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哲駐守北大營的大隊,兵力一萬余人,裝備精良,被譽為東北軍的模范大隊。但由于執行不抵抗命令的屈辱,大營被日本鐵道護衛隊第二大隊500名士兵一舉攻占9月18事變簡介,王以哲大隊倉皇撤退。隨后日寇進入沈陽,日軍第29聯隊猶如進入了無人區,中國警察、憲兵全部被解除武裝。
東北機關和遼寧省在沈陽的黨、政、軍、財政、教育等機關、兵工廠、機場、銀行等全部被占領。遼寧省長臧士毅被俘,東北邊防軍代理司令兼參謀長榮震等隱姓埋名逃竄。日軍占領沈陽后,大肆搶劫公私財物。
據不完全統計,僅官產損失就達18億多元,損失飛機262架,火炮3091門,機槍5864挺,步槍、手槍11萬余支。日軍攻占沈陽當天,還攻占了長春、營口、海城、遼陽、鞍山、鐵嶺、四平街、公主嶺、安東、鳳凰城、撫順等安奉、南滿鐵路沿線20多座城市,侵占土地千余里。
九一八事變簡介:九一八事變網校哪個好,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變,是1931年9月18日夜里,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制造和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政策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9月18事變簡介,在日本關東軍的安排下,鐵路“警備隊”炸毀了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由沙俄修建,后被日本占領)的鐵軌,嫁禍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這就是“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攻占沈陽,并相繼占領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后,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14年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的歷史意義
九一八事變的歷史意義:它標志著日本對中國乃至亞洲和太平洋地區進行全面武裝侵略的開始,意味著中國社會性質開始轉變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總體看,“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武裝侵略的開始,是日本帝國主義爭奪亞洲霸權、走向發動世界大戰的起點,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兩大策源地之一——遠東戰爭策源地的最早形成。
因此,我們不認為“九一八事變”是中日之間一場僅具有局部意義的一般性地區軍事沖突,而是日本企圖建立軍事法西斯獨裁政權、實現壟斷中國“大陸政策”的第一步。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中國人民率先開展了反抗日本法西斯武裝侵略的武裝斗爭,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
2、“九一八事變”的爆發無疑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危害,也意味著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
此外,這次事件還喚醒了中國人民的民族危機意識,使人民的責任感迅速增強,廣大民眾、各界人士開始以各種形式積極參與抗日救亡運動,對后來國共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