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去,風月無邊。
昂首望湖不厭,
一千年只有一個龜頭。
無意間讀到了清代詩人夏子霖寫的《游黿頭渚》詩,讓我想起了春天游覽無錫時的太湖黿頭渚景色。
“太湖美麗,太湖美麗,美麗在于太湖水……”
一走進黿頭渚風景區,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就仿佛在我耳邊回響。 映入眼簾的是煙波浩渺的太湖。
太湖,古稱震澤,又稱五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面積2250平方公里,橫跨江浙兩省,遼闊雄偉。 太湖浩瀚如海,星羅棋布著48個島嶼。 這些島嶼,連同沿途的山峰和半島,被稱為七十二峰。 它們從浙江天目山綿延而來,或止于湖畔,或相繼入湖。 山水相依,層次豐富。 這里依山傍水,形成了一幅山外有山、湖外有湖的美麗畫卷。
游覽太湖的最佳地點是無錫太湖風景區的黿頭渚。 它是位于太湖西北部的一個半島。 因突入湖中的巨石形似神龜,故名“黿頭渚”。
走在風景路上,可以看到道路兩旁花草樹木繁茂,充滿生機; 湖岸怪石嶙峋,曲折蜿蜒,綠樹成蔭。
我們從“太湖第一處”牌坊逐漸走到了長春橋。 這里的櫻花盛開了,一排排紅的、粉的、白的,一棵一樹,一棵一棵,一簇一簇,像彩云,像晨霧,耀眼奪目,遮滿了枝頭。
黿頭渚櫻花開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櫻花谷。 兩側絢麗的關山櫻花就像花形的拱門裝飾著道路。 一陣櫻花香撲面而來,只見無數的櫻花樹,花兒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數不勝數。 它的花瓣有的像粉紅的云彩掛在枝頭; 有的像少女粉嫩的臉蛋; 有的像精靈的粉色紗裙……
一陣微風吹過,花瓣漫天飛舞,像女神在撒花。 整個森林都鋪上了粉色的“地毯”,仿佛走進了美麗的世外桃源。
長春大橋
櫻花展望塔
走過長春橋,穿過荷塘、曲橋、湖心涼亭,就來到了與小橋相連、位于荷塘中央的“清芬島”。 其上建有三間古敞殿,稱“松芬殿”。 曲折幽深,動中有靜,景色精致,與浩瀚的太湖相映成趣。
登上龜頭,繞過矗立的燈塔,只見綠樹叢中矗立著一塊未經雕琢的巨石。 正面鐫刻“元頭鑄”三個大字,為秦敦石所書。 背面“雋渚春道”四字出自清末唐拓手跡。
距“元珠春桃”巨石不遠,有一座八角形的“含虛亭”。 亭下懸崖上刻有“明忠賢公洗足處”四個字。 再往前看,沿湖懸崖上刻有“含吳越”、“恒云”摩崖石刻。 當湖面有霧氣時,“恒云”二字凸顯了黿頭渚景色的特色。
順山路而上,有一座仿宋明時期的古建筑“承蘭殿”。 兩側懸掛窗楹聯:“山過馬跡,諸暨立龜頭。湖光開綠田,雨卷珠簾”。 ,云氣吹畫樓,這里的風景比洪都還好?!?意思是說,在承蘭堂看到的太湖比在南昌滕王閣看到的鄱陽湖更美。
我們直接上去。 我們游覽了光福寺、萬芳塔、萬浪橋,欣賞了七十二峰亭、小南海、桃朱亭,到達了瀘定山的最高點光明頂黿頭渚怎么讀黿頭渚怎么讀,俗稱“龜背”。
書田閣
山頂的書天閣巍然聳立。 站在亭頂,浩瀚的太湖盡收眼底。 水天相連的地方,峰巒若隱若現,湖中的小島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浮雕。 蔚藍的天空中,片片白云倒映在湖水中,云影與漣漪相得益彰。
碧綠的湖水就像一塊無瑕的翡翠。 金色的陽光照在湖面上,泛起陣陣波瀾。 微風吹過,湖面泛起層層漣漪。 巨大的湖水就像一面銅鏡。 藍天、白云、綠樹、青山、游人都倒映在湖中,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入夜后,黿頭渚十分耀眼。 各種顏色的彩燈讓公園更加光怪陸離,絢麗多彩,宛如夢境。
融太湖山水與園林建筑于一體的黿頭渚,不愧為“太湖第一勝景”!
可以說是一一
煙霧和白霧遮住了龜頭,
比鵬影看株洲還好。
鹿鼎書田五月懷孕了,
湖光山色的真意,都匯聚在云里。
(原創作品,歡迎品嘗,感謝您的閱讀,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