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China of政法大學,簡稱法大學)位于北京,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是教育部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國家“雙一流”、“211工程”建設大學。入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2011計劃”、“111計劃”。 [1] 現任黨委書記胡明、校長馬懷德。 [2] 校訓是“德誠、法明、觀察事物、奉獻公事”。 [1]
學校有昌平、海淀兩個校區。是一所具有政法特色和優勢的重點大學。截至2022年1月,學校擁有19個教學單位、26個本科專業、3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7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截至2021年9月,教學科研教師1194人,其中高級職稱752人,博士生導師277人,碩士生導師694人。 [1]
學校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的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合并而成的北京政法學院。 1954年,學校遷至學院路; 1960年成為國家確定的全國重點大學;文革中學停辦,1978年恢復; 1983年,北京政法大學與中央政法干部學校合并組建中國政法大學。 [1]
中國政法大學在2023年ABC中國大學排名中政法學專業排名第1[3],在2022年ABC中國大學排名中排名第35位
從1954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起草,到《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頒布,再到《反分裂國家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論證和討論。 《物權法》直至最終通過。學校是國家法制教育和法律人才培養的主力軍。自成立以來,它幾乎參與了國家所有的立法活動。它引領國家法學教育的創新、法學理論的創新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國家對外法學教育。學術和法律文化交流。 [26]
學術資源
截至2022年1月,我校圖書館及各院系資料室擁有紙質文獻資源267萬冊,電子圖書約317.17萬冊,電子期刊59.16萬種。 [31][25]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是我國最早建立的以法律、政治類圖書為主的圖書館。該圖書館不僅收藏了1980年以來中國大陸幾乎所有的法律文獻和學術著作,還全面收藏了晚清以來的各類法律出版物,包括法典、條例、案例匯編等。 [32]
《政法論壇》: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北京大學2004年核心期刊、北京大學2008年核心期刊、北京大學2011年核心期刊。
《比較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中文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創刊于2007年9月,是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 [33]
《行政法學研究》:成立于1993年1月,由教育部主管、中國政法大學主辦。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法學核心期刊、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34]
學術交流
2016年,學校資助9名教師參加在國外(境外)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舉辦名人論壇9場,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教授9名,共舉辦學術講座248場次,舉辦學術研討會16場包括來自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瑞典、日本、南非、美國、加拿大、荷蘭、韓國、日本等19個國家的外國人舉辦的62場講座梵蒂岡、法國、德國、丹麥、波蘭、澳大利亞、奧地利、阿根廷以及臺灣和香港。
2019年8月8日,教育部批準中國政法大學與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合作舉辦國際法碩士學位教育項目。
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于2008年成立,是中國政府與歐盟在法學教育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 2012年至2022年1月,學校在英國、羅馬尼亞、巴巴多斯建立了3所孔子學院。 [35]
2019年,新增與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國際法碩士學位合作辦學項目。 [36]
截至2022年1月,學校已與55個國家和地區的288所知名大學、科研機構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并加入了歐亞太平洋聯盟、全球法學院聯盟、中國-法學院聯盟等。中東歐國家大學協會。 、亞洲法學會等國際團體發起成立內地港澳法律教育聯盟。 [1][26]
文化傳統
編輯
學校標志
學校名稱(3)
北京政法大學校名,即中國政法大學的前身,1952年由毛澤東主席題寫。后學校更名,鄧小平題寫“中國政法大學”校名。和法律”為學校。 [37]
中國政法大學標志
中國政法大學校徽整體圖形為正義之劍環繞的中英文校名和橄欖枝舉起的刻度。中文是鄧小平題寫的“中國政法大學”。 [38]
整體色調為禁忌紅色,與白色背景相間。禁忌紅代表著熱情、進步和鼓舞人心的力量。這也是中國法官袍前襟的顏色。
外圈上部是鄧小平同志親筆書寫的學校中文名稱,下部是英文學校名稱。
標志的主體部分由鱗片組成,鱗片的支撐部分被尖頂圓圈底部的劍形圖案所取代。它不僅像一把捍衛公平正義、法治的利劍,而且像一把打開知識之門、通向法律最高殿堂的鑰匙。
劍柄上的數字“1952”代表學校的創立時間,鱗片周圍的橄欖枝象征著和平與友誼。
中國政法大學校旗為紫禁紅旗,旗中央為白色中英文校名和校徽。中文是鄧小平親筆題寫的“中國政法大學”。標準規格為長192厘米、寬128厘米。 [39]
學校標志顏色為禁紅色,它決定了色值,輔助色為白色和橙色。 [38]
精神文化
“德誠、法明、尊物、正義”是中國政法大學的八字校訓。 《厚德》強調做人,《明法》強調做事的規則和規律,《格物》強調學習,《致公》強調做人做事。
“厚德”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洶涌,君子以德行”。旨在培養師生優秀的公民道德、職業道德、政治道德,增強美德,包容萬物。這是人文精神的亮點。
“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意思是要求師生學法、知法、守法、護法、用法,以治國理政為己任。法治世界,建設法治中國。這是法治精神的體現。
“格物”取自《禮記·大學》中的“學而思之”、“致物而知”2024年中國政法大學考研論壇,意在鼓勵師生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求真務實。務實,有科學的思維和理性。這是科學精神的體現。
《致公》取材于《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天下公”。這里的“ Zhi”來自“ Zhi”和“ ”,也是“ ”,來自“風和雨水都是公共和無私的,您所做的在“ ·情況下無常”,這意味著這意味著教師和學生應遵守并展現公平和正義,仁慈和與人民的親密關系,對公共福利的奉獻以及為公眾服務的社會責任感的價值觀,是公共精神的表達。
也就是說,“統治世界,公平和正義”的法治精神,“以人為導向,尊重人權”的人文精神; “從事實中尋求真理,尋求真理和實用主義”的科學精神; “持續的自我完善和追求卓越”的學術精神; “努力和毅力”“戰斗精神;團隊的精神“與和諧相處,共同努力,在差異上和諧并和諧地發展”。
中國政治科學與法律大學的校園花是木蘭花2024年中國政法大學考研論壇,它具有圣潔,純潔,莊嚴,莊嚴,清晰和冷香氣的特征,象征著法律的嚴重性以及人文和中國大學的其他學科的溫暖政治學和法律。各種學科相互補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