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推薦
全局
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制造工業學院依托飛機制造工程、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焊接技術與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四個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由航空制造工程學院牽頭,聯合景德鎮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及江西嘉士特數控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潤尼爾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景航航空等小巨人企業鍛鑄有限責任公司、江西洪都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航發展南方工業有限公司等航空制造產業鏈龍頭企業共同打造“1+3+1”以“一所、三中心、一平臺”為核心的產教融合創新發展載體,探索構建新型產教深度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重點構建學校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和小巨人企業聯動機制,推動航空制造業發展。 2022年,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制造工業學院入選江西省首批現代工業院校。
建立“多主體”組織架構和協作機制
學院采用混合式組織架構,由南昌航空大學、景德鎮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江西省機械工程學會、航空制造企業等多個單位共建、管理。參與單位設立工業學院理事會,負責重大事項的協商和決策,制定工業學院總體發展路線,明確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確定各方權利和責任。學院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下設綜合辦公室、學生工作管理辦公室、產學合作部、教學管理部等。教學管理部設有各專業負責制定人才培養規劃和課程體系的部門。學院的設立、實驗實習(含畢業設計)的安排和指導等;學院建立了學院評估機制,定期評估學院的建設和發展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調整發展方向,為產業學院提供專業建設和人才保障。培訓為保證現代工業院校的正常運行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建設產教融合教學資源中心
優化專業結構
依托航空制造企業產業鏈,圍繞生產制造、連接、熱處理、裝配、成型檢驗等專業工種群,優化專業結構和發展規劃。結合航空制造業發展的新技術、新特點、新需求,將航空制造業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納入專業培養的能力目標。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符合學校定位、江西經濟社會發展、行業企業發展需要的能力。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決定了課程的安排和實踐環節。學院秉承“產教融合、實踐創新”的理念,以航空強省班學生為依托,實行兩年制培養模式,在航空航天領域實行專業理論+企業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第一年,在景德鎮和學校本部。開展教學環節,第二年實施企業實習,校企聯合培養。結合航空制造企業的行業和崗位要求,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為企業實踐奠定理論基礎。學生由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高教學標準的大學教師和企業工程師授課,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學期初增設了“安全教育與企業文化”、“認知實習”等課程,讓學生對專業和航空制造企業有一定的了解。學期期間增設了《科技創新》、《大國工匠講堂》等課程,為學生創新思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用好國家技能大師的思想政治引領、偉大工匠、勞模等,激勵更多年輕人走成才、技能報國之路,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懂技術、勇于創新的新時代人才隊伍,承擔責任、做出貢獻。
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根據培養計劃的課程安排,《材料學基礎》、《材料成型原理》等課程理論性較強,在南昌航空大學總部進行,采用線下教學、線上資源輔助的方式。 《海圖識圖與測量》、《航空材料與熱處理》、《機械制造技術》等課程實用性強,由校企聯合授課。上課地點根據課程鏈接的需要設置在教室和公司現場。學生在企業現場學習,由本課程的老師帶領。這有利于提高理論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為培養校企互通的“雙師型”隊伍奠定基礎。
校企合作課程資源規劃與建設
依托校企聯合教學模式,整合學校課程資源與企業教學資源,推進校企合作課程資源建設和相關教材開發。目前已規劃建設飛機制造工程專業、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專業各1門校企課程。
建設高水平專兼職師資隊伍
結合航空制造工業學院建設要求和學校政策支持,加大企業師資隊伍建設。目前聘請相關專業的企業工程師/技術人員到學院或企業現場任教,并安排大學教師到相關行業學習交流。企業教師負責《機械制造技術》、《圖樣閱讀與測量》、《航空材料與熱處理》等專業課程的教學,并指導學生完成實習實踐、畢業設計等任務。他們共同培養學生,組建了一支了解行業需求、具有教學經驗的團隊。我們擁有一支高水平、富有、富有教學熱情的專兼職教師隊伍。
培養工程創新能力
航空制造學院學生在扎實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還開設每周兩次面向國家級各類學科競賽的科技創新課程。在老師的指導下,90名學生報名參加了各類科技競賽。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自主組建團隊、選擇活動、設定項目主題。通過科技創新培訓,不僅創新創業理念得到提升,業余生活更加充實,實踐操作能力也得到極大提升。
建設產教融合研究院
學院成立產教融合研究院。聯合單位包括航空工業江西洪都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江西嘉士特數控科技有限公司和景德鎮航空制造企業,支持江西省航空制造產業和制造企業的發展。以服務航空制造企業產學研需求為目標,依托學校先進的航空制造技術,學校與企業共同開展技術攻關、產品研發、成果轉化、項目孵化等工作。學院目前已就校企合作、聯合辦學、訂單培養模式研究、專業共建、雙師型師資培養、校企成果轉化推廣、就業創業孵化服務、組織論壇講座等方面達成了協議。等,并已與江西貝斯特施特數控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定制類協議。
建立航空制造協同創新實踐平臺
依托景德鎮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以江西景航航空鍛鑄有限公司、景德鎮明星航空鍛造有限公司、江西長興航空裝備有限公司等合資企業為基礎,與江西新航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戰略合作,建立實訓基地,聚焦航空制造行業“成型-制造-連接-裝配”全流程產業鏈,搭建校外實訓平臺,加上校內航空熱加工實驗中心和機械工程實驗中心,為學生提供綜合工藝實訓實習。
圍繞航空制造產業鏈創新需求,以學校研發平臺和創新創業基地為基礎,結合企業關鍵技術和瓶頸問題,打造教學、研發、創新、校企一體化的創新實踐平臺,產學研用協作已經建立。
針對大型零件鍛造、發動機機殼電子束焊接、電阻點焊熔核動態行為及質量判斷等高難度培訓內容,應用虛擬現實現代信息技術,融入企業生產標準和作業環境,建成虛擬仿真教學實踐中心,升級傳統專業實踐教學資源。
建立航空制造協同創新實踐平臺
通過加強校企合作,學院2023年共有校企合作項目82個。依托校企合作項目,參與項目研發、技術攻關,參加卓工聯盟畢業設計競賽,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邀請共建企業的工程師為學生進行專題講座和講座,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對航空制造行業的了解;安排教師到江西京航航空鍛鑄有限公司掛職,提高教師創新實踐能力;
開展共建企業專項培訓、課程培訓和同等學歷提升培訓。開展了“大型飛機薄壁結構件加工變形分析及全過程控制策略”、“難變形材料復雜結構薄壁件高性能成形仿真技術”、“超聲波振動輔助”等課題出往航空工業江西洪都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加工技術開發及其在航空制造中的應用》專題培訓3人,CATIA二次開發課程培訓3人。進行同等學歷提升培訓航空工業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2 人、 航空工業江西洪都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3 人、 江西京航航空鍛鑄有限公司 4 人、景德鎮明星航空鍛造有限公司4人、航天精密有限公司55人、貴州安達航空鍛造有限公司35人、中航發展長江動力有限公司30人、中國航空發展貴州鴻霖航空動力控制技術有限公司8人,貴州航宇科技發展有限公司3人,中國航天動力控制有限公司9人,助力學歷提升公司的工業員工。
階段性結果顯示
人才培養
培養模式——學院以培養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無縫對接為導向。探索了分段遞進的模式(即1學期校企聯合理論實踐學習+1學期理論+專業輪訓+近1年企業實習)貫穿精神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工匠精神、產教融合。
教學資源——學院與航空制造企業共同規劃并開展教學資源建設。依托校企聯合教學資源,開發校企合作教材。策劃了《鍛造技術與航空鍛造案例》、《航空材料熱處理》、《飛機技術裝備》和《先進航空制造技術》4本校企合作教材。為豐富在線教學資源,規劃開發《計算機制圖與機械測量》數字化課程資源。與北京潤尼爾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5個虛擬現實課程資源,擬建設航空發動機制造全流程虛擬仿真實驗平臺。
產教融合建設——學院申請加入中國機械工業卓越工程師教育聯盟并成為理事單位,并申報2024年卓工聯盟畢業設計大賽21個項目。學院依托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申請組建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創新團隊。
師資隊伍建設——學院聘請10余名航空制造行業校外專家為兼職教師,推薦江西長興航空裝備有限公司、江西洪都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專家3名報考江西省工業教授并兼任兼職教師。目前校內有4名教師通過臨時培訓提高了工程實踐能力,并承擔了工業學院部分教學任務,推動科研課題從實踐中反哺到教學中。
技術創新
極端環境高端裝備再制造成形性控制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提出了多能場耦合激勵作用下調控修復層結構和性能的理論,創新發明了“超聲&電弧耦合共晶池”修復技術;提出了修復層“軟硬結合”的非常規設計理念,形成“??軟硬結合”的修復體系,大大提高了修復層的性能;創新發明了修復層制備和檢測系列設備,構建了服務于高端技術裝備再制造的技術。和裝備系統。
金屬密封圈成型技術取得新進展,產品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密封圈壁厚超薄、變形大、精度高。輥壓成型時,局部塑性變形不均勻常導致環件出現裂紋、褶皺等。缺點。針對此類超薄壁復雜結構件的工藝特點,南昌航空大學聯合相關企業設計開發了多套超薄壁復雜斷面環輥成型系統,基本滿足了各種航空航天發動機的金屬密封環的成型。工藝要求。金屬密封圈成本大幅降低,良率大幅提高,實現金屬密封圈產品國產化。
實施產學研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技術創新取得突破。學院與企業合作開展了多項項目,涉及新產品研發、技術攻關等方面。學院申報首屆基于企業項目組織的校企協同創新大賽,以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實際技術問題為主要目標,提出校企協同技術創新的基本模式,大力推動企業深度創新需求以及大學成果的研發轉化。融合。學生首次參加2023年校企協同創新大賽。四個項目入圍校企協同創新大賽決賽。經過小組賽和半決賽,3支隊伍從全國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榮獲“機器人+”專項賽一等獎。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其中一等獎進入全國總決賽。
社會服務
依托現代產業學院產教融合創新合作中心,搭建行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提供的具體服務包括科研企業培訓、人才輸送、社會培訓、技術咨詢等。通過科研企業培訓,企業工程師認識到工程問題本質上是科學問題,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和聯合應用項目。 2023年,他們已與航空制造企業合作82個課題。共建企業為學院提供了實習實訓場地,讓學生提前了解企業2024年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分數線,為人才輸送奠定基礎。通過等效學術能力提升培訓班,來自航空制造企業的近80人報名參加等效學術能力提升。
國際交流與合作
學校舉辦2023年國際產學研合作大會,主題涉及產業發展相關產教融合、創新與科教。學院承辦國際產學研大會航空制造技術分會論壇。大會傳播工業文化、國際技術前沿、傳承工匠精神,邀請國內外學校、企業的專家學者授課,并舉辦交流會,增進學校與產業鏈的了解2024年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分數線,增強提升學院的國際影響力,拓寬師生的國際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