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生創業團隊在市場上取得了顯著成就,其負責人黎楊杰表示,這主要歸功于學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努力。目前,該團隊已規劃出2018年的宏偉藍圖——預計年底前完成60個示范村的創建,并逐步形成以“互聯網+鄉村”為特色的重慶模式,進而服務全國范圍內的數百個縣市和上千個鄉鎮,打造出互聯網上的村莊品牌。
2017年2月2日,"中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暨學科競賽評估結果"正式揭曉,重慶郵電大學在全國普通高等學科競賽評估中取得第48名的好成績,在重慶市屬高校中獨占鰲頭。在過去的三年間,該校在國際及全國范圍內的各類創新創業大賽中榮獲獎項累計接近500項。
畢業生成了企業“搶手貨”
重慶郵電大學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設為必選課程。該校整合了相鄰學科與專業的公共基礎課程,并加強了不同學科專業間的融合課程。學校秉持大類培養與分類教育的原則,致力于跨學科、跨專業的教育模式創新。同時,學校建立了創新創業學分的累積機制,并設定了3至12個學分的范圍。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及其成果,可依據規定轉化為相應的學分。課題研究成果可作為畢業設計或論文的申請材料,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將優先考慮其免試攻讀研究生的資格。
盡管每位學生都必須修讀創新創業課程,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參與課程的學生都必須投身創業事業。重慶郵電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學院副院長、學生創新創業中心主任李紅波表示,學院在培養人才方面正嘗試“雁陣培養模式”,實施個性化教學,針對每位學生的獨特特點,開展不同層次的雙創教育。“雁陣培養模式”對全體學生開放,涵蓋創新方法、學科前沿、批判性思維、創業基礎與實踐、“互聯網+”等課程。針對創新創業領域的杰出人才,頭雁計劃致力于培育團隊的核心成員和領導者,依托創新創業實驗班這一平臺,特別設計了“創新創業案例分析”等8門核心課程。通過將頭雁與群雁組合成雁陣團隊,并與各級競賽相結合,在實踐中和競賽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李紅波指出,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有效地填補了工科院校在其他領域的短板,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商業素養。該校畢業生在創業領域擺脫了低層次創業的局限,同時在就業市場上也頗受歡迎。數據表明,該校本科畢業生在過去三年里,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工作的比例均超過20%,而研究生則更是供不應求,進入國有大中型企業及事業單位的比例穩定在約50%。
創新創業教育的重點在于創新
林金朝教授重慶郵電大學移動學院,重慶郵電大學黨委常委兼副校長網校頭條,如此闡述:“在激發學生的創新與創業思維、傳授創業相關理論,以及創業實踐與孵化等各個階段重慶郵電大學移動學院,我們均擁有一整套完善體系。”歷經十年的不懈努力,他們成功打造了“五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新體系,確保了創新創業教育在人才培養全過程中的全面融入。
李紅波表示,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在于創新。他強調,這種教育并非旨在要求所有學生都投身自主創業,而是著重于塑造學生的人格特質、思維方式和綜合素質。其本質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職業技能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長期發展潛力。重慶郵電大學針對此問題,主張以專業為基石,推動創新創業,致力于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同時,倡導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引領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將科研成果的轉化作為根本,力求引導學生避免從事低端的創業活動。
李紅波指出,他們倡導以科教融合為基礎,通過科研創新來推動“雙創”水平的提升,并激勵師生積極參與自主科研創新活動。為此,學校特別設立了創新創業獎學金,并建立了相應的激勵機制。他們利用校友捐贈的500萬元“文峰創新創業基金”作為創新創業項目的引導資金,同時推出了“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研究生科技成果獎勵計劃”以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學校積極倡導學生敢于開拓創新,對于在科研論文撰寫、學術專著出版、國家專利申請、科技類競賽以及學科競賽等領域所取得的杰出科技成果,實施獎勵機制。過去三年里,共有1054人次獲得獎勵,累計獎金超過280萬元。同時,學校的“學生創新創業中心”榮獲科技部授予的“國家級眾創空間”稱號,并被納入國家的科技孵化體系中。
該校通過強化創新教育,使得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顯著增強,高科技和高水平創業的學生及項目數量持續上升。在最近三年里,學生共申請專利1416項,其中發明專利1347項,獲得授權的專利有497項,同時發表了3000余篇SCI/EI論文。技術創新類創新創業團隊的比例已高達70%,這些團隊主要涉及大數據、物聯網、無人機開發以及互聯網+等前沿科技領域。該團隊研發的《大數據分析中間件平臺及應用系統》已成功應用于多個領域,包括移動通信、保稅物流以及網絡安全等。(作者:雍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