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1999年秋成立的全省首批獨立學院之一,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走過了15個年頭,如今已發展成為一所擁有35個專業,涵蓋10個學科門類,在校學生7400余人,設施齊全、環境優美的民辦本科院校。回想當初,求真學院籌建創辦的艱辛,應該是留給后人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抓住機遇,無中生有
為了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滿足眾多學子攻讀本科學位的愿望,1999年6月下旬,浙江省高校成為全國第一批“率先行動”的群體:公立本科高校試辦民辦獨立學院。這一舉動在浙江省教育界引起轟動。這是一次具有一定政策風險的大改革,既然是試點,就不能大范圍推廣。在省教育廳領導的考慮下,除了省會杭州選定的5所本科院校外,省內杭州以外的高校名單中就只有寧波大學和浙江師范大學。這7所本科院校基本“預定”為首批試點。當晚收到消息,湖州師范學院領導班子興奮不已,立即連夜開會,決定抓住機遇,爭取擠上這趟“首班車”。
第二天,也就是1999年6月30日上午,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襲擊了杭嘉湖平原,史稱“99·6·30特大洪災”。天空烏云密布,大風肆虐,大雨傾盆。平原一瞬間變成了沼澤,道路成了汪洋。為了節省時間,學校黨委書記、校長蔡慶江和教務處處長楊金田不顧自身安危,驅車趕往杭州。一路上,車子進水、熄火、搶修,繞路而行,處處險象環生,可謂“赴湯蹈火”。省教育廳主管副廳長阮忠勛看到渾身濕透的蔡慶江一行,頗感吃驚:今天這樣的天氣,他們還敢來杭州,真是不顧性命啊!
蔡校長當即說出了原因。阮副主任解釋道,我們今年試點獨立學院的招生名額已經用完了,如果要申請,只能等到明年了;再說一句,湖州師范學院現在還是專科,很多條件更好的本科院校今年都沒有申請。蔡校長和楊主任當即做了詳細的匯報:第一,今年3月25日教育部發文,批準我們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暑假過后就可以成立湖州師范學院了。第二,學校領導班子高度統一,專題研究,已經達成共識。第三,已經和湖州市農業銀行達成初步意向,租用原湖州市金融干部進修學校作為獨立學院的辦學場地。第四,師資、教學設備可以共享我校的辦學資源。第五,學校的辦學經費可以獨立核算,自負盈虧。 最后,蔡校長感慨地說,作為一名在大學領導崗位上工作了二十多年、即將退休的老同志,懇請省教育廳為湖州師范學院和新成立的湖州師范大學創造條件,最后一次辦好這次活動。阮副局長深受感動,當場表示考慮從其他學校的名額中抽出60個名額給湖州師范學院。
集思廣益,求真務實命名
1999年6月30日晚,蔡校長和楊主任興致勃勃地趕回師范學院。當時,紀委副書記、書記徐洪宣,副校長沈光海、陳松元、孫新耀,組織部長閆航德,宣傳部長楊柳,兩辦主任周家建早已等候多時。隨即,學校黨政聯席會議在行政大樓(現外國語學院大樓)會議室召開,研究設立獨立學院事宜。會上,蔡校長首先匯報了白天已經向省教育廳匯報并獲得批準的喜訊。隨后,大家就獨立學院的名稱、校址、專業設置、管理模式、籌措資金等進行了討論。
首先討論的是獨立學院的名稱。大家集思廣益、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各抒己見。徐鴻軒、周家建、楊錦田等人建議以“英士學院”命名,因為民國時期就有英士大學。湖州師范學院1991年曾向國家教委請愿,將學校名稱改為英士大學,但因申請時間過晚而未獲通過。這個命名,既可以紀念辛亥革命湖州烈士陳英士,又可以激勵海外陳氏后裔回饋家鄉、捐資助學,也可以完成之前未能如愿改名的心愿。 沈光海、陳松元、孫新耀等人建議,名字可以定為“浙北學院”“南太湖學院”或者“莫干山學院”,體現學校地處浙江北部、太湖南岸、莫干山以北,有利于吸納地方資源,凸顯地域特色。蔡校長聽取了大家的發言后建議:能否就湖州師范學院的校訓“明德求真”做點什么。明德:大學之道,在于彰顯明德;求真:取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教人千般求真,學人千般做人”。最后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宿舍,大家一致同意定名為“求真”。
接下來,我們討論校址問題。既然已經打算,就決定租下新華路上的湖州市金融干部培訓學校,與學校圖書館一河之隔。討論專業時,意見最多的專業是漢語教學(文秘方向)、英語、美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問題是招生名額只有60個,沒法分成4個專業,能不能向省教育廳申請增加名額?會議中途暫停,決定連夜去問阮副主任。最后,經過多次軟硬兼施的電話協商,阮副主任終于同意“再增加60個名額”。
白手起家開墾山林
求真學院籌辦工作終于出現轉機,終于迎來了一線希望。在思想統一、齊心協力下,前期籌備工作緊張有序地開展:120個招生名額平均分配到4個專業;辦公室主任周家建負責起草、簽訂校地租賃協議,并和市農業銀行商定每年120萬元租金中的20%返還給學校,設立“湖州師范學院金穗獎”;教務處處長楊金田負責起草致省教育廳的請示書,請示書中附有4個專業的教學計劃、可行性研究報告。當年8月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發文,批準我校創辦民辦獨立學院。
在多方努力下,求真學院終于誕生了!1999年9月20日,原址在湖州市財政干部進修學校的求真學院迎來了首批113名新生。創辦初期的艱辛可謂“山林里白手起家”,第一年收取的學費甚至還不夠交一年的房租,但學校堅信“有綠水青山就不缺柴燒”,到全省各地兄弟??院校去學習借鑒,結合學校實際,逐步探索建立了適合求真學院發展的辦學模式。創辦初期,學校對求真學院實行托管制,求真學院的相關專業委托給學校各學院(部)管理。 名義上,求真學院沒有幾個具體的管理人員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宿舍,但學校各個管理部門都是求真學院的管理者,每一位老師都在為求真學院默默付出。一年后,求真學院遷入主校區,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到2004年秋季,求真學院已設有13個專業,在校學生3100余人。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求真學院從2004級新生開始實行“相對獨立”的辦學模式,后來逐漸形成了“低年級直接管理、高年級委托管理”的比較成熟的辦學模式。
求真學院的籌建,是學校從無到有、抓住機遇的典型范例。求真學院的發展壯大,從最初的4個專業、113名學生,到現在的35個專業、7400余名學生,是學校凝聚力和艱苦奮斗的生動體現。求真學院的誕生,為湖州市高等教育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篇章,為新的湖州師范學院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校史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