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在科技、經濟、貿易、軍事等領域推動與中國的競爭,美國國內關于“中國經濟何時或是否會超越美國”的爭論從未停止。 2020年,中國經濟規模將達到美國的70%左右。 COVID-19疫情之后,中美之間的經濟差距也有所縮小。然而,疫情過后中國經濟仍在復蘇,促使一些美國經濟學家預測,中國很可能永遠不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總統拜登將中國經濟描述為一場“危機”或“定時炸彈”,并宣稱“美國經濟是最強勁的”。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警告說,低估中國與高估中國一樣危險。貶低中國的發展成就和未來雄心將使美國失去長期優勢。美國的技術封鎖不會阻止中國在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突破和發展。
從人口和市場規模、制造業潛力、政策改革等因素來看,國際學者對于中國經濟規模能否超越、何時超越美國有著不同的判斷。為此,美國《外交》雜志11月13日采訪了中美兩國30多位經濟專家,對比了他們的觀點,并展示了他們判斷的理由。該雜志的論點是,以名義GDP衡量,中國經濟規模最終將超過美國。專家的回答分為“非常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五個級別。以下為主要內容。
強烈同意
中國經濟學家、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所所長林毅夫:
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所以中國的名義人均GDP沒有理由不能達到美國GDP的125%。特別是,中國的發展模式是通過市場競爭來刺激企業家自主創業,并允許政府幫助企業家自主創業。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過程中克服市場失靈。
美國經濟學家、彼得森國際問題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持續調整將使未來幾年中國的年增長率放緩至4%至5%的范圍。在那之后的幾年里,我預計增長率將恢復到平均 5% 至 6%。美國多個政府機構預計美國未來十年的潛在增長率為2%至略高于2%。
芝加哥大學公共政策學院助理教授王少達(Wang):
中國經濟當然面臨許多挑戰美國國際關系專業排名,其中一些可能是暫時的,例如房地產泡沫的結束,而另一些則可能影響長期增長潛力,例如人口下降。但歸根結底,中國仍然只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其經濟體系仍有巨大潛力需要發揮。至少在未來幾十年內,中國仍將擁有完善的國內供應鏈和四倍于美國的人口。中國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畢業生數量也可能是美國的數倍。所以,除非中美之間爆發大規模熱戰,否則我很難想象中國在名義GDP總量上如何無法超越美國。
Mary E.,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 (PIIE) 研究員、博士。密歇根大學經濟學博士:
“最終”意味著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遲早會超過美國,即使增速低于中國今天。不過,中國的人均GDP在任何時候都不太可能超過美國。
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系1919級教授、研究生部主任李安友(J.):
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放緩,如果不實施重大改革將大量資金從政府轉移到消費者手中,經濟增長可能會繼續放緩。然而,中國經濟規模如此之大,即使增速放緩,以美元計價的GDP最終也將超越美國經濟。
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 (UMass) 經濟學家 Weber:
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于你如何理解“最終”這個詞()。
同意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亞洲項目高級研究員、美國經濟學家黃育空(Yukon Huang),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學者蘇珊·L·謝克(Susan L. Shirk),外交關系委員會研究員佐伊·劉(Zoe Liu),斯坦福大學研究員 Zoe Liu 和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易明也同意這一觀點,但都沒有提供具體細節。
Barry ,美國經濟歷史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與政治學教授 C. Purdy 和 Helen N. Purdy:
如果你沒有預先設定一個時間框架美國國際關系專業排名,那就是“最終”。中國和美國之間的人口差異使這成為可能。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教授杰弗里·弗蘭克爾:
一種可能性是,中國的GDP將在某個時候超過美國(即使是名義上的),但這將是暫時的,中國的低人口增長最終將再次扭轉經濟規模排名。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兼助理教授路易斯·馬丁內斯:
考慮到兩國過去40年的經濟增長趨勢,很難不認為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目前尚不清楚過去幾十年支撐中國繁榮的增長源泉是否會繼續發揮作用。
▲11月17日,APEC領導人會議在舊金山莫斯康中心舉行。
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高級顧問兼中國商業與經濟總監項目主任斯科特·甘(Scott Gan):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但只要適度完善支持私營企業和家庭的政策,中國可以在未來20年保持適度較高的增長水平。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增長充其量也可能是不穩定的。綜合這些因素,中國經濟規模“最終”超過美國的可能性還有一半以上。
哈佛商學院副教授梅格·任:
“最終”是一個無限的時間框架,中國發展強大經濟的基礎是:有素質、受過教育的人口、產業升級和城鎮化帶來的經濟增長空間、以及巨大的國內市場。這個市場擁有全球最大的中產階級和全球企業青睞的生態系統。中國當前的問題是結構性的,包括不平衡的財政體系以及中國企業家和公眾之間的嚴重不信任。盡管這些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但認為這些問題是永久性的是愚蠢的。我認為中國增長放緩是完全合理的,但強勁增長需要政策改變。假設這些永遠不會發生似乎也是一個錯誤。
不同意
美國著名經濟咨詢公司“榮鼎集團”創始人羅森:
中國經濟超越美國并非必然,但最近的一些趨勢與這一預測相反。當然,如果美國經濟崩潰(這種情況可能發生),中國經濟自然會超過美國經濟。如果中國盡快進行深刻的市場經濟改革以避免進一步的萎靡,中國經濟可能會在2060年至2100年間超過美國。
企業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經貿問題專家史德里克:
不確定因素:由于這是關于名義GDP,因此它還取決于美國通脹上升的速度。由于中國的政策“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如果美國通脹高于2010年代,而中國不希望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那么美國名義GDP增長可能已成定局。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經濟增長將繼續放緩。 2011年開始的增長衰退將持續下去,直到中國的增長率低于美國。
但更好的經濟政策可以幫助中國更長時間地保持在“摩擦增長”水平以上,但目前還沒有跡象表明,至少在 15 年內還沒有。如果有更好的政策,中國可能會在其人口結構嚴重惡化之前短暫成為世界第一。在更有可能的情況下,如果中國繼續實行(當前的)經濟政策,它永遠不會超過美國。
數據分析平臺中國褐皮書執行總監卡茲:
中國正在經歷的經濟放緩是結構性的,經濟停滯的可能性正在上升,而不是下降。如果中國不能在經濟向消費驅動型轉變方面取得進展,中國經濟很可能永遠不會成為世界第一。
康奈爾大學教授、布魯金斯學會全球經濟與發展項目高級研究員普拉薩德(Eswar)表示:
受人口結構、金融體系效率、大量顯性和隱性債務以及相關改革力度不夠等綜合影響,中國經濟增速正在逐步放緩。這些因素可能會抑制生產率增長,而生產率增長是中國實現可持續增長的唯一途徑。因此,中國經濟將繼續增長,但增速將低于過去30年。由于現有多種限制人民幣兌美元長期升值的因素,中國名義GDP在市場匯率上追趕美國的難度加大。
牛津大學經濟學家、中國中心研究員馬格努斯():
某種程度上,只有當中國的GDP最終超過美國時,中國才有“吹牛的資本”。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人均收入將僅為美國的幾分之一,中國經濟前景面臨嚴峻挑戰,市場信心不足。我認為,如果沒有相應的重要改革,中國面臨的更緊迫的問題是“是否”以及“如何”成功應對更加平靜和緊張的前景。
Jee,西點軍校國際關系助理教授:
盡管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歷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經濟增長,但它在人口和社會層面面臨著阻礙經濟增長的若干挑戰。人口老齡化、醫療體系薄弱、城市化帶來的社會挑戰、監管薄弱以及教育程度不平等,都是中國實現經濟雄心的障礙。
美國經濟學家、斯坦福大學弗里曼·斯波利國際問題研究所高級研究員Jean C. Oi:
如果這個問題能包含一個時間點就更好了。
A. El-Erian,劍橋大學女王學院院長:
在全球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由順風轉為逆風的情況下網校哪個好,中國要想在名義GDP上超越美國,就需要加快國內改革,包括從根本上改變增長模式。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高級研究員、弗里曼中國研究所所長裘德:
中國的安全議程推遲了稅收和財政體系的必要改革,更不用說其衛生和教育體系了。當然,這一切都還沒有完成,中國可能有一天會改變路線,但只要中國繼續走目前的路線,中國的經濟前景就顯得黯淡。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政府學教授斯蒂芬·布魯克斯 ( ):
目前,中國的名義GDP約為美國的70%。根據最新的樂觀評估,中國目前相對于美國的名義GDP與蘇聯巔峰時期處于同一區間(1975年蘇聯輿論GDP占美國的58%) 。
有些人可能會反對問題的具體措辭,并指出以“購買力平價”(PPP)衡量,中國的GDP現在已經超過美國。但購買力平價GDP是用來比較生活水平的,而不是衡量兩國全球實力的。正如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最近的一篇專欄中強調的那樣,“如果我們比較地緣政治影響力,則考慮的是名義GDP,因為名義GDP來自一個國家的市場準入價值及其可提供的對外援助項目數量等因素,”他正確地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例如,在中國南京理發比在美國洛杉磯理發便宜。這種對比對于比較消費者生活方式很重要,但對于比較兩國的全球影響力并不重要。因此,最有用的衡量標準仍然是名義GDP。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馬永哲( ):
不同意這個觀點。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莉莉·麥克爾威(Lily ):
中國經濟放緩已成為各大媒體的頭條新聞,但其背后的原因絕不是暫時的。面對房地產、地方債務、勞動年齡人口等領域的壓力和挑戰,中國需要新的增長動力。但正如幾位經濟學家在《外交》雜志上所寫,中國不會出臺支持國內消費和生產率增長的政策。例如,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迄今為止沒有顯示出扭轉出生率下降趨勢的跡象,部分原因是缺乏強有力的社會保障網以及中國年輕人對自己的財務未來更加不確定。此外,繼續獲得外國技術、人才和市場對于中國提高生產率非常重要,但如果中國不進行政治、經濟和外交方面的廣泛調整,美國及其盟國不太可能對中國的技術貿易和投資實施更嚴格的控制。 。真的逆轉了。
強烈不同意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經濟問題專家邁克爾·佩蒂斯( ):
近年來,中國承認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失衡,但這一問題尚未得到解決。一旦中國(或迫于債務激增的壓力)決定應對和化解這些失衡,中國保持GDP高增長率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國內財富轉移,這并非不可能,但在政治上存在爭議。
中性的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中國歷史與政治學教授拉納·米德(Rana Mead):
鑒于中美經濟發展軌跡存在如此不確定性,我認為正確的答案是保持中立。人口變化意味著中國經濟將會增長,但速度會放緩,而美國經濟在不久的將來不會停止增長。我們也不知道技術發展或地緣政治事件的下一次沖擊何時會顯著改變一方或雙方的增長率。所以說,變數太多了。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前中國事務主任、布魯金斯學會桑頓中國外交中心主任瑞安·哈斯:
正如已故美國經濟學家、中國問題學者戴維經常對我說的那樣,中國經濟在GDP上可能會短暫超越美國,然后又被美國超越。中國經濟仍然蘊藏著巨大的潛力,但其表現有時可能會低于預期,未來幾十年將面臨越來越大的阻力。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可能仍是美國持久但“有限”的競爭對手。
弗吉尼亞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王:
中國的制造業潛力尚未耗盡,在消費拉動型經濟中,還有更多潛力可挖。然而,與地緣政治壓力和國內環境相關的一系列不確定性可能會抵消消費增長帶來的收益。這種增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對國家未來的信心。
(G.),匹茲堡大學經濟學和歷史學教授:
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未來的潛在增長率遠遠超過美國的可比數字。中國的名義GDP肯定會在未來某個時候超過美國。不過,我對中國的GDP統計數據不太有信心。
中美聚焦 |中美交流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