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剛剛落幕,
針對考生和家長的詐騙陷阱便來了。
近日,
多地網友反映
收到“教育部門”發來的短信,
稱“系統監測”到考生作弊導致成績作廢,
并留下“咨詢電話”。
這是典型的電信網絡詐騙!
不法分子冒充教育部門
誘導你接聽電話、 點擊短信鏈接或者下載App
一步步套取你的信息
最終讓你轉賬匯款落入陷阱
請各位考生和家長千萬注意!
收到此類短信應馬上刪除!
注意,
請廣大師生家長警惕這些常見騙局:
提前查詢考分
高考落幕之后,不法分子會抓住家長與考生迫切想要了解成績的心理,借助偽基站大量發送短信,謊稱能夠查詢高考成績,并在短信中附帶一個網址鏈接。許多考生在接收到這類信息后,會急于點擊鏈接,而手機中的網銀等個人信息則可能被鏈接中的惡意木馬病毒竊取。此外河南高考成績查詢時間2020,還有一些騙子會直接索要費用,要求家長支付數百元到上千元不等的價格來查詢分數,盡管價格看似不高,但上當受騙的人卻不少。
警方提示,考生及其親屬在查詢分數時務必核實教育機構公布的官方查詢途徑和網址,切勿隨意點擊手機短信中來源不明的鏈接。若不幸點擊,應迅速卸載手機中的支付寶等支付應用,保障資金安全。同時,備份手機中的通訊錄等關鍵信息,并對手機進行重置或恢復出廠設置,或者尋求專業技術人員幫助以清除病毒。
篡改考生志愿
多年寒窗苦讀的考生,其精心挑選的志愿遭他人惡意篡改,令人痛心疾首。據相關案件報道,2019年7月,浙江和河南先后發生兩起惡意填報和篡改他人志愿的案件,這些事件導致了考生未能被心儀的學校和專業錄取的嚴重后果。
警方特別告誡所有考生,務必增強警惕,妥善保存好自己的準考證和密碼等關鍵信息,切勿將網上信息查詢或登記工作交給他人處理;考生本人必須親自填寫志愿,任何機構、學校或個人都無權要求考生透露登錄密碼,亦不能代為填報志愿。
偽造錄取通知書詐騙
不法分子假扮成高校招生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向考生發送假冒的錄取通知,誘使考生將學費和生活費轉入指定銀行賬戶,企圖非法獲取錢財。此類詐騙手段還包括建立虛假的釣魚網站河南高考成績查詢時間2020,騙子的主要目標是竊取學生的生活費和學費。
警方指出,這類詐騙行為中,詐騙者的前期準備往往相當精細。他們不僅會采用與真實學校極為相似的校徽和標志,還會提供包括招生簡章在內的各類資料,而且所填寫的大學地址與正品完全相同。考生在接到錄取通知書后,應當登錄教育考試部門的官方網站進行核實,或者直接撥打教育考試部門的熱線電話,同時也可以前往所在地區的招生辦公室查詢個人的錄取詳情。切莫輕信未報考學校寄來的錄取通知,更不要輕率地進行轉賬或匯款操作。
分數不夠花錢可“補錄”
高考志愿錄取工作完成后,不法分子向考生家長虛構某所高校仍有空余名額,聲稱通過支付費用進行“疏通”便能使考生獲得補錄機會,借此手段騙取家長的錢財。此外,部分嫌疑人在考試前便以各種理由,誘使家長支付費用以保留名額。在另一些騙局中,騙子聲稱自己擁有特殊關系,能夠購買所謂的“內部指標”或“計劃外指標”。
警方指出,正當的招生過程不應涉及額外費用,任何索要保證金、錄取費或指標費的所謂“招生名額”,都應予以懷疑。
謊稱幫忙申請助學金、補貼等詐騙
騙子針對部分家庭經濟條件不佳、需借助助學金完成大學學費的考生,假扮成高校或教育部門的工作人員,聲稱能幫助申請助學金。他們要求家長先行支付報名費用。考生和家長信以為真,將款項匯出,卻最終發現這一切均為虛假。
警方指出,若接到電話或信息,對方聲稱是高校、教育或財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并表示將發放“國家助學金”、“退還義務教育費用”或“助學補助金”,考生和家長需立即與所在地的教育機構或學校取得聯系,進行核實確認。
騙取家長生活費、培訓費
假扮成學生或其導師,通過電話、短信、網絡留言以及發送鏈接等手段網校頭條,欺詐性地獲取家長的學費、生活費以及培訓費用。此類詐騙行為,從學生高考前夕至入學后,均有可能發生,且較為普遍。
警方強調,家長在接到要求通過電話、短信、網絡留言或鏈接索要金錢的任何信息時,務必直接與學生本人取得聯系進行確認,切勿匆忙進行轉賬操作。
考后防詐三步走
第一步:
刪除可疑信息:對可疑的“作弊”“改分”類信息,直接拉黑!
第二步:
確保支付安全:若不小心點擊了錯誤鏈接,應立即停止使用支付軟件,更改網上銀行密碼,并在需要時對手機進行重置操作。
第三步:
請密切關注官方發布的通告:招生政策及錄取詳情應以省級教育考試院的官方網站信息為準,切勿輕信未經證實的消息來源。
考生和家長可參考以下方式,
科學防范,
保證自身信息與財產安全:
堅決抵制來歷不明的轉賬行為:無論騙子如何巧妙偽裝,他們的根本意圖都是為了“騙取錢財”。對于所有涉及財務信息的情形,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務必進行多方核實,絕不可輕信他人之言。
務必識別官方途徑:涉及高考的各項資訊,包括成績檢索、志愿提交、錄取情況等,均需經由官方指定渠道獲取,例如各省級教育考試院的官方網站。
切勿隨意將考生的個人信息、親屬的資料、準考證編號、銀行賬戶等敏感數據透露給他人。
下載“國家反詐中心”應用程序至手機,激活詐騙預警功能,能夠實時檢測并攔截可疑的鏈接、電話以及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