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東陽麻生送序
一、作者簡介及相關知識
一、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小名干兮,謚文賢。 浙江義烏人,明初著名文學家。 生活于元末明初,召任翰林院編修。 他借口父母年老,拒絕出任,專心寫作。 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他在江南弘揚儒學,為太子講授儒家經典,并擔任他的謀士。 主修《元史》,進翰林院進士。 負責圣旨、圣旨。 他參與撰寫了朝廷大部分重要文書,被譽為“開國第一文官”。 加入胡惟庸黨,全家被流放茂州(四川茂文)。 在前往夔州(四川奉節)途中病逝。 著有《宋儒文集》。 宋濂與劉基、高啟并稱為明初三大詩人。
2、文體知識:序是文學文體的一種,可分為書序和贈序兩種。 書序比較早,多描述作者的興趣、寫作緣起等; 序作于唐初。 用作臨別贈言,多為贊美、鼓勵、祝愿和告別之詞。
三、寫作背景:本文寫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 這一年,辭職回國的宋濂從家鄉來到應天府拜見朱元璋。 家鄉后輩馬俊澤來探望他,于是他給東陽的馬升寫了這篇《序》,介紹他的治學經歷和態度,勉勵他勤奮學習,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 “生”是對晚輩的稱呼,也有親密的意思。 東陽馬勝:東陽馬俊澤。
2、閱讀節奏
小時候//沉迷于學習,家里又窮。 我沒有辦法寫一本書來讀。 每次//我從收藏這本書的房子借來它//然后用手寫下來并計算//歸還它的天數。 天很冷,硯臺堅硬,手指不能屈伸,千萬不能偷懶。 錄音結束后,我去送行,不敢逾期。 所以//很多人都會利用學習休息時間//來騰出時間,而我//必須讀/讀所有的書。
他們不僅對圣人之道贊嘆不已,而且還為缺少遠道而來的大師名士,向家鄉的先行者學習 // 所苦惱。持經而問。 賢達//他弟子的弟子德隆王尊//充滿了他的房間,卻毫不猶豫//炫耀自己的話語。 我左右站著等著,身體前傾,問問題,問問題。 或者//當你遇到他罵你的時候,你就會變得更加恭敬有禮,//你就不敢回嘴了。 等他高興了,他就會再問。 所以,雖然我很傻,但我還是學到了一些東西。
// 當我做弟子的時候,我背著書包,拖著衣服 // 在深山大谷里,冬風凜冽,雪深數尺,腳皮干裂 // 我沒有不知道。 到了屋的盡頭,四肢僵硬,無法動彈。 尼姑盛湯施肥,蓋上被子。 時間長了,就變得和諧了。 逆向行駛,主人每天都會吃一遍又一遍,不會享受到新鮮肥肉的味道。 同室學生//皆身披絲繡,頭戴//紅纓帽,腰佩白玉環,左佩劍,右佩劍。 他們看起來就像神一樣; 其余的//中間穿著破爛的袈裟,少有//享受而滿足的人,不知道言語和身體上的支持//不如別人。 蓋宇之//勤奮與困難就是這樣。
3. 可理解的聽寫:
1、表明作者小時候非常勤奮學習或者引導全文、定調全文的語句:我小時候好學。
2、文中最能表達作者臨摹之苦的一句話:天寒地凍,硯臺堅硬,手指不能彎曲,不能伸展。
3、對比學習態度和學習條件,進一步凸顯刻苦學習這句話:天很冷,硯臺堅硬,手指不能屈伸,不用偷懶。
4、初步流露出勤奮學習態度的句子:手寫筆記。
5、一句話談作者年輕時抄書的原因:家境貧寒,沒辦法讀書。
6、一句表明作者言出必行,絕不會耽誤還書日期的一句話:錄完就去送行,不敢逾期。
7、一句表達作者求師心切的句子:他不遠千里,從家鄉出發,伸手捧經問問題。
8、一句道明了作者“力求百里之外”的原因:既敬佩圣人之道,又憂名流無師。
9、表明提問的老師確實是德隆王尊嚴師的句子:德隆王尊初到,弟子滿室,言辭不失。
10、求教時表示誠懇、虔誠的句子:余里左右侍候,傾身求救。
11、表現出老師的憤怒、你的謙卑態度以及請教的情況:如果遇到他或她,你會變得更加謙恭有禮,不敢再費盡心機復合。
12、太學生中其他人“光鮮亮麗如神”而筆者卻“沒有一點佩服”的句子(或揭示精神追求如何克服物質貧困的句子):那些在其中獲得足夠幸福的人不知道如何說話或表達。 像對待人一樣對待他。
13.寫一句關于徒步旅行的痛苦:于志跟隨老師時,背著書包,拖著它穿過深山大谷。
14、寫一句關于凍痛的句子:寒冬大風,雪深數尺,腳皮干裂而你卻不自知。
15.寫一句關于簡單的衣食:鮮肥肉的滋味沒有享受,剩下的都是袍子蓋著。
4.問題探索
1、文章開頭的“學到了”這個詞的作用是什么?
它引導整個文本并為整個文本定下基調。
2、作者在學習中遇到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他是怎么解決的呢?
自幼好學與家境貧寒無書可讀的矛盾,崇尚圣人之道與無名師、名人、游歷的矛盾。
解決辦法:向藏書人借,手寫下來,算算歸還的天數; 遠行百里,向家鄉長輩學習持經問問題。
3、最能表達作者抄書之苦的一句話是:
天這么冷,硯臺這么硬,手指伸不彎
4、“天這么冷,硯臺卻這么硬”的作用:寓意家庭的貧困,襯托出“我”的辛苦。
5、余引德讀書的理由:勤奮、誠實、守信。
6、畢業生聞名的原因:勤學好問、尊師重道(謙恭有禮)。
7、“山深、谷深、冬寒、風大”等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天氣的惡劣、旅途的艱辛、作者求學的艱辛,凸顯了作者不畏艱辛、勤奮好學的品格。
8.您在國外當老師時,主要用什么寫作技巧來表達生活中的困難? 它有什么作用?
對比法:將同學的富有與自己的貧窮進行比較,以凸顯自己的刻苦學習和全神貫注。
9. 作者成年后求師時面臨哪三種情況? (高度概括的答案就足夠了)
提出問題很難; 旅行很困難; 生活很難。
10、體現作者肯學的句子(生活中不與人攀比的原因):以人為樂者,不知言身不如人。
11. 作者寫下最終結果的目的是為了鼓勵馬先生好好學習。
12、“臺生”的優越條件體現在哪些方面? 請總結您的答案。
四方面:衣食無憂(無感冒、疲勞風險); 無需出差(無東奔西走的煩惱); 有問題可以解答(向老師請教沒有困難)(或者有好老師指教); 完整的參考書目)。
13. 本文最突出的寫作技巧是對比。 請根據文章內容,用這種技巧寫出一組對偶句子(只允許從原文中摘取一兩個詞)。
空腹空袈裟,行深谷求師; 衣食豐足,坐府讀書。
寒冷的冬天,背著籃子,拖著衣服在巨谷里走; 讀詩,在暖春樓下讀書。
背著行囊,拖著衣服,進山求師; 穿衣服,吃肥肉,住豪宅讀書。
14、讀書時要善于了解大局。 請用簡潔的語言總結一下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作者講述了自己青少年時期的求學經歷,并與臺北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進行了比較,鼓勵馬先生努力學習。
15、本文采用敘述和討論相結合的方式,用個人經歷來表達,包括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 因此顯得真誠、真誠,讓人感到親切。
16、思考:作者想通過比較來說明什么(本文的主要寫法)?
通過比較,作者說明學習條件的好壞對學習效果并沒有決定性的影響。 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求學者的態度:必須“勤奮好學”,勤奮好學,肯吃苦,有恒心。
17、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好學”、“博覽天下書”、“施經問問”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一)用文中的話來回答:知足者不知其言身之拜不如人。
(2)用自己的話回答并回答以下要點
①堅持學習信念②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③克服生活中的困難
18.閱讀課文你得到了哪些啟發?
(1)學習的動力來自于強烈的興趣(2)向別人求教時要謙虛、真誠
(3)學習時要敢于提問 (4)學習時要積極主動
(5)勤奮學習,勤奮(6)喜歡讀書,就不會害怕困難。
19.閱讀全文; 您認為作者的哪些精神和品質值得學習?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卓越的工作源于勤奮和玩樂”。 刻苦學習、不畏艱辛的精神和信守諾言、謙虛有禮的美好品質。
20.您對這種尊重老師的方式有何看法?
(1) 不同意。 應該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教師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
互相信任,共同成長。
(2)同意。 “賢達”的“連一點禮貌都沒有”并不是對學生的不尊重。 而是一種更負責任的尊重。 因為只有“嚴師”才能出“高徒”,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1、如何看待學習條件與學習質量的關系?
學習條件不好,照樣可以學得好,像宋濂; 如果學習條件好,你也不一定能學好。 學習條件的好壞可以對學習產生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 學習成功的關鍵是長期堅持“勤奮刻苦”,專心致志。
22、結合全文,談談作者最終能夠學業成功的三個原因(用四個字概括)。
博覽群書,尊師好學,快樂忘憂
23、在《東陽馬勝序序》中,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了他求學的困難? 請簡要概括一下。
抄書難,問問題難,行路難,住難。
24. 作者多次將自己與“臺灣學生”進行比較。 請找出兩組并簡要分析它們的功能。
例:(1)太學生“日日有供品出售”、“年年有皮草葉遺”,對比作者的“日日食,不嘗鮮肥味”、“脫衣袈裟”。穿過的衣服”。 (二)太學生 學生“不問不問,求而不得”,與作者求教時“語氣也不壓低”形成鮮明對比。經常會遇到“尖叫”。 (3)太生“應有之書皆集于此”與作者“向藏書者借來,手記之”相比較。
作用:突出作者求學的困難和臺北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
25、文中“嚴冬”、“大風”、“大雪”的描述方法有哪些,作用是什么?
環境描述。 通過描寫惡劣的環境,凸顯了作者為師的艱辛歷程。 (側面圖
表現了作者不畏艱難的精神。 )
26、小強讀完這篇文章后,想根據文章的內容寫一副對聯。 請用下列短語幫助他完成這副對聯。
圣人品德高尚,恭敬有禮,被稱為君子。
第一聯:賢大□□□□傳□□□□
第二行:弟子□□□□變成□□□□
德隆王尊是圣人,恭敬有禮,有君子之名。
27. 提交人在學習期間遇到的困難包括:
① 作者通過借書、抄書的方式克服了這個問題。
②作者通過長途跋涉、拜名師、虛心求教的方式克服了這一難題。
③作者歷盡艱辛,天氣寒冷,吃穿困難,但他以堅強的內心和堅強的精神克服了這一困難。
① 獲取書籍困難。 ② 求師難。 ③生活的痛苦。
28.文中兩次提到“不敢”。 作者分別表達了什么樣的品質或態度?
第一個“不敢”描述了作者對誠信的堅持; 第二個“不敢”寫了作者對老師的尊敬和謙虛。
29 想法和感受
本文是宋濂為同胞馬俊澤寫的序言。 文章記述了作者青年時期刻苦讀書的經歷,勉勵家鄉學弟馬勝勤奮學習,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5、勤奮讀書、讀書的名言詩句
三點燈亮序是一種什么文體,五點雞,是男人讀書的時間。 一個不懂得努力學習的年輕人,學習太早,后悔學習太晚。
聰明好學,不恥于問——孔子
熟練來自勤奮,浪費來自玩耍; 成功源于思考,失敗源于跟隨——韓愈
學習不思考就是浪費; 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樂者——孔子
三人同行,必有我師序是一種什么文體,擇善從之,改其惡——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讀萬卷書,寫如有靈——杜甫
讀書有三,即心領會、眼領會、口領會——朱熹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毅
黑發人不懂得好好學習,白發人卻后悔學習太晚——顏真卿
書如良藥; 讀書可以治愚——劉翔
年輕人不努力,老人就會傷心——《漢樂府》。 《長歌行》
不要再等了。 少年的頭已灰白,心中充滿悲傷。——岳飛
努力識天下字,立志讀天下書——蘇軾
鳥欲飛高,先振翅; 人欲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如果你決心思考自己的真實性格,就必須努力學習——阮元
沒有淡泊,就沒有明確的志向; 沒有寧靜就沒有遠大的目標——諸葛亮
背誦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也能背——孫朱《唐詩三百首序》
書用了,我就會后悔。 直到我經歷過之后,我才會知道其中的困難。 ——陸游
問渠有多清,才有活水源——朱熹
讀一百遍,你就明白它的意思了——《三國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修行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讀書的方法是循序漸進,讀得透,思得深——朱熹
我的生命也有極限,而我的知識也沒有極限——莊子
沒有學習,就無法培養人才;沒有學習,就無法培養人才;沒有學習,就無法培養人才。 無志向,無以成學——諸葛亮
玉不啄,成不了用具;玉不啄,就成不了有用的工具。 人不學則不知——《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