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四大經典是什么?
中醫四大經典就是《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瘟疫論》嗎?當然不是!
中醫四大經典是《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瘟疫論》嗎?不是!
中醫四大經典為《黃帝內經》、《八十宜經》、《神農本草經》和《傷寒雜病論》。
首先,《傷寒雜病論》由《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又名《金匱要略》)兩部分組成,《傷寒論》是張仲景關于外感內傷、雜病的一部著名中醫經典著作,是第一部詳細診治方劑的著作,更是后世醫家傳承經典方劑的開山之作。將一部著作分為兩部分進行研究無可厚非,但僅憑內容就將其分為兩本書未免牽強。
世間醫家(指中醫)都知道,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由《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部分組成,通常統稱為《千金方》。這是有道理的,為什么內容重復的《翼方》和《翼方》可以合為《千金》,而內容不同、相互補充的系統著作卻被分開稱為兩部經典呢?這既不符合常識,也不符合傳統的思維邏輯。
看過《傷寒雜病論》的人應該知道,仲景的序言中有這樣一句話“他勤于求學古人,博采眾方……將《傷寒雜病論》輯為十六卷……”這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傷寒雜病論》只是一部著作。
不僅如此,《黃帝內經》的《靈樞》和《素問》為中醫的陰陽五行、病因病機、臟腑經絡、診療原則、養生、針灸等領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難經》則豐富、發展和拓展了《內經》的理論,實現了中醫解剖學的雛形。千百年來,這兩部巨著指導了中醫的臨床實踐和發展,至今仍是中醫必學的基本理論。這兩部著作并沒有合二為一,現代人卻只摘選了《內經》,這和以前把《傷寒論》一分為二相比,在思維上是一個巨大的反差,更是不符合邏輯!如果說后世中醫完全沒有用到《難經》的知識,也合情合理,但事實是《難經》也是后世醫家引用經典的重要資源之一,這該如何解釋呢?
而且,中醫除了診療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部分:藥!巧的是,《神農本草經》是中國醫學最早時期最好的藥學專著。正是這本書讓古代中醫有了完整的體系。如果這都不算經典,那什么才算經典呢?
最后,我再強調一下我們所說的中醫四大經典的理解方式:指導后世臨床治療和中醫發展理論基礎的專業古典文獻,我們稱之為經典。在擔負這一重任的著作中,能追溯到東漢末年之前的四大經典,就是《黃帝內經》、《八十遺精》、《神農本草經》和《傷寒雜病論》四部著作。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清代吳居同撰寫了《溫病論》,掀起了中醫理論的新浪潮,改變了大量中醫辨證論治的思維方式,豐富和分化了古代中醫理論(主要是寒證學派)。先不說《溫病論》是不是古代中醫經典,就算是,也是第五部經典,并沒有取代《難經》作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的分量和地位。
中醫四大經典及其研究意義
身為醫生,對待病人一視同仁,要牢記“德為先,術為次”。要提高醫術,必須勤于學習古人,溫故而知新。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時,才是醫術大成之時。
我們對中醫藥的熱愛、追求、信仰、情感,自然對中醫藥事業負有不可推卸的使命,中醫藥事業的興衰,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
中國古代醫學經典歷來有《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黃帝內經》和《難經》闡述醫學道理,是我國兩部權威的理論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論述了內傷外感諸癥的辨證論治和藥物的組方我國最早的中醫學專著是什么?,開創了我國臨床醫學;《神農本草經》記載了藥物的性味功能我國最早的中醫學專著是什么?,被后世視為中草藥的祖師。
《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論》等四大公認的中醫經典著作,是我們中醫同仁必須認真閱讀、熟記、認真學習、掌握的中醫基礎知識。
《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各9卷。它從陰陽五行、天人對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斷、治則、針灸等方面,作了比較系統的理論總結和認識,結合了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在診療方面仍有指導意義。
《難經》共八十一篇,對脈法、經絡運行、營衛三焦、氣血升降、臟腑諸病、經穴、針法補瀉等均有較深入的論述,對中醫診斷、病理、經絡、針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闡明了《內經》中的疑難問題,故稱《難經》。
《神農本草經》:本書分三卷,收載藥物365種,其中去重后,實際為中藥的有347種(包括植物藥239種,動物藥65種,礦物藥43種)。本書匯集了從古至今漢代以前的藥物知識,總結了四氣(升、降、浮、沉)五味(辛、甘、酸、苦、咸)藥物的性質和作用,并根據藥物是否有毒、無毒分為補氣、補虛、祛邪三類,并創制了方劑的有關配伍方法,對藥物的制備、貯存方法、經驗等作了概括性描述。雖然其中有錯誤之處,但相關經驗的總結為中藥藥理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傷寒雜病論》:東漢末年張仲景繼承《內經》、《難經》等經典醫學理論,結合自己長期的醫療實踐,正確掌握并靈活運用“辨證論治”的診療原則,創造了許多有價值的診療方法,并加以總結發展成為我國第一部臨床醫學巨著。后人將其分為《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共16卷。
四大中醫經典,由于前人的創造性工作,到東漢時期已在基礎理論和醫療實踐方面確立了中醫的理論體系和獨特的診療方法,為以后中醫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一般認為它并非某一時期或某一人的著作,而是匯集了自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的眾多醫書,并不斷加以補充,其內容大部分由戰國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至于歸于“黃帝”的著作,如《淮南子·修武訓》所分析,是因為“世俗之人多尊古輕今,故道家者,必歸于神農、黃帝,始得入論”。當時歸于“黃帝”的著作多達二十余部,《內經》便是其中之一。
《內經》集中體現了秦漢以前醫學的成就,奠定了中醫獨特的理論基礎,對中醫的發展具有奠基性和指導性作用。歷代醫家的許多著作都是以《內經》為依據或仿照的,歷史上各醫學流派的形成和興起也都源于《內經》。因此,《內經》是醫學的祖宗。它不僅是歷史上中醫教學的必讀教材,至今仍是現代高等中醫學院校的必修主干課程。
當今中醫界所遵循的基本理論,主要都是從《內經》中提煉、發展而來的,甚至當代醫學的一些研究課題,如生命科學、氣功原理、經絡本質、醫學心理學、氣象學等,都或多或少地能從其廣泛而深刻的論述中獲得新的發現或有益的啟示。《內經》包括《素問》9卷、《靈樞》9卷,各卷列有81個專題,內容十分廣泛,逐漸形成了獨特的中醫理論體系,滲透和貫穿了中醫領域的各個方面,用以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現象,指導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臟腑經絡學說:《內經》在長期的醫療實踐、活體觀察和古代解剖學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經絡溝通,探討了人體各個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聯系、相互制約。
病論:包括正邪論、病因、病機、傳病、癥狀五個方面。這些內容占據了《內經》的大部分篇幅。在正邪論方面,《內經》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侵”。在病因方面,講到六淫、七情、飲食、勞累過度等。對病機的分析也很詳細,特別是提出的“十九病機”,對臨床仍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對于疾病的傳播,《內經》從陰陽、內外、寒熱、虛實等角度進行了概括,給后世醫家很大啟發。據初步統計,該書還重點論述了200多種疾病的病因、病機、癥狀、診斷、治療、預后、預防等,為后世各臨床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診斷理論:《內經》診斷的主要內容是望、聞、問、切,尤其是脈診,強調“四診”相結合,是中醫診斷的源頭。治療原則與治療方法理論:提出了防病治未病、治本治病、標本兼治、扶正祛邪、補虛瀉實、調陰調陽等一整套治療原則,并總結出許多治療方法,如針灸、按摩、氣功、熏蒸、外敷、蒸氣浴、放血等,特別是許多針灸技術至今仍在使用。
運化論:主要內容收錄在《素問》7大篇中,著重探討自然氣候的不斷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影響的變化規律,試圖根據這些規律指導人們趨利避害、防病治病。
養生理論:《黃帝內經》在“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等整體觀念的指導下,提出了調和陰陽、適度飲食、作息規律、清靜虛實、養神內養等一系列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養生方法。其中,預防思想尤為可貴。
綜上所述,可窺見《內經》在中醫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隨著各類譯本的問世,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難經》全名為《黃帝八十余難經》,原名是秦月人(扁鵲)所作。“難”是“問”,或“疑惑”。“經”指《內經》,就是對《內經》提出問題。現在多數學者認為它成書于秦漢時期,至少在東漢以前,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斷修改補充。全書以設難、答難的形式,講解了經絡、臟腑、診病等81個疑難問題。具體內容為:1至22難,脈象論;23至29難,經絡論;30至47難,臟腑論;48至61難網校頭條,疾病論;62至68難,穴位論; 難度69至81,關于針灸方法。
《難經》不僅演繹《內經》的深刻內涵,闡明道理,解析疑點,為后世作出表率,而且有許多獨到的見解。例如,它首創了寸口、分寸、關池、尺三部脈診法,一直沿用至今,是中醫診斷的一大特色;系統論述了奇經八脈的循行和作用,彌補了《內經》經絡理論的不足;提出了不同于《內經》的三焦、命門理論等等,這些都對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因此《四庫全書提要》稱其“與《靈樞》、《素問》齊名,歷來無異議”,至今仍被視為中醫學的重要古典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