次又一次的掌聲也表達不出我的心情,我好久沒有聽到過這么優美的朗誦了。”重慶詩人刁平如是說。
國家一級演員、原貴州省謙劇院團長于崇俊演唱的《鳳釵記》令全場靜謐。貴州省朗誦協會會長戴晴朗誦的《春天》《致橡樹》等現代詩讓人回味無窮。貴州省詩詞協會副秘書長、著名詩人凱西多次登臺,深情朗誦其原創作品《虛幻與現實》。童隨富老師氣勢磅礴,一曲《念奴嬌》、《赤壁懷古》將觀眾帶入三國、周郎、赤壁。
來自貴州民族大學的朗誦藝術愛好者程遠芳深情朗誦《英雄東歸傳奇》,畫面感、代入感極強,讓人仿佛置身于蒙古土爾扈特部落東歸的征程。
(貴州大學古箏研究生 周海媚)
貴州省貴西南政協副主席、民盟貴西南州委員會主席、詩人黃建勇與貴州大學古箏研究生、貴州省著名古箏教授、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古箏協會會長陳音的弟子周海媚完美演繹了《春江月夜》。
特邀主持人朱璐華、郭泰錦也登臺朗誦了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在場的詩友們也紛紛登臺,現場氣氛熱烈,詩歌朗誦會再一次被推向了高潮。
詩歌朗誦會期間,主辦方還安排了古琴、洞簫、竹笛、古箏等中國古典樂器的獨奏表演,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晚霞映照,漁民歌唱,漁船滿載而歸,水面上的金光躍然眼前,古人的閑適自得之情歷歷在目。一縷縷淡淡的清香,帶著淡淡的清香,梅花在會場里悄然綻放。一曲曲笛聲,伴隨著中國山水畫般清脆悠遠的聲響,詮釋著現代人的情感、夢想與希望,讓人仿佛來到了一個心靈安息的世外桃源。千古流傳的崖子期山溪邂逅的動人故事,被江蘇常州華夏文化學會核心會員、貴陽學院知行國學研究會創始人姚曉騰在古琴的琴弦上生動演繹出來。
潺潺的流水聲、細膩的調茶手,貴州民族大學茶道藝術團的學生們在短短五分鐘內濃縮了中國茶道的精髓。現場人頭攢動,人們紛紛拿出手機拍照、錄像,歡聲笑語、贊嘆不已。
貴州日報、網易、新浪、貴陽日報、貴陽晚報等40多家媒體對本次詩歌活動進行了報道,為活動特制的書簽成為現場熱銷商品。詩人王欲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詩歌的國度,中國人從學會讀書寫字開始就受到詩歌的滋養,詩歌是炎黃子孫的精神家園,總需要有一些東西去填充,才能實現個人生活與人生的相互熏陶。選擇詩歌應該是與生活最完美、最浪漫的互動,它被廣泛推崇,但其中表達的情懷卻只有詩人才能體會,因為只有詩人才會始終保持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苦難人類無法忽視的悲哀。也正是因為如此,當前文化復興的先鋒必須是詩人群體,文化復興應該從詩歌開始。作為跨時代文化產業(貴州)發展集團重點文化項目之一,我們有信心把詩歌節辦好、辦長久,未來,我們也將努力打造“詩意清鎮、詩意湖城”。
兩個半小時不足以滿足所有詩人靈感迸發時的詩意心情,但我相信,這場詩會將成為每一位詩人關于詩歌和春天的美好回憶!快樂的時光總是轉眼間,在裊裊的茶煙中,詩會落下帷幕。詩人們擁抱、握手、合影、脫下漢服服飾,氣氛一轉眼就沒了。朋友相聚,是人生一大樂事。燕子和大雁,像秋天里的燕子和大雁,不由自主地在四海飛舞。大家以詩歌的名義,表達了對下次聚會的期待。
春天總是讓人感受到人間的真愛與溫暖,這樣的日子,轉身是一種選擇,一首詩是一個季節,詩總是在春天變得更加美麗,因為在春天,愛情最容易找到滋生與成長的土壤。一起度過的歲月,暗流涌動的往往是未盡情緣的遺憾。春風是世間留下的最醇美的美酒,最美的詩。以春風為伴讀詩也好,下一次讀詩又是新的篇章,下一次讀詩又是嶄新的春天。
本次詩歌朗誦會還為4月23日“世界讀書日”貴州省委宣傳部、新聞出版局等部門主辦的“書香貴州”活動選派了3名藝術才子領誦。
詩歌鑒賞書簽活動
春風讀詩
走過千畝花海
穿越時空貴州
為您朗讀最美麗的愛情詩歌……
【潤生品詩歌】張潔:草上的月亮
張潔,襄陽人,寫作詩歌、評論、散文等,出版有《草上的月亮》《詩六十首》《十二女詩工作室》等詩集。
草地上的月亮
羊又回到籠子里了。現在
八百里草原全是狼的
新滿月也是
以前,我們晝夜秘密交易。
狼有鋒利的牙齒。
海浪沖擊著他的喉嚨,他像哭一樣嚎叫
對著月亮大喊,他有最溫柔的心
“閱讀”
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一幅畫面:詩人張潔晚上下班后走在城市的街道上。街道上空無一人,月亮剛剛圓,天空一片虛空。場景立刻切換到草原。
羊被送回監獄。
八百里草原全是狼的
新滿月也是
場景回到現實,詩人行走間,腦海中突然閃過幾句詩句:
以前,我們晝夜秘密交易。
狼有鋒利的牙齒。
他們日夜暗中交易的究竟是什么?值得深思。這世上,許多交易都是暗中完成的。至于為什么要暗中交易,大家都知道!“狼,長出尖牙”這句話出現得很突然,但并不突然。前面的場景已經鋪墊好了。羊群歸牢,八百里草原,月亮,給讀者呈現出一種遼闊、空曠、孤獨、冰冷的意境。一句“狼,長出尖牙”把全詩推向了高潮。不知大家知不知道有這么一種現象:在月圓之夜,狼會發瘋,狼性顯露。
海浪沖擊著他的喉嚨,他像哭一樣嚎叫
對著月亮大喊,他有最溫柔的心
狼的本性顯露之后,喉嚨被潮水沖擊,發出了如哭泣般的嚎叫,呼喚著月亮,因為他有一顆最溫柔的心。這句話,把詩人的內心表露了出來。讀完整首詩,一次次變換場景,讀者就會明白詩人當時的心情和心境,從詩歌的角度來說,張潔寫得很好。這首詩的名字叫《草上的月亮》,但詩里寫的是狼和自己,讓聰明的讀者感受到了世界的殘酷和詩人內心世界的野性和極致的溫柔。當然網校頭條,傻傻的讀者可能會讀到懷舊,讀到具體的月亮,或者只是讀到幾句長短句。
在這首詩中,張潔運用了電影隔行拍攝的手法,將真實場景與虛擬場景互換,將自己換成狼,給讀者呈現了一首可以表達真假的詩,一首在寂靜中聽到雷聲的詩。
【鳳舞志】李尚山書畫作品欣賞
李尚山,1987年出生于貴州天柱,墨堂藝術傳媒創始人、總監、《叛逆》專欄主編、書畫家、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詩歌作品見諸多家刊物、雜志,現居住于北京宋莊。
摘自詩歌《歸來》
唐劉希夷詩抄本
故鄉 2
醋栗
灰喜鵲
無標題
村莊
無標題
漫步時光
自畫像
(展覽年表)
【題記】張元倫陽的沉默
張元倫,苗族,1976年出生于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著有詩集《兩個字》等四部作品,曾獲巴蜀青年文學獎等獎項朱德利老師貴州大學人文學院,出席第七屆全國青年創業大會,作品被收錄全國師范大學教材。
中央寂靜
冬季夜晚,諸佛河水位降至低點
水車停止轉動
藍瓦屋下的所有生物都陷入了沉默
兩棟房子的屋檐互相倚靠
有一些松懈,也有一些退卻
屋檐下雞舍里的雞崽
努力擠進老雞
楊的母親睡眠不好
半夜老雞的咯咯聲也能吵醒我
這使得屋檐下的花窗
愛情的陽和葉松,溫柔地緩解憂郁
就像一部無聲電影
你來我去,卻無聲無息
如果你忍不住尖叫,不僅僅是楊
是鄰居派我爸爸來的
我會醒來假裝沒聽見
在雪地里假裝撒尿
【走遍世界】余音繞梁的大理侗寨
劉紅婭,又名紅兒,重慶酉陽人,現居貴陽,貴州省攝影家協會會員、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散文學會副會長。愛好音樂、攝影、寫作、旅游、收藏。著有散文集《紅影》,詩集《花開有月》、《1314》等。
從大理侗寨回來的幾天,侗族的天籟之音一直縈繞在我的耳邊。
壬辰年底,我和貴州省作協的幾位老師應邀去了榕江縣載馬鄉大理侗寨。
大理侗寨四面環山,山上樹木繁茂,有樹齡500多年的杉樹、松樹、楠木,還有成簇的翠竹,長年為侗寨遮蔭,使寨子隱藏在原始生態的氛圍之中。
沿著青石鋪就的古道走進侗寨,仿佛走進了遠離塵世喧囂的世外桃源,一些真實的生活場景漸漸呈現在眼前:清澈的小溪邊嬉戲玩耍的孩童;高高的鼓樓上唱著侗歌的老人;風雨橋上彈奏著琵琶的姑娘;木格子窗下手工染布的阿姨;滄桑院落里高高掛起的紅燈籠、默默無聞的農具、熏得香氣撲鼻的臘肉……每一個小小的細節都像一股柔和的微風,緩緩吹過心間,讓習慣了喧囂的我,品味到久違的寧靜與平和。
漫步在古老的石板路上,偶爾遇見幾個當地女孩,她們眼神清澈,笑容溫柔,高高的發髻,穿著繡花的土布衣裳,身上掛滿了閃閃發亮的銀飾,宛如天使般可愛。我從包里拿出糖果,分給她們。淳樸的小姑娘連聲道謝,還主動為我唱幾首侗歌。
“不唱不知道,唱出來才有驚喜。”雖然來之前從網上了解到大理侗寨是侗族大歌的發源地之一,被譽為“侗歌之鄉”,但沒想到連八九歲的小女孩都唱得如此動聽,雖然聽不懂歌詞,但旋律里卻能聽出蟲鳥的鳴叫、溪水的流淌,純凈的歌聲聽起來猶如天籟,讓人心生瘋狂。
聽了幾首歌后,我忍不住好奇地問姑娘們:“你們是誰教你們唱侗歌的?”她們回答說:剛學會說話時,父母教她們唱;稍大一點,村里有歌唱老師教她們唱;到了學校,父母教她們唱歌。現在村里不但人人都會唱侗歌,而且還有老、中、青、童等不同年齡的歌唱團體。大家都喜歡唱歌,并以此為榮。
侗歌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一種和諧的聲音,在侗歌的滋養下,侗寨里很少看到打架、罵人、偷盜等行為,人們甚至“夜不鎖門,路不拾遺物”,就像陶淵明書中的《桃花源記》一樣,我聽得入迷,央求幾個姑娘教我唱一首簡單的侗歌,學了一段時間,勉強能唱出幾個字,但還是唱不出原汁原味。我平時愛唱歌,自認為嗓子不錯,但在大理,我只能聽,只能欣賞。
古老的石板街上,身著奇裝異服的女子突然多起來,銀飾叮當響聲不絕于耳。幾個姑娘告訴我侗族表演馬上就要開始了,她們也要參加侗族大歌的演唱。隨后我便跟著她們來到了表演場地——村里的古戲臺。
在悠揚的琵琶聲中,流傳多年的侗族歌曲開始唱起:攔路歌、琵琶歌、蟬歌;接著,侗族姑娘、侗族小伙子們以歌為媒,演繹了抒情、抒情、抒情的日常生活。喜劇小品、優美的歌聲、幽默的表演,贏得了觀眾的熱烈掌聲。
演出的壓軸曲目是舉世聞名的侗族歌曲。沒有樂器伴奏,沒有指揮,合唱團由一人領唱,其他人齊唱。高、中、低音渾然一體,時而高亢寬廣,時而柔和柔和,時而低沉悠揚。完美的自然和諧像一股清泉緩緩滲入聽眾的心靈,將他們帶入如畫的自然之中。
大理是一個熱愛唱歌、信奉“食養身,歌養心”的侗族村落;是創造和傳承民間復調合唱藝術的圣地。衷心希望你們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始終保持你們傳統的民俗風情;愿你們的純樸之美贏得更多人的喜愛!
榕江縣仔馬鄉大理侗寨一瞥
紅兒喝侗村堵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