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城必勝
隨著近期COVID-19疫情的再次出現,石家莊這個存在最少的省會城市突然成為全國的焦點。
為什么存在感弱? 因為河北省的存在感比較弱,所以很少能看到關于河北的大新聞或者熱點話題。 對于省內如此,對于省會更是如此。 如果不是疫情上了熱搜,恐怕很多河北以外的人聽到“石家莊”這個詞都會愣幾秒——這是……省會……河北?
▲石家莊夜景(圖片來源見水印)
有這樣的印象并不奇怪。 海南建省前,石家莊一直是中國最年輕的省會城市。
由于歷史短暫,經濟數據平庸,幾乎想不出石家莊有什么聞名全國、值得一提的,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無法比擬。 石家莊市民經常自嘲為“世界上最好的村莊”。 他們是“村里人”,他們最鮮明的特征就是他們的“土”。 由此,一個反向自嘲的稱號“國際村”誕生了。
其實,在古城遍地的河北,有最年輕的城市作為省會固然是巧合,但也不無道理。 因為石家莊本身就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直接產物,同時也是華北鐵路線的交匯處,是北京以南的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是一座“火車拉動的城市”。
很多人好奇“石家莊”這個土氣名字從何而來。 綜合各種史料,比較可靠的說法是,石家莊起源于戰后明朝總督北平都司真定尉手下的一個軍事小村。
在軍事上,明朝實行民農合一、軍戶世襲的“衛制”。 “衛隊”是常備部隊,兵力約5600人,大致相當于今天的一個旅。
▲石家莊的地形,靠近太行山的平原
真定,即今石家莊市正定區(原正定縣)。 這里之所以有守衛,是因為再往西一點就是太行八關中至關重要的井陘關(土門關),是進出山西的要沖。 陶州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韓信的“最后一戰”就發生在井陘。
這里有長期駐扎的具有農耕性質的軍隊,也有軍屬和輔助人員(工匠等)。 當這些人聚集在一起時,就會形成村莊,由軍官、士兵及其子孫組成。 石家莊就是其中之一。 之所以稱為“石家莊”,據說是因為最高級別的軍官姓石。
▲根據明代歷史地圖觀察石家莊的位置
可以說,石家莊是軍事的副產品,一出現就帶有軍事氣息。
但直到清末,石家莊仍然是一個只有93戶、578人、0.1平方公里的小村莊。 非常不起眼。 沒有人會覺得這個小村莊有什么特別之處。
轉運來自一條河流和兩條鐵路。
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一條“母親河”。 石家莊的母親河是流經城北的滹沱河。 但與其他母親河不同的是,這條小河在古代并沒有讓這里出現一座大城市。 相反,它以另一種方式、偶然地在現代創造了一座新城市。
1902年,清朝歷盡千辛萬苦,自強不息,終于想通了,開始修建鐵路。 新修的京漢鐵路途經石家莊村并設站。 由于地方太小,所以以旁邊較大的鄭頭鎮命名,并稱為鎮頭站,這就是后來石家莊老火車站的原型。
1907年,又修筑了正定至太原鐵路(正定至太原)。
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鐵路的起點應該是正定,但這卻帶來了一個問題——要到達正定,必須在滹沱河上修建一座鐵路橋,但當時的清政府并沒有這樣做。有足夠的預算來建造這座橋。 這種設計只能放棄。
因此,正臺鐵路的起點就設在石家莊。 這個小村莊在上世紀初突然成為兩大鐵路的交匯處,歷史從此發生了變化。
▲石家莊老火車站位于市中心,與正定隔河相望
早期的鐵路與今天不同。 將貨物從一條鐵路轉移到另一條鐵路需要人力。 南北物資、山西煤炭,均在石家莊站中轉。 大量工人、商人聚集于此,也帶動了酒店、餐飲、服裝、制造等行業,進而出現了市場、銀行、劇院……一座新城市油然而生。
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那條小河,正定會因鐵路而繁榮,而不是石家莊。
▲橫跨鐵路的大石橋現已作為文物保存。
因為這座橋,石家莊被分為東橋和西橋兩部分。
1925年,北洋政府在此設市,取鐵路以東的石家莊和秀門村一字,命名為“石門”。 到1930年代,人口達到6萬,面積18平方公里。 它已經超越了千年古城正定,成為這一地區的經濟中心。
任何交通樞紐、經濟中心都必然成為軍事中心。 1937年10月占領石門后,日軍十分重視其交通位置,將華北三分之一的兵力駐扎于此,并修筑了堅固的工事和大量的軍事設施。 偽政權還修筑了石門至德州的鐵路。 鐵路線由T字形變為十字形,其位置更加重要。
▲老電影《解放石家莊》中的圓形防御圈
縱貫南北的鐵路清晰可見
抗戰結束后,國民黨軍在日軍工事上不斷修筑,將石門變成了一座擁有6000多個碉堡、6列裝甲列車、3個防御陣地的大型堡壘。
然而,這些都無法阻止解放軍的進攻。 1947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察冀軍區僅用7天時間,就全殲盤踞石門的國民黨軍隊。 石門成為人民解放軍通過進攻解放的第一個城市。 解放后,更名為石家莊。 。
1948年5月陸軍步兵學院畢業待遇,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遷往石家莊以西的平山縣西柏坡,這是黨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
新中國成立后,石家莊成為“一五”規劃建設的24個城市之一。 它從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轉變為工業城市,但還不是省會。 如果從明朝開始,河北省會(直隸)就在大名、保定、北平、天津之間來回“接力”。 直到196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省會從保定遷往石家莊。 按照周總理“不要再動”的指示,石家莊完成了又一次身份跨越,成為全省第一。
▲鐵道兵工程學院(現石家莊鐵道大學)
此后,無論石家莊其他方面如何發展,“軍事”特色始終保持著。
歷史上和目前駐石家莊的部隊有中部戰區陸軍司令部、河北省軍區、原第27集團軍、原第13空軍、聯勤部隊某部隊、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 980醫院)、武警第一機動總隊。 ,還有6所軍事院校(如果包括原鐵道兵工程學院則有7所)。
從軍校數量來看,石家莊的數量并不是最多的(最多的是西安,有8所),但作為一個歷史較短、面積小得多的新城市,數量還是相當可觀的——在就普通高校而言,石家莊連一所211都沒有,985也沒有。
由于駐軍和軍事院校眾多,20世紀90年代,石家莊街頭隨處可見“國防綠”,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軍事城市。 這甚至成為了這座城市的名片——當時很多人都知道石家莊,因為它有“中國西點”。
“中國西點”一般指的是“石家莊陸軍學院”。
解放軍設立七個軍區時,每個軍區都設有陸軍學院。 沉陽軍區為大連陸軍學院、濟南軍區為信陽陸軍學院、南京軍區為南昌陸軍學院、廣州軍區為桂林陸軍學院、蘭州軍區為西安陸軍學院陸軍學院。 綠苑,成都軍區是昆明綠苑,北京軍區是石家莊綠苑。
石家莊綠苑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抗日大學第六分校。 1950年改制為第六高級步兵學校。 1952年遷往石家莊,后更名為石家莊步兵學校。 1986年升格為石家莊陸軍學院。 這個名稱一直使用到2004年。2015年與裝甲兵指揮學院合并組建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 2015年與南昌陸軍步兵學院合并組建陸軍步兵學院(石家莊校區)。
雖然名字曾多次變更,但石家莊人一直稱其為“陸軍學院”,因為這個名字沿用已久,名聲大噪。 對了,這也增加了石家莊的知名度——如果你告訴別人你在石家莊上過軍校,經常會得到反問,是陸軍軍官學校嗎?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閱兵式上陸軍學院方隊
石家莊綠苑規模宏大,關注度高,堪稱“中國西點”; 二是其訓練“殘酷”,水平高。 一個例子就能說明這一點——在國慶35周年、50周年、60周年閱兵中,石家莊陸軍軍官學校學生組成的方隊總是走在學校方隊的前面。
石家莊還有一所曾經很容易與“陸軍學院”混淆的“陸軍參謀學院”。 這所軍校的前身是抗日大學第二分校,后來多次更名,如華北陸軍軍官學校、第二高級步兵學校、石家莊高級步兵學校、石家莊高級陸軍學校等。簡稱“國防部第十研究所”、“軍事教育學院”。
1992年8月,更名為陸軍參謀學院。 1999年與裝甲兵指揮學院第一部合并,組建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一般簡稱“石路直”。 建校70年來,有3位元帥、5位將軍、15位中將擔任學院領導。 也被譽為“中國西點軍校”。
《石魯志》在軍迷中家喻戶曉。 除了自身的學術水平外,其主要“政績”就是培育非洲黑高粱。 2011年,南蘇丹獨立,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 為了對抗北蘇丹,軍校學生被派往中國,負責訓練的就是石魯智。 無獨有偶,北蘇丹國防大學也有軍事學生培訓。
隨后,兩人回到各自的國家,打了起來,卻發現對方也是一名中國學生……結果如何? 原來南方占了上風,石甪直的弟子取得了勝利。 但國防大學并沒有輸——2017年,國防大學順利完成“吞并”。 石魯智與國防大學戰役教研室等單位合并,成為“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
除了上述兩所指揮軍事學校外,石家莊還有一所技術軍事學校——兵器工程學院,可以簡稱為兵器學院。 石家莊人通常省略“工”字,直接稱其為兵工學院。 就連公交車站的標志也這么說。
▲“軍械學院”位于市中心,這在軍事院校中是非常罕見的。
“軍械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在北京通縣組建的軍械訓練大隊。這個大隊后來發展成為遍布武昌、通縣、南京等地的一系列軍械學校。然而,1969年后,由于政治運動的影響,先后被取消。 1973年,中央軍委決定在石家莊重建兵工技工學校,1975年開始招生。與以前一樣,學校名稱也多次變更,有兵工技工學校、高級兵工技工學校、兵工技工學院,和兵器工程學院。
▲“機械學院”校徽
有的軍迷可能注意到了,解放軍各軍種中,海軍、空軍、火箭軍(二炮)、武警都有一所“工程大學”,比如海軍工程大學、空軍工程大學,但沒有“陸軍工程大學”。 “陸軍學院”長期以來實質上扮演著“陸軍工程大學”的角色。 軍隊裝備的專業技術人員幾乎全部出自這里。
不過,最終,期待已久的“陸軍工程大學”終于來了。 201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大學、兵器工程學院、通信士官學校等軍校并入陸軍工程大學,“兵器學院”也更名為陸軍工程大學石家莊分校校園。
另一所技術軍校則有些特殊。 它不研究武器裝備,而是培養醫務人員——白求恩軍醫學校。
看到白求恩三個字,不管你是不是軍迷,你都能猜到這個學校是做什么的,而且它的歷史也確實和白求恩有關。
1939年9月,在白求恩的倡議和參與下,聶榮臻創辦了“晉察冀邊區衛生學校”。 “白求恩衛生學校護士隊”就是這所軍校的前身。 1948年更名為“白求恩國際和平學校”。 醫院護理學校”,參加了“百團大戰”、晉察冀反“掃蕩”戰斗、收復張家口等戰役。 無獨有偶,他們還參加了石家莊的解放。
▲參加9月3日勝利日閱兵的白求恩醫療隊
新中國成立后,參加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抗越戰爭、唐山抗震、抗擊非典、汶川地震救援,立下了許多功勛。 雖多次更名,但大多保留“白求恩”二字。 最近一次是2017年并入陸軍軍醫大學(原第三軍醫大學),更名為陸軍軍醫大學白求恩醫學士官學校。
抗擊新冠肺炎(COVID-19)是軍事醫學院校的強項。 石家莊疫情防控期間,應當地政府求助請求,軍事學院派出醫療隊開展核酸檢測,兩天內完成了50多個社區8萬多名居民的采樣工作。 這是非常有效的。 很高。
除了陸軍學院外,石家莊還有一所空軍學院——石家莊飛行學院,位于石家莊西二環外。 石家莊人俗稱“四航學校”。
▲“第四航校”的學生們準備起飛。 你能認出這是什么類型的教練機嗎?
這所軍校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49年在沉陽北陵機場建立的第二追擊飛機學校,后更名為第四航空學校。 1952年遷至石家莊,后更名為第四航空學校、第四飛行學院。 2017年,與第六航空學院合并組建空軍石家莊飛行學院。 這就是“第四航校”的由來。
▲畢業于“第四航校”的馬曉天上將
這所學校的名字聽起來不起眼,但卻培養了許多杰出人物——空戰英雄王海、劉玉弟,航天員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劉旺,試飛員李中華,還有王海、曹雙明、于振武、喬清晨、馬曉天擔任五位空軍司令員。
最后介紹的軍校是武警石家莊士官學校。 出現得比較晚。 其前身為武警河北總隊教學大隊。 1984年,改編為武警石家莊指揮學校。 2006年升格為武警石家莊指揮學院。 2011年,改制為武警石家莊士官學校。 2017年網校頭條,與杭州陸軍學院合并組建武警軍事學院。
作為一座年輕的北方移民城市和一座軍事城市,石家莊市民擁軍熱情高漲,有“軍人素質”。 最近對所有員工進行的核酸檢測表明了這一點——超過1000萬人必須團結一致行動。 仍有幾輪比賽需要進行。 沒有相對統一的思想準備和組織陸軍步兵學院畢業待遇,很難順利推進,但石家莊人民卻默默地做到了。 這無疑是對《兵城》最好的評價!
如果軍民團結一致,天下就能戰勝他們嗎?
最后一個復活節彩蛋 - 我畢業于上述一所軍事院校。 至于哪一個……你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