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浩是《大國之城》一書的作者,致力于國家和城市戰略。
公眾號ID:羅天浩國城
手持利器,殺機油然而生。
北大之所以任性、傲慢地拒絕招收河南考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在中國大學體系中處于頂端,處于高高在上的地位。
近日,事件又有新進展。 北大被迫順應輿論、遵守規則,錄取了兩名河南籍學生。 事情已經基本解決了。
然而,河南缺乏頂尖大學。 最優秀的考生被北大等頂尖大學淘汰,不得不流向其他地方。 沒有它,河南就沒有中國大陸頂尖的大學,就無法聚集最優秀的人才。
兩年前,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大學改革,大規模調整了利益結構。 在這場改革中,河南并沒有成為贏家。
大學的缺乏,特別是頂尖大學的缺乏,已成為制約河南未來發展的重大缺陷。
(一)河南省大學生密度不高,制約其創新能力
中國內陸省市中,河南人口最多,戶籍人口1.09億,經濟總量最大,居全國第五位,僅次于沿海江蘇、廣東、山東、浙江。 但河南在人才培養和創新能力方面并不處于領先地位。
尤其是在大學生密度方面,河南僅排名中等水平,與其龐大的經濟總量不相符。
2018年,我國大學生總數為3104.1萬人。 按常住人口計算,每萬人擁有大學生222.5人。 同時,河南有全日制大學生219.18萬人,常住人口9605萬人。 每萬人中有大學生230.6萬人,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但與全國發達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當然,河南最強勁的競爭對手是內陸省市。 羅天浩郭玉成曾提出一個廣義的內陸七英雄的設想,即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河南、四川、重慶等七大省市位于中西部核心區????中國內陸,是中國內陸的核心地區。 未來最大的增長極。 沿海四杰拉開了中國改革的帷幕,內陸七杰決定了中國未來的國運,是中國進攻的主力軍。
在廣義的七個內陸城市中,河南的大學生密度排名第四,處于中間位置。
2018年內陸七雄學院學生密度排名
(僅計算全日制在校大學生)
其中,湖北大學生密度最高,達到每萬人268人,其次是重慶和江西,河南第四。
更重要的是,河南不僅大學生密度低,而且缺乏頂尖大學。
雙一流改革之前,中國的大學體制以985為基礎,隨后是211。
改革前,河南有1億人口,相當于一個大國的總人口。 但當時并沒有985大學,只有鄭州大學進入211體系。
同期,北京有8所985學校和數十所211學校。 除江西外,同一內陸地區的其他6個省市也有985所大學。 特別是湖北和四川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中心。 武漢有武漢大學和華科兩所985大??學,成都有四川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 985學校有兩所,長沙有三所985學校: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
在舊的大學體制下,河南的大學教育、河南的人口和經濟總量都比較落后。
在新的大學體制下,河南仍處于不利地位。 后面的文章會有專門的數據和討論。
綜上所述,大學生密度不足、頂尖大學缺乏河南大學在哪,嚴重制約了河南對頂尖人才的使用,也制約了河南的創新能力。
2018年,河南省擁有有效發明專利33524件,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3.49件。 同期,湖北有8.18例。 湖南是5.93。
(二)雙一流新格局中,河南不是贏家
在雙一流改革中,河南的大學格局尚未徹底解決。
即使在許多省市加強雙一流建設的同時,河南也處于更大的劣勢。
雙一流大學最多的十個省市
上述科教強省擁有雙一流大學4所以上。 其中,北京、江蘇、上海甚至有10多家。
其他還有黑龍江、山東、浙江、安徽、吉林、重慶、福建等,雙一流發展實力強于河南。
河南僅有一所B類一流大學(鄭州大學)和一所新型一流學科建設大學(河南大學)。 雙一流大學總共只有兩所,排名遠遠落后于前十名。
更需要警惕的是,河南作為中國第三人口大省、第五大經濟大省,在雙一流改革后的新格局中并沒有獲得足夠的紅利。 新一輪改革有幾個贏家。 河南 但不是。
中國大學雙一流改革五位獲獎者
(對比原985、211名額增減情況)
在五個主要贏家中,更不用說北京、上海、天津了,中國的直轄市一直以來都充分利用了公共資源的分配優勢,獲得了全部收益。 另外兩位獲獎者也值得關注。 一是原本與湖北競爭激烈的江蘇。 此次,又新增4所雙一流大學,成為中國第二大科教省,南京成為中國第三個科教市。 超越了武漢。 第二個是四川。 本來,四川排在湖北、陜西之后。 此次,四川一舉新增三所機構,足以與兩地抗衡。 從此他統治了西方。
此次國家將鄭州大學、新疆大學、云南大學提升為乙類一流大學,這是一個小小的變化。 但與河南的人口和經濟規模相比,還遠遠不夠。
過去,985時代,河南至少需要3所985大??學,10211大學。 然而國家連一所985大??學都沒有安排。 211只有一所學校。
雙一流時代河南大學在哪,河南按人口規模至少需要10所雙一流學校,但目前只有兩所,嚴重短缺。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河南都是中國大學體系中的一大輸家。
未來值得期待。
(一)未來怎么辦?增加民辦學校,爭取國家優先
雙一流項目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次。 未來,河南要努力打造更多新的一流項目。
與此同時,鄭州升格為國家中心城市,成為中國唯一沒有985大學的中心城市。 同時,它也是全國唯一擁有一所雙一流大學的城市。 我國中心城市有80多所雙一流大學,平均有9所。除鄭州外,重慶最少有2所。
鄭州位居世界前列,地理位置極其優越。 是中國高鐵時代的樞紐之一。 增加幾所雙一流大學已是大勢所趨。 洛陽和開封也很強大,到處開放也許會是一個奇跡。
此外,鄭州還可以借助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契機。 北京的目光不能只關注鄰近的河北,而可以放眼更長遠。 河南、鄭州也可以從北京承接部分資源。 北京的大學今后不僅要到雄安,還要到河南。
上述運作邏輯的依據是:大學是公共資源,受行政力量支配。
深圳這么有錢,卻連頂尖大學都沒有。 并不意味著你有錢就可以自由辦學。 大學由政府控制。
一旦底層邏輯發生變化,比如開放大學,大學成為市場資源,就會有更廣闊的出路。
許多最好的外國大學,例如哈佛大學,都是私立的。
高校開放了,河南的民營經濟就會活躍,綜合實力就會強大。 將會涌現無數公益力量投資辦學。 河南首富胡寶森一直主張“企業家辦大學”。 建業集團崛起于鄭州,多倫集團崛起于安陽。 該集團已捐款用于運營學校。
國民教育團體也可以向他們借用。 近年來崛起的德稻教育集團,擁有北京、上海、湖北、湖南等地頂尖合作院校,擁有全球頂尖碩士500余名。 今后也可以引進到河南。 。
社會辦學更值得期待。
——過往經典回顧——
羅天浩的國家和城市
—————————
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