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嶺南》
剛到深圳,一場綿綿細雨襲來,天晴而密密麻麻,悄悄落入我的夢中。從深圳火車站出來,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排隊買票,來自不同地方的人背著大包小包走在這座城市里,有爭吵,有歡笑,有喜極而泣,但更多的人是行色匆匆,面無表情。巡警不停地打量著這些外地的游子,地鐵站的售票員迅速而耐心地為我們找零錢,他們的普通話有些生澀,但粵語卻很好,時不時苦笑著和旁邊的同事說幾句話。走出地鐵站,看著陰沉的天空,我怕又要下雨了,便走到最近的公交站,去人才市場。在車里,我看著這座陌生的城市從眼前掠過,高樓林立,街道上行人寥寥。偶爾看到幾個濃妝艷抹的女孩走在路上,她們聚在一起有說有笑,仿佛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公交車到站,我背著沉重的包包,緩緩走下車,身后車子啟動的聲音,像一聲長長的嘆息。
時間停在下午15點半,我遲到了半個小時,今天的招聘會結(jié)束了。或許人生總是這樣,總要經(jīng)歷錯過的機會。此刻,站在人才市場的大樓前,我突然想到一首詩——鄭愁予的《過錯》:“蛐蛐不鳴,三月春簾未揭……”三月本該是桃花盛開的月份網(wǎng)校頭條,可這座城市,卻絲毫沒有春天的跡象。我走在路上,聽著腳步聲和馬路聲一起歌唱,柔和厚重的聲音在耳邊蕩漾。背包的肩帶扎得生疼,但我已習慣了身上負重的感覺。
我慢慢地走在街上,一個路牌那么醒目——紅荔路。紅荔?這個季節(jié)還有那些清爽、甜美、肥美的荔枝嗎?它們雖然有著深紅色的外殼,卻藏著一顆晶瑩剔透、雪白無瑕的果心。咬上一口,汁水四濺,酸甜交替在我們的味蕾上舞動,猶如仙女翩翩起舞。難怪那位亭亭玉立、豐腴的貴妃對它如此著迷,人們不遠萬里從嶺南給她帶來新鮮的荔枝。于是就有了“馬夫騎過塵世,貴妃一笑,卻不知是荔枝來”的典故。我曾經(jīng)好奇,這千里荔枝宴能換來怎樣迷人的笑容。或許嶺南會給我們一個完美的答案。就連旅居廣州的蘇東坡也忍不住賦詩贊嘆:“日食荔枝三百顆,愿永做嶺南人。”嶺南這個區(qū)域,不僅有著獨特的文化氣息,更重要的是人文氣息濃厚。歷代名家在這里留下了數(shù)以萬計的詩文佳作,文化脈絡流傳至今。今天,站在深圳的十字路口。看著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氣息,心里不禁有些向往。雖然這座城市還年輕了一點,但如果以人的年齡來算,已經(jīng)過了三十,終將解脫。《論語》說三十而立不惑,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一座城市經(jīng)歷了近四十年的風雨。它矗立在珠江三角洲之濱,像一位長者,看著潮水的漲落,坐看云朵的起起落落……
《物質(zhì)生活》原本是瑪格麗特·杜拉斯的作品,現(xiàn)在就在我眼前。招牌旁邊的法文清晰可辨,也證實了我的猜測。這家書吧的女主人對這位法國小說家情有獨鐘。走進店內(nèi),掛在墻上的時鐘仿佛把時間拉進了19世紀的巴黎。木質(zhì)的彩繪墻面、窗邊的風景、來來往往的人流和車流,讓我不禁想起了文森特·梵高的名作《夜間咖啡館》。或許,這也是一個讀書、喝酒、品茶的好地方。吧臺旁邊的墻上,掛著一塊用古木版畫設計的模板,上面寫著文字,優(yōu)雅、古典、新潮、端莊。末了,一行文字映入眼簾:“物質(zhì)生活沉重,精神生活飄忽;白天的感覺是澀的,無邊的夜晚可以自由飛翔……”杜拉斯的話總是一針見血。或許這位女性作家懂得了生活的真諦,所以她寫出的文字可謂珍珠般璀璨。
我第一次接觸瑪格麗特·杜拉斯,是在大學的一門選修課上。我清楚地記得那門課是《中外女性文學選集》。艾媛媛老師從西蒙娜·波伏娃的《第二性》講起,還講到了DH·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那門選修課的考試是寫一篇關于女性主義文學作品的閱讀心得。當時,我對杜拉斯的《情人》一見傾心,讀完后寫了一篇近3000字的書評。艾老師也一直催我考研。可惜我天生不是“讀書人”,考試時實在應付不過來,辜負了老師的厚望。每當想起這些往事,心里就忍不住感嘆。但我還是相信,總有一天我會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話題扯遠了,回歸正題。我喜歡書吧的氛圍,不是因為它地處福田區(qū)中心,而是因為來這里看書的人大多都有自己的品味。如今網(wǎng)絡時代,能看書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對書有自己獨特見解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我選擇留下來,哪怕只是為了獲得一些文化上的接觸。
我曾多次在夢中回憶嶺南,或許,若干年后,我會再次發(fā)現(xiàn)嶺南的文化很有趣......
在深圳期間,我不斷充實自己,因為在物質(zhì)生活書店當管理員,可以很方便地去深圳書市買書,很多新書打折力度很大,甚至比網(wǎng)上還便宜,所以我買了不少,現(xiàn)在我一一列舉如下:
《曹寅與康熙》、《胡若望的疑問》;《共和》是喬納森·斯賓塞的新書,講的是曹寅,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曹雪芹的祖父。這本書系統(tǒng)地闡述了康熙與曹寅的關系,以及曹寅擔任江寧織造師的一些細節(jié)。同時,文中還提到了康熙下令曹寅參與編纂《全唐詩》的歷史事實。敘事語言優(yōu)美,但有堆砌詞義之嫌。《胡若望》全篇以觀察者日記的形式,敘述了胡若望從廣州到法國,被視為瘋子的全過程。這讓我想到中西文化的差異和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
我想愛你到老。第一次看到這本書,以為又是出了很多“文化垃圾”的年輕作家寫的愛情故事。然而看到封面上章詒和、葉甫的聯(lián)名推薦,不自覺地翻開讀了起來。讀完,眼淚不經(jīng)意間流了下來。應該說,當下,我們確實需要這樣一本書,撫慰人們的愛情創(chuàng)傷。通篇文字平淡,但字字血淚。有時候,我在想,是什么給了作者寫作的動力。后來我發(fā)現(xiàn),是生活。它記錄了作者在文革期間,作為反革命分子被晝夜監(jiān)視時,隔著墻對妻子喊出的“情話”。現(xiàn)在的一些年輕人肯定會覺得是無聊的把戲,但當我讀完整篇文章,尤其是讀到作者為病危的妻子洗澡的那部分時,作為一個90后,眼淚不禁在眼眶里打轉(zhuǎn),甚至奪眶而出。正如《我想愛你到老》一文開頭的題詞所說:“相比于你的青春,我更愛你現(xiàn)在滿目瘡痍的面容。”這是瑪格麗特·杜拉斯的一句話。讀完整本書,你甚至會覺得,在當今社會,愛情已經(jīng)成為人們在床上尋歡作樂的借口,卻從未想過要共度一生。年輕人的虛榮、浮躁,甚至對自己的不負責任,讓很多和我同齡的人,沒有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愛情,不是床上的揉耳朵;不是枕邊的甜言蜜語,而是一種相互的理解與包容,一種平淡與深沉,甚至是一種責任與遷就。如果你相愛,請認真讀一讀這本寫進生活的書。它告訴我們,年輕人愛一個人,愛的不僅僅是她的身體,還有“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責任!
《千古墨客》,其實在打開之前我就已經(jīng)知道這本書要講什么了。《千古墨客》顧名思義,是對中國千百年來墨客的追問與思考。現(xiàn)在這樣的寫作也不少,但繼余秋雨的《文化之旅》、劉小川的《中國文人味》之后,我相信這本書才是真正深入人心的。有人說現(xiàn)在寫詩人、詞人傳記的作者還少嗎?我的回答是,很多。只不過他們的寫作都是被興趣驅(qū)使,真正靜下心來寫的不多。那些所謂的《中國最美的唐詩》、《中國最美的宋詩》都是不屑一讀的。為什么呢?因為在這些人的文章里,我只聞到一股金錢的味道,一點真情實感都沒有,更別提那些認真解讀的人了。他們看似對詩歌、抒情很懂,其實只是在專家面前賣弄技巧,寫得不好就可能撞到腳。所以,用生命和時間去思考、去寫作的作家,是最值得敬佩的。雖然這類作家每本書的印數(shù)與暢銷書作家相比少得可憐,但很多人從來沒想過,做一個獨立、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是否真的意味著利益驅(qū)動。
“生活在哪個朝代最壓抑?”看標題,或許會被它的俗氣所迷惑。我不知道作者在想什么,但這是對各種文化的解讀和深刻思考。當然,這些思考的立論都是建立在朝代的一些細節(jié)之上的。如果你問我生活在哪個朝代最壓抑,我當然會說,無論生活在哪個朝代,都擺脫不了壓抑的枷鎖。在唐朝,即便你能言詩,也不如宋朝文人墨客舉杯邀客的日子那么悠閑。
宋代人的生活不如元代舒適,可以舉弓射雕,吃美食。元代人當然沒有明代那樣在江湖一隅安居樂業(yè)。清代沒有風月人生,沒有才子佳人月下飲酒,而且在清代寫一首詩,不但要付出生命,還要付出子孫的生命,最后頭顱咔嚓一聲掉在地上。所以,這不是生活在哪個朝代更壓抑的問題,這是反問句,答案早就給出了,關鍵是看人們有沒有心去尋找。
《書中日月長》,海豚出版社的新書,我無論如何都會買。且不說以前編輯因為疏忽犯下的一些常識性錯誤,關鍵在于它華麗的裝幀、精裝的裝訂、圓潤的書脊,這似乎比一些出版社好太多了,即使價格不菲,我也愿意買。相比之下,中華書局華麗的“隨筆”系列書,一個比一個差。從董橋的《老紅》到現(xiàn)在買的《碧空如鏡》,光是摸一下裝幀,就能看出粗制濫造的程度。不過,這次讀《書中日月長》,里面的“你是不是生病了才藏書?”一文,卻說出了許多愛書人的疑惑。以前也看過一些人的評論:說現(xiàn)在不讀書的人都買書,想讀書的人都只借書。相比較而言,我覺得這句話實在是太低標準了。且不說這句話太過偏激,愛書人不買書不看書,我只想問現(xiàn)在還有多少人會買書?中國人有個壞習慣,就是受不了別人的好,買書也是一樣。對于這樣的人,我只能笑著敬佩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推薦文,笑著對他們說:“老頭子再見,我不說再見了!”如果選書沒有標準,怎么能說愛書、藏書呢?難道要我買一堆禮品書放在那里炫耀嗎?那簡直就是在打自己的臉。再說了,不愛書,何必買書呢?就到書店里,拿起一本書,蹲在角落里,慢慢看就行了。看書的時候文明點就行,別把自己的清鼻涕抹在別人的書上。
《我在那兒的日子》這本書很好買,尤燕玲把它放在物質(zhì)生活書店里,讓我們幫忙賣。于是我就順勢買了一本,大飽眼福。這本堪稱回憶錄的書,描述了許多不為人知的高層黑幕。當然,這一幕是血腥的,殘酷的。我看了一半,實在不敢再看下去了。我怕看完后對生活失去信心,就把它放在一邊,暫時沒再問。
《長安是中國心》是一本值得好好讀一讀的散文集,書中從西安城的歷史古跡和風景入手,文字多是抒發(fā)感情。但唯一不足的是有些介紹過于復雜,缺乏散文的流暢文風,感覺像是在寫公文。因此,我也很討厭這種公文里夾雜著散文的寫作方式。比如陜西師范大學的介紹,列舉了各個教授,實在不堪細讀,那些掛著許多頭銜的教授、專家,做事還不如一些年輕學者踏實,也不像其他人一樣有研究精神。那天收到張暉的《朝歌集》后,我翻看了一下,說實話,這位才華橫溢的學者英年早逝,實在是太可惜了,或許可以和李長吉、王子安這樣的天才相比,或許有人會覺得我夸大其詞。不說看到這本書時感動不已,就連看了上一本《寂靜無光集》后,也覺得老天爺妒忌他的才華。張暉臨終前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總得有人坐板凳,有時候覺得這是佛法時代的終結(jié),但你得做好,把東西留下來,要相信有人會看到,哪怕只是很暗淡的一點光亮。”看了之后受益匪淺,哪怕只是一點暗淡的光亮,也比沒有光亮好得多。顧城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們?nèi)ふ夜饷鳌!比缃瘢瑒e說這是佛法時代的終結(jié),就算光亮閃耀,也會有沒有照亮的角落。更何況,就是這一點暗淡的光亮,卻讓我每次讀到都充滿希望,也成為我工作之余不斷努力的動力。 《朝歌集》,我覺得這個集子的名字很符合《論語》中孔子說的:“朝聞道,暮可安死”。但如今,為了理想,愿意犧牲自己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所以,悼念張暉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他死后,用我們偶爾吃喝玩樂的錢,買一本他的書,就是對他最好的悼念!
《鳳凰,鳳凰,葉凌風》,不管怎么說,這是一本紀念愛書人、作家葉凌風的書集。我想說的是,這本書的精裝雅致,光是封面上的文字就有種古風之感。看完整本書,不禁感嘆。也許有時候我們不能像葉凌風那樣,為了自己心愛的書而努力,寫一些與書有關的文字,但我還是覺得,一個有夢想的人是多么可愛。每一個有夢想的人,即使不能如愿地對夢想給出一個解釋,也能讓自己活得更加充實。鳳凰,鳳凰,這原本是《鳳求凰》中的一句話,用在這里,我想是對一代愛書人、作家的褒獎。
《梵天府集》,三冊。故宮出版社出版。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書友推薦買的,書友說:“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的。”買完之后,真的愛不釋手。里面寫的趣聞軼事不說,光是字數(shù)就很多,跟柴小凡比不了。如今這種筆記體文已瀕臨絕跡,民國時期還有,文筆優(yōu)美的人也不少。如今筆記體小說已經(jīng)很少了,一個民族很重視白話文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推薦文,可誰知道這種文言文是陪伴我們幾千年的文化產(chǎn)物呢。如今,你用文言文去和它交談,就會被人嘲笑為庸人,仿佛這一切都與我們無關,但誰曾想過,沒有文言文的朗誦,沒有韻律的變化,沒有平仄的鏗鏘有力,沒有節(jié)奏的順從,我們的優(yōu)美詩篇從何而來?所以,今人所為,不是為了人人皆知,而是為了希望兩三個知己能坐在一起,談風月,也是一件樂事。
《浮生六記》,這一篇已??被很多人遺忘的明清散文,或者說是散文,今天讀來已是十分晚,也感到慚愧。其實正如林語堂所說:“云也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而我讀后也有這樣的感受。古人一生常有四大喜事,分別是:“久旱逢甘霖;異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登科榜。”這四大喜事在今天怎么能看得出來呢?久旱逢甘霖,確實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異鄉(xiāng)遇故知,這種喜事早已被權(quán)力社會的生存和斗爭磨滅殆盡。新婚之夜,拜托,如今,得到女人初次歡愉的不是丈夫,而是舊情人,有時甚至會親手斷掉…… 考上進士榜,應試教育造就了一堆考試機器,進士榜上怎么會有名字?就算有,也不乏高分低能的應試人才,在進入社會和離開社會時被無情吞噬。可見考上進士榜,不過是一句空話罷了。古時是“學優(yōu)者為官”,如今卻是“學優(yōu)者升官”。最后,有的自殺,有的服毒自盡,飛鳥飛向不同的森林,留下一片潔白的大地。如今,我依然羨慕云和沈三白的感情,可惜如今的世界冷漠無情。男女之間,總是有那么多的爭吵和爭吵,何來寬容和理解,留下的只有一生的嘆息……
幸好希望還在,愿望不會落空。有時候,心懷希望比活在絕望中要好得多。最近收到豆瓣海豚出版社的邀請,有幸為《腹有詩書氣自華,方有千軍萬馬》寫書評。還收到一本《寶寶抱集》的簽名本,也算是一種幸福。
書評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