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藝術學院是一所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積淀的百年名校。該學院位于南京這座歷史與現代并存的主城區,四周環繞著傳統與時尚完美融合的都市文化氛圍。
1912年,我國美術教育的先驅劉海粟先生攜手眾多畫壇好友,共同創立了上海圖畫院。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原名美術院,于1930年更名;顏文樑先生于1922年在蘇州創立了蘇州美術專科學校;1952年,在高等學府院系的大規模調整中,這兩所我國最早的私立美術學府與山東大學藝術系的美術、音樂兩系在江蘇無錫社橋實現了合并,成立了華東藝術專科學校;合并工作于12月8日圓滿完成,這一天也成為了南京藝術學院的傳統校慶日。
美術學院共設有六個專業,總計錄取了14名學生,這是通過16減去2得出的結果。原本的招生計劃是14人,然而實際錄取人數卻達到了15人。
2019年
中國美術史 報名了63個 ,錄取了5個
外國美術史 報名了29個 ,錄取了4個
中國畫論 報名了7個 ,錄取了0個,沒有錄取
書畫美學 報名了7個 ,錄取了2個
美學批評 報名了5個 ,錄取了0個,沒有錄取
書法(篆刻)理論 報名了45個 ,錄取了4個
2019南京藝術學院 美術學院 學碩 考研招生 簡章
南京藝術學院坐落于江蘇省南京藝術學院研究生院,是省內唯一一所綜合性高等藝術學府。該校在全國范圍內共有31所自主設置的本科藝術院校中占據一席之地,并且是我國最早自主建立并持續至今的高等藝術教育機構。
南京藝術學院中,美術學院是歷史最為久遠的院系之一,其根源可追溯至1912年由劉海粟先生創立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該學校后于1952年與顏文梁教授所創的蘇州美術專科學校以及山東大學藝術系美術科合并,共同組成了華東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系。到了1958年,學校遷至南京,并正式更名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1999年提升為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劉海粟、張大千、黃賓虹、李超士、陳抱一、呂鳳子、姜丹書、豐子愷、關良、潘天壽、傅雷、潘玉良、朱屺瞻、顏文樑、朱士杰、陳之佛、謝海燕、俞劍華、劉汝醴、溫肇桐、陳大羽、劉抗、蘇天賜、張華清、張文俊、林樹中等諸多知名學者和專家,均曾在此地擔任教職。
美術學院對教學研究及學科建設給予高度重視,現已成長為涵蓋美術學、繪畫(油畫、版畫、壁畫、插畫四大專業方向)、中國畫、雕塑、書法學等五個二級學科的綜合美術學科。學院于1981年和1986年分別被國家教育部認定為首批碩士及博士學位授予機構,在我國綜合性高等藝術院校中獨樹一幟,成為唯一具備美術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院校。2011年,學院成功晉升為美術學一級學科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12年,美術學一級學科的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也應運而生。目前,學院擁有12位博士生導師和43位碩士研究生導師。在師資隊伍建設、科研創作、教學管理、學術研究以及學科建設等多個方面,美院已經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顯著的優勢,并在全國同類院校、學科或專業領域內享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力。
江蘇省美術學領域的唯一省級重點學科——美術學,其教學結構清晰,教師隊伍強大,研究成果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在第六屆至第十二屆全國美展期間,本院師生榮獲金獎3項,銀獎10項,銅獎16項,優秀獎20項。此外,2003年和2006年,繪畫與美術學專業先后被評為省級特色專業。2004年,江蘇省普通高校對“繪畫課程群”進行了評選,并授予其優秀課程群的稱號;同時,“油畫課程”也被認定為江蘇省普通高校的一類精品課程;此外,“版畫專業工作室建設”項目榮獲江蘇省普通高校教學成果二等獎;而“版畫專業工作室建設成果”同樣榮獲了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006年,"中國畫課程"榮獲江蘇省普通高校一類精品課程稱號;"版畫"課程則被評為二類精品課程;同時,美術學學科被確立為江蘇省"十一五"期間的重點學科,并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建設的培育基地。2007年,“中國畫技法”榮獲國家精品課程稱號;“中國畫論課程”榮膺江蘇省年度優秀研究生課程獎項;美術學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繪畫教學創新型人才培養”項目及“美術學教研體系的優化與應用”研究分別榮獲省級教學成果獎項。2008年,“油畫技法”課程榮獲國家精品課程稱號;同時,繪畫專業成功入選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名單,并成為省級高校品牌專業建設點;“書法技法課程”亦被認定為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進入2009年,美術學院榮獲“美術學學科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的榮譽;此外,“版畫藝術實驗教學中心”亦被評為江蘇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10年,“中國美術史”課程榮獲國家精品課程稱號。次年,即2011年,“創新型美術人才培養”項目榮膺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緊接著,從2012年至2013年,“中國畫技法”、“中國美術史”以及“油畫技法”這三門課程依次晉升為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同年,美術學學科被江蘇省列為“十二五”期間的重點學科。
美術學院歷經百年成長,堅守“閎約深美”的教育理念南京藝術學院研究生院,為社會輸送了大量既德才兼備又技藝精湛的藝術人才,眾多校友在文化領域擔當重要角色,成為藝術界的知名人士網校頭條,為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興盛與發展貢獻了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