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桂家”或者“姚班”——
一個是國內公認實力最強的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另一個是中國唯一的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領銜的“清華院計算機科學實驗班”。
清華計算機“軟”的一面如今大放異彩,但事實上,在計算機硬件領域,清華畢業生可以說撐起了半壁江山。
而他們背后的共同名字——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前不久剛剛慶祝了70歲生日。
70年來,清華大學電子系培養了中國最早一批計算機硬件和半導體人才。 此后,涌現出許多“黃金一代”……
△圖片來源:清華校友會
這種傳承如今已經在學術界、互聯網界、半導體行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過去院士輩出,現在“2000后”的學術力量正在崛起。
作為清華大學最早成立的三個工科院系之一,清華大學電子系的學術地位從建系70周年院士陣容中可見一斑:
中國科學院院士、電子工程系教授周丙坤,中國科學院院士侯超歡,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中國科學院院士范邦奎中國工程院院士 盧躍光 中國工程院院士 彭連茂 中國科學院院士 董家洪 中國工程院院士 戴瓊海 中國科學院院士工程博士,戴瓊海,中國工程院院士。 、電子工程系羅毅教授等
從20世紀50年代第一任系主任孟昭英,到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建華、中國工程院院士羅毅,可以說清華電子系從來不缺院士們。
拉動時間線,這一學術基因仍在傳承、發展、碩果累累。
以清華EE的“90后”一代為例。
陳怡然,杜克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IEEE/ACM教授,清華大學電子系校友。
分別于1998年和2001年獲得清華大學本科和碩士學位。
在清華大學電子系“70人70年”系列訪談中,陳怡然教授在談到自己在清華大學的求學生涯時,形容“回味無窮”,并透露了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往事。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陳怡然和同學一起創業,所以很少去實驗室,耽誤了很多科研進度。
當時,他的導師范崇誠教授主動與他交談。 聽到陳怡然“在外面學到了很多在大學里學不到的東西”的想法后清華大學哪個系最強,范教授沉默了良久才說道:
我想大學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一定有一些東西只能在這里學到。
正是這句話啟發了陳怡然,也影響了他后來的職業選擇:
最終,我選擇了當一名大學教師,專心在校園里做研究。 其實,這和范老師的“警鐘”有很大關系。
如今,他除了擔任杜克大學教授外,還擔任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NSF)新型可持續與智能計算(ASIC)企業-大學合作研究中心(IUCRC)和杜克中心的主任計算進化智能(CEI)。 )聯席主任,重點研究新型存儲器和存儲系統、計算機學習和神經形態計算、移動計算系統。
在進入學術界之前,陳怡然教授也曾在業界工作過5年,曾在和從事研發工作。
最新消息是,陳怡然教授還聯手清華校友楊越進軍AI芯片市場,成立平芯科技,旨在推動AI芯片內存計算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現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主任、首位80后電子系主任王宇教授早在1998年就成為電子系成員。
200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本科,后繼續在該系攻讀博士學位,于2007年獲得博士學位。
值得一提的是,王宇教授于2016年參與成立了AI芯片公司深鑒,他的學生姚松和單毅是該公司的創始成員。
深鑒是當時中國發展最快的AI芯片初創公司之一。 2018年,深鑒被全球最大的FPGA廠商收購。
清華大學電子系的“2000后”也開始嶄露頭角。
比如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07級的方菲,她于2011年獲得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學士學位,2016年獲得南加州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目前,她是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軟件研究所的助理教授。 她的研究重點是計算博弈論及其在安全和可持續性方面的應用。
今年,方飛、姚班畢業生陳丹琪等五位清華校友榮獲斯隆研究獎。 該獎項被譽為“諾貝爾獎潮流風向標”而備受關注。
清華EE互聯網領域畢業生
除了傳承學術界的遺產,縱觀互聯網巨頭的經驗,“清華電子系”的出勤率也令人矚目。
比如阿里巴巴平頭哥首席科學家謝元。
謝園也是清華大學電子系的“90后”學生,1991年進入清華大學。
2002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電氣工程博士學位后,謝園在IBM工作了一年,但很快又回到學術界并加入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僅僅五年后,他就獲得了終身教職,并于 2012 年晉升為正教授。
但在謝園看來:
工業界的問題會影響學術界的選題; 學術界的成果可以促進新技術在工業界的應用。 只有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緊密結合才能推動新的方向和新的研究。 這是一個很好的良性循環。
于是,2012年至2013年休假期間,他再次入行,加入AMD,負責組建并領導AMD北京研發中心的研究部門。
返回學術界后,謝園轉學到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擔任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ECE)正教授。
四年后,謝園再次回到中國,加入阿里巴巴。 作為達摩院科學家,他幫助阿里巴巴成立了平頭哥半導體芯片公司,并擔任首席技術官和首席科學家。
如今,謝園已成為ACM、IEEE、AAAS()院士,在學術界和工業界享有盛譽。
值得一提的是,王宇教授是謝園教授的弟子之一。
知名美團創始人王興、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楊帆也畢業于清華大學電子系。
事實上,除了創始人和高管之外,清華EE的基因可能對美團、商湯等公司產生更深層次的影響。
在這場70周年慶典中,商湯科技的朋友們為母親的家人送上了集體祝福:
△圖片來源:清華大學電子系校友會 充滿傳奇色彩的清華EE85系
在集成電路行業這個“老行業”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系友的地位不言而喻。
比如,清華大學電子系(EE85)的這批畢業生被譽為“傳奇”:
他們中的不少人成為半導體領域上市公司的創始人和高管,支撐著“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半壁江山”。
他們全身心投入行業,見證了中國半導體產業30年來從冷落到繁榮的轉變。
如今,以他們為首的擁有清華EE85基因的企業集團在中國A股半導體上市公司總市值前15名中占據4席。
模擬芯片、存儲芯片、射頻芯片三大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也都是他們創辦的。
這些“傳說”包括:
“芯片首富”、韋爾公司創始人于仁榮
于仁榮是浙江寧波人,畢業于鎮海中學,考入清華大學。 上大學時,我不僅能通宵打麻將,然后在學校數學競賽中獲得第一名,而且還很有“商業頭腦”,通過經營小生意賺了不少零用錢“去保定買海淀紙質紙”。
大二時,他選擇了圖像處理; 大學畢業后,他加入浪潮擔任工程師; 不到兩年,他就跳槽到了香港龍躍電子,擔任代理經銷電子元件的職務,并成為一名銷售經理。
六年后,他再次離開公司,自己創業,創辦了幾家類似的公司,與原來的公司成為同行。
2007年,41歲的余仁榮創立了威爾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半導體元件的設計和分銷。 他整合了之前的公司并收購了其他公司。
十年后,威爾股份在A股市場上市。
隨后,于仁榮先后收購了北京豪威96.08%的股權、 42.27%的股權、視鑫源79.93%的股權。 經過一番“蛇吞象”后,于仁榮不僅正式進軍CMOS圖像傳感器領域,還使公司成為A股第二家市值過千億元的半導體公司。
(北京豪威科技,前身是美國老牌巨頭豪威科技,是CMOS傳感器(CIS)領域最大的公司之一,當時其凈資產幾乎是韋爾股份的8倍。)
在最新的“2021胡潤富豪榜”中,于仁榮以800億元排名第63位。
去年,于仁榮還斥資300億在家鄉寧波建立了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學“東方科技大學”(待定名)。
趙衛國 紫光集團董事長
趙衛國1985年從新疆塔城地區沙灣縣考入清華大學,也是該縣第一位考入清華大學的學生。
作為專業二年級的他選擇了研究微波。 進入大學時他的成績排名第17位,但大學畢業時排名沒有變化。
大學畢業后,曾在中關村兩家公司擔任工程師、副總經理; 三年后,他回到清華大學電子系通信專業攻讀研究生,并在紫光集團自動控制系統兼職工程師。
研究生畢業后,他就擔任紫光集團自動化工程事業部副總經理。
后來,他調到清華同方,從通信研究所所長升至公司總經理。 他參與了同方上市后的首次資本運作——并購江西無線電廠。
2014年,當他的校友回國創業時,他又回到新疆,成為北京建坤投資集團董事長。 公司主要投資房地產和礦產,趙衛國也賺到了第一桶金。
2009年,紫光集團經營陷入困境,趙偉國接受邀請重返紫光集團,出任紫光集團董事長。 紫光集團從此進入了趙衛國時代。
在他的帶領下,紫光集團斥資1000億元,投資收購了近20家公司,其中11家涉足芯片領域。
例如,紫光2013年和2014年先后收購了從美國納斯達克私有化退市回來的手機芯片公司展訊和銳迪科,成為全球手機基帶芯片出貨量排名第三的中國公司。
當時排名前兩位的是高通和聯發科。
今年2月,趙偉國辭去紫光董事長職務。
《2021胡潤富豪榜》公布時,他以250億元的財富排名第252位。
舒慶明,兆易創新創始人之一
兆易創新成立于2005年,是中國第一家生產存儲芯片的公司,在存儲芯片“NOR Flash”領域躋身全球前三。
該學院由1989級校友朱一鳴和1985級校友舒慶明共同創辦,啟動資金來自其他校友92萬美元。
舒慶明在清華大學完成本科學業并獲得博士學位,并擔任美國上市公司Oak 的高級電路設計工程師。
后出任兆易創新董事、副總經理。
2016年,兆易創新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其核心產品為NOR系列閃存和MCU微控制器產品。
2018年,公司通過收購上海思力微,獲得了指紋芯片、觸摸芯片等傳感器產品。
△左三為卓勝微電子聯合創始人舒慶明、馮晨輝
馮晨輝擁有清華大學電子系學士和碩士學位。 畢業后,他在國內一家公司做了兩年軟件工程師,然后在美國工作了九年。
2006年,他和兩位朋友回國創辦了卓盛微電子。 他們最初開發手機電視芯片,后來改變方向開發射頻前端芯片。 現已成為華為手機供應商。
2019年,卓勝威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目前,僅這四家公司的總市值就已超過3000億元。
此外,格科微電子創始人趙立新、綏遠科技創始人趙立東、紫光集團常務副總裁任志軍、九豪電子創始人劉衛東、紫光集團副總經理于群輝等十余位半導體專家飛天誠信科技等。相關公司的創始人或高管均來自清華大學電子系1985級。
1985級前后,還有1983級電子系畢業生趙海軍,曾擔任中芯國際首席運營官、執行副總裁、聯席CEO。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發展歷程
總而言之,作為清華大學最早成立的三個工科系之一,電子工程系可以說為我國學術界、互聯網/半導體行業乃至更廣泛的領域輸出了無數的人才。
文章最后我們不妨一起回顧一下它的發展歷程。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前身是1932年成立的電機系電訊組。
1952年,院校改制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電機系和電訊系合并,成立無線電工程系。
后來,由于學科發展的需要,無線電工程系于1956年更名為無線電電子學系,1989年正式更名為電子工程系。
值得一提的是,從1952年建系到1965年,清華大學電子系完成了600/1200波特數字傳輸機、8通道PCM通信終端、3cm周期磁場聚焦寬帶低功耗行波管、10cm固態低功耗噪聲參量放大器等項目,并率先啟動硅晶體管制造和集成電路的研究工作。
近十年來,電子工程系在世界大學電氣電子學科排名中不斷提升,成為世界一流學科之一。
還有一件事
順便說一句清華大學哪個系最強,電子系雖然可以說是清華大學最“體量”的院系之一,但確實也出了很多文藝代表。
《水木年華》的高曉松、李健、苗杰也畢業于此。 (手動狗頭)
參考鏈接: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