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整頓。禁:指整頓國家。弼:阻攔。(出處:《管子?本法》)2.民 (一)以人為本 1.民為國之本,本穩則國泰。唯:唯,唯獨。邦:國。本:根。(出處:《尚書?五子歌》)2.百姓,如果分別聽則愚昧網校哪個好,如果共同聽則明智。復:沒有實際意義的一個詞。分別聽:分別聽取個人的話。共同聽:全面聽取。勝:無所不知。 (出處:《管子?君臣》3.治理國家者,當以富民為本,以整學為根本。魏:以治。鄭:以正。(出處:漢·王符《乾符論?吳本》)4.民為國之本,當真愛惜其食為人處世名言,愛護其命。(《三國志·吳書·羅統傳》)5.天下太平,靠百姓興旺,天下太平,靠百姓幸福,天下興旺,靠百姓端正。興:重德行。(出處:明·王廷相《慎言·余民篇》) (二)民心1.百姓安居故土,不可驟變。順從易,難以違逆。安土崇忠乾:安居故土,不愿輕易遷徙。佞:同“楚”,突然。順:從其意。逆:違背其意。(出處:《三國志》、《魏書》、《元桓傳》) 2.能以德服人,難以武服人。懷:溫和可親;(出處:《三國志》、《魏書》、《三少帝記》,裴松之注引《魏史春秋》) 3.寬則得民心,信則得民信。寬:政治上寬容。信:樹立威信。仁:相信。(出處:宋?蘇轍《新說下》) (三)愛民 1.智者無所不能,忘我而愛民。智者:懂得事物道理的人。
(出處:唐·王維《贈方履史館》)2、心系百姓,謀劃得周密。意思是說,越是關心百姓的利益,就越是會十分周密地考慮各種設計措施。(出處:宋·歐陽修《衍洪堤科記》:“~,所以能用較少的力氣,取得較大的成效。”)3、享天下之利者,擔天下之憂;享天下之樂者,共天下之憂。擔:承受。受:患。(出處:宋·蘇軾《授新任中大夫守備右相王存辭官不肯辭官》)4、不以自己的好處為好處,而讓天下人受益;不以自己的害處為害,而讓天下人釋放其害。釋放:放棄。 (出處:明代黃宗羲《元君》) (四)群眾 1.凡集眾力,無不勝;凡集眾智,無不成。 聚力:滿功的力量。 舉:行動,行動。即:正當。(出處:文子?下德) 2.莫為三人惑。三人:指多數。意思是沒有多數人的意見,就會惑。(出處:韓非子?內楚說尚齊書) 三、政治 (一)政治 1.政治以一貫為貴。 恒:長久不變。(出處:尚書?畢明:“~,言重于質,莫為剛而有異。”) 2.有理而無益于治者,君子不說;有能而無益于事者,君子不做。 弗:不。為 wéi:做。 (出處:《隱文子》卷上) 3、生要有實力,發要有勇氣,成要有無私。生:平常的時候。發:發動。勇:果斷有勇氣。意思是一個國家在平常的時候要有實力,發事情要有決心和勇氣,成事情要有無私。
(出處:宋代?蘇轍《新說》) 4.政治綱領雖提出來,還未做到要謀增加;德行雖推廣開來,還未到處要思索。 益:增加,擴大。 未到之處:未到之處。 濟:到達。 未到之處:未到之處。 (出處:《宋史?薛姬傳》) 5.上平下順,除惡揚善,風俗清廉。 劣:惡。 絕:滅絕。 風:風俗。 (出處:宋代?周敦頤《拙賦》) (二)納諫 1.古人說,請教草藪。 古人:古代的智者。 詢:詢問,請教。 楚饒:割草砍柴的人。 (出處:《詩經?大雅?班固》) 2.千人說是,不如一人說得出口。 賦:普通百姓。 諾諾:屢屢贊同,表示順從。士:有見識的人。諤è諤:坦率地辯論。(出處:宋代?蘇軾《講天佑之子序》) 3.知道屋內漏漏的人,在屋檐下,知道政治上失誤的人,在草木間,知道經典上錯誤的人,在諸子百家。 宇:屋檐。失:失誤。草野:指百姓。經:儒家經典。諸子:各種學派。(出處:漢代?王充《論衡?書解篇》) (三)適應時代變化 1.有利于民,就不必因循守舊;方便事,就不必因循守舊。勾:如果。法:效仿。周:適合。循:遵循。 (出處:《淮南子?范倫循》) 2.治事不如治人,治人不如治法,治法不如治時。 治:治理,主宰。不若:不如。時:機遇,形勢。(出處:宋代?蘇軾《應科舉二書》:“時者,國家存亡之要,天下之大事也。”) 4.志向 (一)進取專注 1.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1.天之運動:天體的運動,大自然的運動變化。(出處:《易經?遷》) 2.良馬,一躍不能十步;劣馬,能行十里,成在恒心。騏驥:良馬。駑女馬:劣馬。十駕:十天的路程。一天的路程就是一程。成在恒心:成在持續的行動。(出處:《荀子?勵學》) 3.認識自己就是英雄,戰勝自己就是英雄。(出處:隋王通《文中子?周公篇》) 4.內聽叫做聰明,內觀叫做智慧,戰勝自己叫做力量。內聽:同“反省”。內觀:同“反省”。 克己:虛心自律。(出處:《史記?商君傳》) 5.莫大于自見,莫大于自聞,莫大于自慮。莫:無。大乎:大于...... 睿ruì:明智,聰明。(出處:漢徐干《中論?修牧》) 6.一失其功,不堪稱善射者;千里之行不到,不堪稱善駕者。發:射箭。蹞kuǐ步:同“跬步”,半步。蹞步不至:離目的地還有半步。馭:駕車。(出處:《荀子?全學》) 7.百里之行,九十之行,半程也。就是說走九十里,只是走了一百里的一半。 (出處:《戰國策·秦策五》引古語) 五、聰慧 (一)智慧、洞見 1.慎在畏小事,智在治大事。畏小事:指防止小事發生。治大事:處理大事。(出處:《尉繚子·十二令》) 2.明智的人,不會停留在突然而來的榮耀里。暴:智慧。居:時。(出處:《易林》引自《唐子》) (二)觀察 1.觀水必觀其波。術:方法。
瀾:波瀾壯闊。(出處:《孟子?金心尚書》)2.不看高崖為人處世名言,焉知墜崖之險?不臨深淵,焉知溺死之險?不看汪洋大海,焉知風浪之險?崖:高山之側。頂墮:從高處墜落。蒙溺nì:溺水。(出處:《孔子家語?昆氏》)3.心暗則事有不明,心太細,則疑慮多。心暗:心懷私意。照有不通:看不透事物。至察:過分審慎。物:事物。(出處:唐?吳經《貞觀政要?正體》唐太宗語)VI. 人才 (一)培養人才 1.若把它放在太陽下曝曬一天,放在寒中十天,則無人能生還。暴pù:曝曬。寒:凍住。(出處:《孟子?告子上》:“天下之物雖有易生,~也。”) 2.一年之計,莫大于栽種五谷;十年之計,莫大于樹木;一生之計,莫大于栽種人。栽:種植;培育。(出處:《管子?全修》) (二)使用人才 1.不以自己的長處選人,不以自己的長處究物。求:求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究物:求物。 (出處:唐?吳經《貞觀政要?任賢》:“~,據能斂置,不分貴賤。論者謂之良相。”)2.各盡所能,各盡所能。(出處:宋?蘇軾《謀略下》)七、道德(一)公私1.知曉公事。(出處:唐?楊炯《鹽亭縣令南陽鄒司公子克勤贊》)2.利在眾后,責在先。(出處:唐?韓愈《送貧》)3.為自己謀劃是愚昧,為天下謀劃是明智。
(出處:宋?蘇洵《量敵篇》) 4、至公者當以恕行,至仁者當以明照。(出處:至:至極。恕:體諒。明:明察秋毫。宋?蘇軾《謝玄宇札子》) (二)誠 1、言語之所以為言語,是因為有可信度。(出處:《春秋·谷梁傳?西公二十二年》:“~;言不信,說話還有什么意義?”) 2、自古以誠為民,一言勝百金。 治民:治理百姓。(出處:宋?王安石《商鞅》:“~。今商鞅不可咎,商鞅能使政事。”) (三)為政 1、不被褒揚所誘惑,不怕誹謗。 引誘:被引誘。稱贊:稱贊。畏懼:害怕。誹謗:誹謗。(出處:《荀子?非十二士》)2.君子以己之正,知人之不義;以人之不義,知己之不義。身:自己。人:他人。(出處:宋?蘇軾《私察七詩》第七首) (四)謙虛與驕傲1.待人處事,不求全責備,檢視自己好像不夠格。與:為。人:他人。求備:求全責備。檢:檢查,審視。身:自己。不足:不夠。(出處:《尚書?易訓》)2.不炫耀,那么清楚;不自以為是,那么清楚。自見:表明自己。自為:自以為是。彰:清楚。 (出處:《老子》第二十二章) 3.戰戰兢兢,仿佛面臨深淵,如履薄冰。路lǚ:踩踏。(出處:《詩經?小雅?小民》) 4.虛己:虛心。樂于聽取。虛己:虛心。樂于聽取:樂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出處:唐代?劉禹錫《衛勝兵要術》) (五)勤儉 1.日日勤勉做事,不敢閑著。
日:每日。孜孜:辛勞。逸遇:閑適享受。(出處:《尚書?君臣》)2.民生在勤,勤則不缺。夔:貧窮。(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引古諺)3.努力工作爭第一,享受容易的事情讓位于自己。饒:富裕。(出處:《荀子?修身》)4.每得粥米,要思其得之不易;每得絲線,要時時記其做之不易。恒年:時時思量。維:是。(出處:明?朱伯魯《治家箴言》)5.君子恥于食其食而不知其功,恥于穿其衣而不知其勞。食其食:吃。功:成就。穿其衣:穿衣。 (出處:宋?蘇洵《彭州圓覺禪寺錄》) (六)正直 1.利于國家,不求珍寶。茍:若。(出處:《禮記?孔子行》) 2.光明如日月,明如明鏡。(出處:唐?楊炯《齊縣令竇敬子思謹贊》) (七)修身 1.行為正直,不用吩咐,自己去做;行為不正,即使吩咐,自己也不聽從。正:正直。(出處:《論語?子路》載孔子語) 2.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的困難,才能自強。自省:反省自己。 (出處:《禮記?學記》) 3.無淡泊則不能明德;無寧靜則不能致遠;無博雅則不能包羅萬象;無慈悲則不能包羅萬象;無公正則不能決斷。淡泊:寧靜寡欲。致:達。行:指天地普遍覆蓋,寓意恩澤寬廣,無一遺漏。撫慰:安撫。決斷:決斷。(出處:《淮南子·祝述訓》) 4.如果不是寒徹骨,梅花的香味怎會如此醉人?
豈可:豈可呢?這兩句話用來說明只有品德高尚,才能最終收獲辛勤勞動的回報。(出處:元代 高明《琵琶記·敬表》) (八)糾正 1.非我而對者,吾師也;與我而對者,吾友也;奉承我者,吾仇也。 不:批評。當:糾正。是:肯定。諂:奉承。(出處:《荀子·修身》) 2.身體一天天長大,心里卻感念一年來的過失。(出處:唐代 劉禹錫《過年感悟》) 3.痛苦莫大于不知過失,屈辱莫大于不知羞恥。 不大于:沒有比……更大的東西了。(出處:隋·王通《文中子·管郎》) (九)言行 1.言行,君子之要,其要也;榮辱之要,其要也。 樞機:比喻事物運動的樞紐。(出處:《周易?西辭上》) 2.聽到好話、見到好事,盡快去做;聽到壞話、見到壞事,盡快遠離。不到:趕不上。遠之:避開。(出處:《易林》轉引自《武論》) 八、社交 (一)處世為人 1.陶人能圓而不能方,箭能直而不能彎。陶人:制造陶器的人。箭人:制造箭的人。 第一句比喻做事靈活而不方正,第二句比喻為人直爽而不居高臨下。(出處:宋代?蘇軾《送道人序》:“~。汝為壺中壺,汝為箭中壺?”)2、為人處世,注意不要太清高,至君子要隱藏自己的光輝。清高:高尚而不與世無爭。至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光輝:一個人的鋒芒。(出處:唐代?李白《牧魚子》) (二)交朋友 1、三友有益,三友有害。交到誠實、通情達理、有學識的朋友,是有好處的。
諂媚的朋友,善良溫和,諂媚的朋友有害。梁:誠實。便pián痞:諂媚。善柔:當面諂媚。便齞piánnìng:善于甜言蜜語。(出處:《論語?季氏》孔子語)2.君子忌以玩笑之心交朋友,擇友如求師。選交:選擇朋友。(出處:唐?賈島《送沈秀才東歸》)3.以權交朋友,權衰則散;以利交朋友,利盡則散。垮:垮。(出處:隋?王通《文中子?禮樂》) (三)待人處事1.謀求利用他人而無德行,是罪過。 (出處:《國語?金語4》) 2.君子有德而能容弱,有學而能容愚,心胸寬廣而能容淺薄,純粹而能容異。 罷:軟弱無能。 知:同“智”。 粹:本質。(出處:《荀子?費象》) 九、處事 (一)預防 1.凡事有準備就緒,無準備則無作為。 準備:事先做好準備。(出處:《禮記?中庸》) 2.無則憂患,有則不懼。 無:無事。憂患:深感憂慮。有:有事發生了。(出處:宋?蘇轍《迎賓易老傳上》:“~。無則憂患,無事則不懼。”) (二)始末 1.凡事有根有終,凡事有始有終。 (出處:《禮記?大學》) 2、有良好開端的人的確很多,能夠完成的人卻很少。 良好開端:好的開始。 多:很多。 完成:始終如一。 少:少數。(出處:唐?吳經《貞觀政要?君道》魏征奏疏) 十、哲學 (一)尊重現實 1.學好古,實事求是。刻苦學習:努力鉆研。(出處:《漢書?河間獻王傳》) (二)重在根本 1.治本,重在終,猶如以錘石救溺水者,或以柴火救火。
本:根本。務:用功做事。末:指不根本的事情。溺nì:把人淹死在水里。錘:懸。薪:柴。(出處:《鄧奚子?武侯篇》)2.能察本,枝葉自然起。研:察。就是說本為主線,枝葉為細枝,主線自然起。(出處:宋?孫哲《宋子儀大理寺程》) (三)相對 1.水雖平,必有浪濤;天平雖正,必有誤差。衡:秤。(出處:《淮南子?說林訓》) (四)知行 1.莫大于舍棄疑慮,莫大于不犯錯,莫大于無悔。知:同“智”。廢疑:不懷疑,即用人而無懷疑。無悔:事先做好計劃,這樣就不會后悔。(出自:荀子《兵法》) 2.聽勝于不聽,見勝于聞,知勝于見,行勝于知。 不如:不如。(出自:荀子《儒家》) 11.法 (一)法治 1.治理國家的人,必須重視遵法。 遵:尊重。(出自:《三國演義》第96回) 2.人不如法,法就是無用的工具;法比人,人只是后備陣地;人與法相輔相成,不互相打敗,天下就太平了。 空器:無用的工具。 后備陣地:不重要的陣地。 (出處:宋·蘇軾《上御書二首》) 12、事物的本質與道理 (一)道理 飛草遇風,乘風而行千里;人探深淵,知千尺深,繩之數即是數;故憑其勢,雖遠而達;守其數,雖深而達。 飛鵬:飛草遇風而旋,故名“飛鵬”。 飄風:旋風,暴風。 弦:同“宣”;弦聲,即在繩一端系上重物,以量濃度。
數:方法。托:依靠。守:掌握。(出處:《尚君書?禁》) (二)效:立淵羨魚,不如退而織網。臨:面。淵:深潭。(出處:《董仲舒傳》“退而織網,不如退而織網”)。 (三)衣冠精細絢麗,非單色之功;嵩山泰山之竣工,非一籮筐之積。袞gǔn:古代帝王和高官的禮儀服飾。只色:單一顏色。松代:嵩山泰山。竣jùn:形式。簣kuì:竹簍。(出處:晉?葛洪《抱樸子?伯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