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高考即將到來,眾多考生正全力以赴地進行最后的復習準備。但遺憾的是,部分不法之徒被利益所誘惑遼寧2021高考成績查詢時間,散播與高考有關的虛假消息,人為制造焦慮情緒,并實施詐騙活動,更有甚者,他們誘導考生作弊,這種行為不僅嚴重侵害了考生及家長的實際利益,還極大地擾亂了考試的招生秩序。為此,教育部聯合相關機構對近期涌現的若干典型事例進行了系統整理,并警示廣大考生及其家長切勿輕信流言,增強辨識真偽的能力,以免上當受騙。同時,切勿卷入任何與考試相關的違法亂紀行為,應秉持誠信原則參加考試,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和法律。
一、組織高考作弊難逃法網
【案例】
2019年高考之際,林某與劉某密謀,企圖通過電子設備實施高考作弊,以非法獲利。他們通過網絡結識了聲稱能獲取高考題目的楊某。雙方達成協議,楊某將在考場內用手機偷拍試卷,并將其傳送給所謂的“槍手”進行答題。隨后,林某通過短信及聊天工具,將答案發送給滕某等兩名考生。公安機關迅速掌握了該犯罪團伙的非法行為,而楊某在考場內用手機偷拍試題時,被監考人員立刻現場擒獲。
【提醒】
刑法修正案九次修訂中加入了組織考試作弊的罪名網校頭條,以及非法買賣試題和答案、替考等違法行為。高考作弊行為已構成刑事犯罪,涉事者將遭受有期徒刑和罰款等懲處。近期,公安部門與相關機構緊密合作,對考試作弊等違法行為持續實施嚴厲打擊。考生們必須堅守法律的紅線,切勿因一時沖動而鑄成大錯,留下終身遺憾。
二、攜帶違禁物品自毀前程
【案例】
在2021年的高考數學考試時段,考生吳某擅自將手機帶入考場,并將一道幾何題目通過拍照方式上傳至網絡,這一行為被相關部門依法發現。根據有關規章制度,吳某因違規行為受到了嚴格的處分。
【提醒】
高考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教育考試。《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中明確指出,考生若攜帶具備發送或接收信息功能的設備,將被視作作弊行為,且其所有報名參加的考試階段及各科目成績都將被取消。不論出于何種原因,不論是否實際使用,攜帶手機等通訊設備進入考場即等同于作弊行為。在此提醒廣大考生,務必嚴格遵守考場規定,切勿因一時的疏忽而影響到自己未來的發展。
三、誤信高考押題影響備考
【案例】
某些商家借助考生和家長的投機心態,把押題當作盈利手段,他們通過聲稱“神乎其神”“精確預測”、炒作“名師押題”“AI智能押題”等虛假宣傳方式,誘導考生和家長購買所謂的“高考押題試卷”“高考猜題資料庫”“備考指導”等產品。一些考生和家長誤以為這些是備考的“神奇工具”、成功的“關鍵法寶”,不僅不惜高價購買,還打亂了他們正常的備考計劃。甚至,某些不法分子竟然通過建立假冒網站,采取發送短信、彈出網頁等形式,兜售所謂的“高考真題及答案”。一旦用戶點擊,他們便會以“預付訂金”等借口索要款項。
【提醒】
高考命題近年來不斷深化變革,越發強調對考生核心能力、學科素質以及思維水平的評估,并強調摒棄押題和套路。依賴AI或所謂“專家”準確預測考題的概率極低。考生若將大量時間精力投入于所謂的“押題卷”,不僅在學習時間分配上得不償失,還可能遭受不法商家的欺詐,從而造成經濟和心理上的雙重損害。
四、輕信提前查分泄露信息
【案例】
不法分子趁家長焦急期盼之際,高考成績公布后,借助偽基站大量發送短信,謊稱可查詢成績,并附帶一個網絡鏈接。一旦考生點擊該鏈接遼寧2021高考成績查詢時間,手機就可能被植入竊取網銀信息的惡意軟件,或者被迫提供包括姓名、身份證、手機號碼、銀行賬戶在內的個人信息,這些信息最終被犯罪分子用來進行電信詐騙。
【提醒】
高考成績公布前夕,省級教育部門或招生考試機構通常會預先發布官方查詢途徑,考生需通過這些正規途徑及時查詢成績,切勿因急于得知成績而誤入騙局。
教育部提醒廣大考生
遵守考試紀律,切勿相信謠言!
來 源:微言教育
編 輯:章 ?晨
二 審:程繼強
終 審:王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