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內涵發展
積極培育學科專業特色
立足蔬菜之鄉,打造設施農業特色。學校扎根蔬菜之鄉,建立了從優良品種研發推廣到智慧農業服務的科研創新平臺,構建了覆蓋設施農業全產業鏈的專業服務體系,打造了以園藝、農林經濟管理為核心的設施農業特色。現有省級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目前正在與貴州大學共建農蔬菜區塊鏈創新實驗室,該項目已列入濰坊市重大“新基建”項目。1萬平方米的蔬菜博覽高校館建設與管理,展示300余個蔬菜新品種和先進栽培技術。 自主研發蔬菜花卉新品種28個,“天威系列”等15個新品種在農業農村部門審定,累計推廣種植自主研發新品種7萬余畝。“威科”系列番茄項目榮獲中國技術市場“金橋獎”。制定山東省農業領域地方標準4項。《蔬菜病蟲害防治圖集》入選“全國農民書屋重點建設項目體系圖書”,全國發行50余萬冊。建成運行壽光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作為山東省“雙安雙創”成果在全國展會上展出。
扎根海鹽之都,培育海洋化工特色。壽光是世界海鹽發祥地、鹽圣舒沙故里,有著悠久的煮海鹽歷史,發展了鹵水化學品、生物制藥等化工產業。學校重點培育以化學工程與技術為核心的海洋化工特色。成立了國家藍色經濟戰略首個地方綜合性研究機構——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工程研究院,下設2個國家級研究中心、3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0個校企共建研究中心。依托研究院成立了威科環境檢測中心公司,并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對接先進制造業,打造智能制造特色。面向山東高端制造業“十大產業”,學校整合10余個相關專業,打造以機器人工程為核心的一批智能制造特色專業。學校圍繞智能制造產業,與華為、東軟、百度、深圳匯邦機器人等國內行業領軍企業合作,共建華為信息技術學院、東軟睿道學院、百度開創學院、匯邦智能制造學院等四所產業學院,通過聯合招生、聯合共建專業、聯合培養人才、聯合培訓教師,實現教育教學與產業發展“三個融合”。與省中小企業廳、省電教館聯合建設省創業創新學院、省大眾創新教育研究院,建成山東省首個省級示范創客中心,打造創新創業教育和機器人研究品牌。 在省級以上機器人大賽中獲得獎項170余個,其中省級一等獎50個,世界一等獎2個。
近年來,海洋化學工程、智能制造學科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獲得軟件著作權91項、發明專利31項,獲山東省企業技術創新一等獎1項、中國安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聯合申報項目獲省科技進步獎2項。
深化教學改革
探索創新特色的教育模式
推進“園校融合”,產教融合育人。按照“專業企業、產業園區共建”思路,在壽光市的大力支持下,濰坊科技學院投資8.9億元在校內建設壽光軟件園,是學院產教深度融合的重要平臺。軟件園入駐企業240余家,年產值超過12億元,引進國家級規劃專家等高層次人才5名,被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國家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深入推進“園校融合,四園共建”,一是軟件信息園,作為省級軟件產業園,有上市公司6家濰坊科技學院好不好,省級軟件工程技術中心3家,省級“一企一技術”創新企業2家。 二是電子商務園區,引進了阿里巴巴等國內外知名電商平臺,現有電商企業80余家,其中省級電子商務示范企業4家,是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省級跨境電商產業集群。三是文化創意園區,作為省級重點文化產業園區,現有國家級文化出口重點企業2家。四是大學生創業園,每年接收學生實習、實訓6500余人次,孵化大學生創業企業78家,在孵企業35家,被確定為省級大學生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團中央青年就業創業實習基地。此外,師生創辦了41家校企合作公司,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級瞪羚示范企業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家,國家級文化出口重點企業1家英語作文,國家一級建筑工程總承包企業1家。
弘揚“農圣文化”濰坊科技學院好不好,深化通識教育特色。壽光是《齊民要術》作者、農圣賈思勰的故鄉,學校把立德樹人與農圣文化傳承創新有機結合,構建了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和通識教育體系。牽頭成立了中國農史學會農學思想與《齊民要術》研究會,成為濰坊市首個國家級二級學會,在全國范圍內推動了農圣文化的研究與傳播。連續舉辦10屆中國農圣文化國際研討會。成立農圣文化研究中心,獲批省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出版了《中國農圣賈思勰及研究叢書》等一批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圖書等。 師生創作的原創動畫《農圣賈思勰》在中央電視臺、山東衛視播出,榮獲省文藝精品工程獎,入選高校原創文化精品推廣行動計劃。學校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把“心系國家、擔當擔當、敬業創新、實事求是”的農圣文化精神融入文化教育體系,開發農圣文化、國學系列教材,納入通識教育課程。農圣文化教育實踐創新榮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學校被評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先進單位。
展望“十四五”,學校將牢固樹立應用型辦學定位,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主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推進學科特色提升和育人模式創新,全面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全面增強服務社會能力,加快建設區域性、高水平應用型特色學校。(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