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
春節期間有哪些禁忌?
你不能把倒掛的祝福貼在門上
貼“福”字要從外向內,先貼門字,再貼廳字,最后貼倒福字,順序不能顛倒。同時,貼春聯時,上下對聯不能混在一起。
禁止攜帶刀具、剪刀或針頭
俗話說,大年初一用刀剪,必有口角爭執;大年初一用針、用錢,挑龍筋就會被針扎出洞來。所以,大年初一忌諱用刀剪針、用線。
無法清洗或清潔
大年初一早上,不可以剃頭、洗澡、洗頭、洗衣服,因為這樣會把財運沖走。同樣,也不可以打掃房子,因為這樣會把氣運沖走、財運敗壞、招來厄運。
不要破壞物品
正月破東西是不祥之兆,意味著新的一年會倒霉。如果不小心把東西打碎了,要趕緊說“碎碎念平安”或“越破越旺”、“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等來化解。
春節習俗和活動
1、祭灶神為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入夜后,應清理灶臺,將舊灶神像取下燒掉,二十三日早晨貼上新灶神像,擺上酒、肉、糖果、甘蔗、米餅等,以示送別和歡迎,并燃放香燭、爆竹。
2、掃塵。農歷臘月二??十四,新年前有掃塵(又稱掃屋)的習俗。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因“塵”與“舊”同音,新年掃塵有“辭舊迎新”之意,其目的是掃去一切晦氣、霉運。
3. 年夜飯又稱團圓飯,對中國人極為重要。一家人,老少,互相敬愛,圍坐在桌旁,談天說地,其樂融融。人們非常重視除夕的“團圓飯”,除了祈求家人團聚、家庭幸福外,也祈求全家平安。在外打工的人,都趕回家過年。
4、除夕守歲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習俗之一,守歲守歲習俗由來已久。除夕守歲習俗在魏晉時期就已形成。晉朝周處《風土記》中說,除夕之夜,大家互相贈送禮物,叫“送歲”;長幼聚在一起慶賀,互相祝福,叫“分歲”;一年到頭守歲等待天亮,叫“守歲”。
春節食品
餃子
俗話說“天下第一好餃子”。在北方人的血脈中,餃子是貫穿他們血管的“大動脈”,不可或缺。餃子有很多吉祥寓意,象征團圓、喜慶,也有辭舊迎新的寓意。另外,餃子在古代形似金銀鑄成的“元寶”,吃餃子有“招財進寶”之意。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說不完話的溫馨家庭氛圍,是人們至今仍珍愛餃子的最重要原因。
石油角
油餃是廣州的一種家常小吃,各地口味不盡相同,所用的配料也不盡相同,有的甜的,有的用蔬菜做成的。做法基本一樣,只是餡料不一樣,甜的里面填糖過年手抄報簡單又漂亮,咸的就用蔬菜代替。油餃是廣東過年必不可少的,以前家家戶戶都會在春節前十天、二十天開油鍋煎油餃,開油鍋煎幾個油餃,就是祈求來年的日子也像那油鍋一樣——油光滿面、豐盈飽滿。
年糕
糍粑也是春節期間的美味小吃,尤其是在南方的武夷山地區,全家人一起做糍粑,高高興興地準備過年。糍粑用糯米制成,用水泡軟后,上蒸鍋蒸熟,再用石勺快速搗爛,直到松軟有彈性為止過年手抄報簡單又漂亮,趁熱將米糊捏成大或小的丸子,用芝麻粉、白糖(或黃豆粉、白糖)滾入盤中即可食用,味道香甜。每逢喜事,當地人都會做糍粑拌紅糖招待客人,以示吉祥如意。
拜年的基本禮儀
走親訪友也需有序
正月初一,人們拜年本家親人;初二、初三拜年母舅、母姑、岳父岳母等,一直到正月十六。這種習俗在宋代就已盛行。宋代文學家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這樣描寫北宋汴京:“十月一日網校哪個好,大年初一,開封府閉門三日,士庶民一早互相祝賀。”清代時,拜年禮儀得到升華。 清代文學家顧鐵青在《清嘉錄》中記述:“男女依次拜完家長后,主人便率領晚輩,到鄰里親戚家拜年,或派兒女代為祝賀,謂之‘拜年’。即使一年沒見面的人,此時也要登門拜年……”一般來說,同輩人拜年,只要鞠躬說句話就行了。
第一、在家拜年。大年初一早上,晚輩起床后,首先要拜年長輩。當然,受了拜年之后,長輩們一定會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也別忘了拜年鄰里的長輩。中國有句古話:遠親不如近鄰。因此,拜年鄰里長輩僅次于同族長輩。一般來說,鄰里長輩也會給“壓歲錢”。
第二是走親拜年。初一或初二要到岳父岳母家拜年,帶禮物回家。進家后要向佛像、祖先像、牌位叩頭三次,再依次向長輩下跪。
接下來是問候禮節。如果是朋友問候,一進門就對著佛像叩頭三次即可。如果與主人是同輩,則只需鞠躬雙手即可。如果主人比你年長,你還是要主動下跪,主人要從座位上起身假裝扶你,說一聲“不必客氣”,以示謙卑。一般來說,不宜久坐,說完客套話就離開。主人收到問候后,要擇日回禮。
拜年的方式很多,發短信、賀卡、禮儀電話、電報等都是新的拜年方式,在送賀卡的同時,人們還會附上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