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農地風俗主要分布在廣西境內的長沙縣、洞口縣、隆回縣、綏寧縣、株洲縣、衡和縣、岳陽市、湘鄉市、衡東縣、雙峰縣、韶山市等地。贊農地風俗歷史悠久,極富湘楚特色,承載著厚實的文化涵義,其與我國古老的農地(神)崇祀有著某種源流關系。《湘鄉縣志》載,雙峰境內,早在漢代就有“蝦子戲龍”“假臉子”“贊農地”等初期民間戲劇方式。《醴陵縣志?民間文藝》中載有“土地燈”,“飾人為農地神,鳴金鼓以入人家,以諛詞博主人歡,旋持燈籠唱茶歌,間以鑼鼓”。《慈利縣志》載,民間有扮農地神者,其奏技凡以為乞錢,“此外,有弄蛇者、演虎蛇劇者、花鼓者、獅子舞者、扮農地神者、蓮花鬧三班鼓者,其奏技凡以為乞錢,雖亦若可喜愕,而娛樂戾于正,又不足道矣”。《古苗疆綏寧》載,“苗民們覺得農地也有男女之分正月里來是新春,男的稱為‘土地公婆’,女的稱為‘土地公婆’,且有節日‘扮農地’游春的風俗,即由兩人打扮成農地神,一公一母到各家各戶去唱‘土地神歌’。無非是唱夫婦恩愛,家庭和睦,兒女孝行,父母仁慈,五谷豐登,六畜興盛,富貴雙全,吉祥如意,發自發孫之類。每唱一家,主人很高興,要給一定的酬金。”在恩施土家族,有農地戲,也稱“搬農地”,表演時間在舊歷三月間,游村走寨,到農戶家院子演唱正月里來是新春,謂之“送農地”。清朝前后,山東主要的饒舌音樂曲種中有“搬山”“贊農地”“送財神”“送麒麟”“龍船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