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鐵道職業學院院長方曉斌
通訊員 徐敏 攝
湖南鐵道職業學院學生在模擬駕駛實訓現場進行實訓。通訊員 徐敏 攝
2017年榮獲中車“高鐵工匠”稱號的陳士華、羅斌,2018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謝光明,90后全國鐵路技術專家劉鵬……他們都是軌道交通行業的“國匠”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怎么樣,且均為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職校生。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湖南鐵道職業學院已培養工匠大師20余名。一所高職院校如何成為如此多工匠大師的“發源地”?近日,該校校長方曉斌分享了工匠大師培養背后的“六字真言”——圍繞“合作”“創造”“實力”“特殊”“卓越”“精準”六個字,從六個方面加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職業技能提升、職業素質塑造。
■三湘都市報·華盛在線記者黃靜通訊員徐敏
“合作”——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磨練大工匠技能
校企合作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有力舉措。湖南鐵道職業學院各專業實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推行“訂單式”培養。如今年2018級新生將開設“南通地鐵訂單班”“福州地鐵訂單班”“貴陽地鐵訂單班”“合肥地鐵訂單班”四個訂單班,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三年來,學校合作共開辦各種形式的訂單培養班148個,訂單學生7000余人,訂單培養學生覆蓋率達74%。”學校根據軌道交通企業需求,深入實施工學結合的“任務項目式”“車間式”“案例式”教學模式。 此外,學校通過湖南省示范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職教集團平臺,與軌道交通行業企業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共建6個應用技術創新中心、聯合實驗室和研究院。
近年來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和反饋信息顯示,軌道交通企業對學校學生的綜合評價滿意率達99%以上;學校畢業生以“下得去、留得住、就業得上、有潛力、能發展”深受軌道交通企業的青睞,許多畢業生已成為單位的能工巧匠和技術專家。
“創造”——創新的專業課程體系,科學設計的技能菜單
大工匠的技藝不能“空口無憑”,那么如何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呢?方曉斌透露,學校打造了“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專業課程體系,形成了“對接崗位、動態調整”的教學內容提取機制和“項目驅動、任務引領”的教學模式,以多元評價、績效評估為先導,形成了以學生素質能力為評價標準、教師教學效果為評價標準,校內、校外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機制。
一是科學設計“技能菜單”。傳承工匠精神的基礎是有一技之長。學校緊跟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與企業共同研究學生需要掌握的專業技能和素質要素,共同設計“技能菜單”,納入各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技能菜單”課程體系。引導學生根據自身職業發展目標和實際情況“點菜”,進行選擇性學習。二是堅持“做中學”。學校緊跟“技能菜單”培養方案,深化教學改革,促進教、學、實訓有機融合,采用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大力推行“做中學、做中學”教學模式。 “比如在組織教學時,教師按照‘技能菜單’中各課程的‘典型工作任務’主導、組織教學,實現教學內容與工作內容緊密結合,為學生練就精湛技能、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保障。”
“強”——強化實踐教學管理,打造一流實訓基地
要提高實踐技能,光靠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必須“真刀真槍地打”。因此,實訓室成了職校學生的“練兵場”。方曉斌介紹,學校與鐵路局、站段開展深度校企合作,聯合開展實訓實習項目研發,探索“站中校”、“站中校”共建。五年來,已建成共享校內實訓室36間,新建長沙南站等校外實習實訓基地428個,建成軌道牽引實訓中心等8個重大實訓中心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怎么樣,共計140個實訓車間(室)。主要專業學生到軌道交通企業進行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的比例達到100%。 同時,還有30余家軌道交通企業向學校捐贈或援建了SS6B型電力機車模擬駕駛裝置等教學設備、儀器、機車車輛,總價值逾億元。
學校還在分類培訓、分層教學中增加實踐訓練,鼓勵學生參加項目實踐和技能競賽,營造“學技能、練技能、比技能”的濃厚氛圍,以企業實際需求為出發點,以車間操作手冊為競賽規則,以工人生產指標為評判標準,讓企業工人與學生同臺競技,讓學生了解職業標準與規范,領略職業文化,感受工匠精神。
“特”——牽頭成立創新創業學院,培育創新意識
新技術、新工藝的快速發展,對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湖南鐵道職業學院在全國高職院校中率先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學院以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為重點,從三個維度提升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知識、創新創業能力網校頭條,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方曉斌說,學校把“雙創”教育內容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專業特點探索創新,按專業類別實現技術“雙創”課程。同時成立專業社團,將第二課堂作為創業教育拓展基地。大學生科技創新節已連續舉辦5年,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項目,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激勵自己。近年來,學校學生在大學生挑戰杯、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湖南黃炎培大賽中多次獲獎;學校還榮獲第二批湖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示范基地、第二批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
“優”——優化師資結構,打造一流師資隊伍
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學校辦學成果的保障。湖南鐵道職業學院名師云集,現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二級教授3人,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全國“黃炎培優秀教師”1人,教育部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3人,一支頗具影響力的湖南鐵道品牌專業教學團隊已逐步形成。
方小斌介紹,學校圍繞“三高一標”教師隊伍建設目標,實施師德建設工程、碩博連讀工程、教授工程、“雙師型”建設工程,不斷培養和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打造一流的師資隊伍。截至目前,學校有專業技術職務教師41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教師占40%,雙師型教師占81%。
此外,學校大力推進“百名大師、能工巧匠進學校、百名優秀教師進企業”工程,引進總工程師索建國、李陽等10余位知名專家擔任專業企業負責人;聘請100余名技術骨干、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選派213名教師到60余家軌道交通企業進行在崗培訓和在職研修;合作建立教師流動工作站10個。
此外,學校鼓勵教師“走出去”,先后選派教師赴德國、芬蘭、新加坡等地研修,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經驗,近兩年又選派骨干教師赴德國、美國、加拿大、新西蘭等國院校研修。
“精”——精心打造校園文化,培養具有滬鐵特色的學生
“工匠精神”已成為當今社會主流價值取向,湖南鐵道職業學院也把“工匠精神”作為校園文化的核心。方曉斌說,學校正在實施三條融合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路徑。一是融入企業文化。學校引入現代企業“6S”(整理、整頓、清掃、衛生、安全、素養)管理理念,在教學、實訓、生活場所全面推行6S管理,培養學生準職業鐵路工人的行為習慣;二是融入行業文化,讓學生在校期間更好地感知和認同行業文化,順利實現從學生到行業員工的轉變,成長為行業歡迎的人才; 三是融入傳統文化,讓學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對文化傳承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熱愛、專注本職工作,傳承傳統文化中“選一事、練一技、用一生”的工匠之心。
方曉斌認為,讓“工匠精神”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學生不僅會學到一門手藝,更會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變成一種自覺行動,進而內化為一種精神追求,使他們能夠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磨練自己,最終成長為新時代的中國工匠。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國標代碼:12302
湖南省申請代碼為:4364、4764(中外合作辦學代碼)
聯系地址: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區天心大道18號 郵政編碼: 咨詢電話:-/
學校官網:
學校招生網站:
學校官方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