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末,青浦基礎教育落后,數學教學改革率先探索出一條大規模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并推廣運用到其他學科的改革中。不到十年時間,青浦數學教學質量由全市最低點上升到全市頂尖水平,“青浦實驗”作為教學改革成功的典型而備受矚目。
青浦是上海西部的一個郊區,區域教育改革青浦實驗被譽為我國教育實驗中的一棵常青樹。40年來,看似平靜的青浦實驗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一直行走在從“大規模提高教學質量”到“優質均衡的區域教育”的道路上。
還原40年的青浦實驗,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青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標始終堅定:教育改革需要扎根實踐,有理論支撐;教育改革必須面向全民,要高質量、均衡發展;教育改革需要教師,要培養懂教育研究的教師。
40年的青浦實驗,成為上海基礎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標志,成為上海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的一個縮影。青浦實驗精神薪火相傳,不斷創新發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上海教育人,也必將推動上海教育不斷追求卓越、再創輝煌。
實踐先行,理論支撐
回顧40年歷程,青浦教育改革的成功絕非曇花一現,而是一個綿延40年的持續過程,其中的原因可以說是扎實的課堂實踐和背后理論研究的支撐。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制度。同年,區域性教育改革——青浦實驗拉開帷幕。當時,作為青浦縣數學教研員,顧凌遠以初中數學基礎知識為主,在全縣進行了一次中學數學統一測試。結果讓人震驚:全縣4300名高中生的通過率僅為2.8%,零分率高達23.5%。
為了改變青浦縣教育落后的現狀,青浦縣數學教育改革實驗組應運而生。實驗前三年,顧凌遠與實驗組老師對全縣學生數學學習情況進行了22次質量調查,在廣泛了解的基礎上,選取7所具有代表性的學校,對50名數學教師進行了一年多的連續跟蹤聽課錄音。
質量調查、跟蹤聽課、調查研究……“沒有調查就沒有話語權。”在還沒有大數據概念的年代,顧凌遠帶領實驗團隊至少聽了上千堂課,走訪了青浦的學校。青浦實驗從一開始就立足現實,以調查研究和實證研究為邏輯起點,用“扎根課堂”證明了這是一條一直沿用至今、行之有效的路徑——將教學改革實驗建立在大規模課堂調查研究的基礎上。
通過教學調查,顧凌遠和實驗團隊發現了問題,積累了經驗。但在那個年代,教育理論還是一個“稀罕物”。他們另辟蹊徑,從160多位教師的教學經驗中汲取營養,提煉出4條行之有效的教學措施,將教學經驗從實踐中合理化。20世紀80年代初,顧凌遠和實驗團隊對數百份流程文件和實驗筆記等原始材料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最終將篩選出的主要經驗總結成“試驗指導、效果反饋”的方法,并進行了實驗研究。
青浦實驗源于課堂實踐,以深入的理論研究為支撐,再回歸課堂,這不僅是一項具有鮮明實踐傾向的教育科學研究,更是一次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改革。
2007年4月,為掌握青浦目前課堂教學水平的現狀,在顧凌遠的牽頭下,青浦開展了一項“八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目標大樣本調查”,并將調查結果與17年前的同類研究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雖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了很大提高”,但體現“高階思維”的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卻仍然停滯不前。
面對難題,青浦教育人用智慧和耐心一一破解,在科研指導、教研支持、培訓實踐跟進、行政支持“四位一體”機制保障下,經過三年探索,實證梳理篩選出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展的關鍵因素,并總結出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從以“教”為中心的課堂,轉向以“學”為中心的課堂。
這一結論并非只是一句口號,而是源于青浦教育工作者始終堅持的“實踐+理論”方法,通過系統扎實的調查研究,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在研究中解決問題。無疑,這種方法使得教育研究的理論性、針對性、實效性和時效性更強。
2010年,青浦啟動“新課堂實驗:‘為學而教’課堂建設”項目,一年后在試點基礎上形成了以‘為學而教、少教多學、鼓勵挑戰性學習’為導向的《新課堂實驗行動計劃(2011-2015)》。該項目于2011年被立為上海市、教育部內涵機制創新子項目,同年起連續五年被區委、區政府立為青浦區實事求是教育項目。
青浦實驗的智慧引領著區域內每一所學校的發展。青浦高級中學“三思課堂”的實踐,以“勤思”、“善思”、“奇思”為核心內涵,是青浦新課堂實驗的校本實踐。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勤思的習慣,是提高學力的基礎;引導學生正確思考,找到問題的關鍵點,進而解決問題或理順關系,是學習和能力發展的關鍵;鼓勵學生有奇思妙想,把難得一見的思考過程和學習成果表達出來甚至付諸實踐,用個人的想法帶動團隊探索,是改善課堂教學行為。如今,“三思”課堂實踐研究及相應的評價指標已在實踐中逐步完善,研究成果對區域教育教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十年新課堂實驗碩果累累。2018年5月,青浦區再次對全區八年級學生進行學習目標測試,結果顯示學生的“高階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2007年有明顯提升。2018年,《新課堂實驗:面向深度學習的教學改革》成果榮獲上海市教學成果特等獎。
堅持“大面積”與“優質均衡”
青浦實驗學校40年的發展歷程中,有一種精神始終如一,那就是“堅持大面積、堅持高質量、堅持均衡”。正是這種“守住青山不放手”的集體努力,不僅推動了青浦的教育改革,也為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現實的、可參考的、可推廣的、可復制的經驗。
20世紀80年代,青浦實驗選取5所不同類型學校10個班440名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實驗主要采取“試驗指導、效果反饋”的教學策略。實驗結果證實,這一教學策略確實是大范圍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5所學校各階??段實驗班的考試成績及格率、優秀率均高于對照班。此后8年,實驗組邊推廣邊研究網校頭條,到1986年,青浦縣初中畢業生在全市統考中的成績已遠遠超過上海市當年的平均水平。各學科的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學生素質也相應提高。
青浦實驗學校的可貴之處在于,不單方面追求升學率,而是堅持服務全體學生,著力于大范圍提升教育質量;不搞加班加點、填鴨式的教學策略;不只注重畢業班、重點班、尖子班,放棄大多數學生,堅持讓所有學生都能有效學習。
進入新時代,“青浦實驗”之所以依然是青浦乃至上海的一張名片,正是因為它對于“大面積”與“優質均衡”的理解始終遵循著教育規律。
近年來,青浦不斷完善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結構和實施形式,構建區域性“活動-發展式”課程教學新模式和“為學而教”課堂教學新常態。為豐富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體驗,青浦2015年整合地方資源,2016年依托場館資源,2017年深挖全國文化資源,通過持續推進課程建設,開發了190余門區域特色課程,建立了83個學生社會實踐基地,讓學生在豐富的社會課程和情境實踐中磨練品德、培養社會情感能力。同時,青浦還深入開展“新課堂實驗”研究,探索“為學而教”課堂改進的推進機制,形成了進課堂、巡課堂、診斷課堂的常態化制度。
以青浦區實驗中學為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學校在顧凌遠的引領下,就確立了“活動—拓展”課程教學模式,形成了學科、主題、綜合三大類活動課程。十年來,在原有17門“基礎課”基礎上,延伸出52門“拓展課”和4門專題“探究課”。尤其是近兩年,學校課程百花齊放。學校根據社會熱點變化、學生需求、師資引進、學校設施設備改善等情況,新增體育類“馬球機器人”、“水項目”,美術類“音樂劇”、“茶藝”、“十字繡”,科技類“現代農業種植”、“土壤酸堿與植物生長”、“3D打印”、“創客培訓”等項目,深受學生歡迎。
為提升每一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興趣與參與度,注重學生未來核心素養的培養,青浦一中在校本課程規劃中專門制定了“讓每一位學生擁有科研體驗”的課程宗旨,以培養“生態素養”為目標,以創新實驗室為載體平臺,以融入自然、彰顯綠色、倡導可循環應用、可持續發展理念為主題的系列課程,形成了《共建夢想生態水鄉》《創造美好生活》《擁抱燦爛星空》《關愛陽光心態》四大選修課。學生在生物組培創新實驗室研究淀山湖特有的水生植物,并將培育出的植物種植在校園內;利用航天遙感實驗室采集的衛星數據,對青浦的濕地、湖泊、河流等進行跟蹤考察; 在機器人實驗室設計制作專用機器人,用于校園及周邊環境監測、自來水檢測、研究垃圾分類、有害細菌吸收等……
從“大規模提升教學質量”到“區域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青浦教育始終關注著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家附近的學校,近年來在體制機制等方面不斷有創新舉措。
面對青浦辦學體制相對單一、高端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現狀,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青浦教育探索出園區辦學新模式,如與上海市教育學會、青浦工業園區、葛洲壩上海公司等合作成立“清河灣教育實驗園區”,形成社會、企業多元參與的教育發展新格局,打造青浦教育發展新高地;還嘗試融合集團化辦學、特色校區辦學,引進名校拓展多元主體辦學、鼓勵多主體參與、多種形式合作辦學模式,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差異化需求。
把握“師資培訓”重點
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更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青浦實驗已經進行了40年,凝聚了全區無數教師的汗水和智慧。但改革之初,師資隊伍水平不高是不爭的事實。中小學教師雖然積累了不少經驗,但并沒有進行理性的總結,常常“花開花落,果不其然”。
因此,在顧凌遠看來,培養師資的關鍵離不開兩點:一是理論工作者深入中小學,二是中小學教師能做一些教學研究。“我們需要的是善于思考、懂中小學教育、愿意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人。”按照這個思路,在從幾門學科的教師進階到骨干教師再到全體教師的過程中,青浦實驗的整個師資隊伍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教學改革不是從零開始,更多的是發揮自身優勢。青浦實驗最初的出發點,就是從教師成功經驗中汲取營養,找到新的增長點。2002年,面對上海市第二期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以及全區教師專業發展能力不足的困境,青浦實驗再度突破,以“行動教育”研究開啟了青浦實驗的新行動,開創了教師在職學習的新范式。
只有把實踐研究范式轉化為工作機制,才會有局面的轉變。這其中上海青浦一中,青浦區教師繼續教育學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從2003年開始,青浦區教師繼續教育學院、青浦實驗研究所和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展研究中心進一步合作,通過機制改革實踐研究,確保“行動教育”的實施。
校本培訓“落地”,“行動教育”成為教師崗位培訓的實踐課程,落地到學校并與日常教研活動緊密結合;區師范學院進行內部組織機構重組,將教學研究、科研、培訓、信息等部門整合為“一校三中心”,即青浦實驗研究所、課程與教學培訓中心、教師發展研究中心、教育信息與技術研究中心。培訓人員實行“三下兩上”工作制度,學院要求教研人員每周三天到基層學校開展實踐指導,兩天在學院內整理資料、總結提煉經驗,制定培訓課程或培訓項目,為區域“行動教育”推進提供專業支撐。
學科教師培訓基地不斷完善,36個“學科教師培訓基地”始終以問題為中心、以行動為導向,以打造“學習型課堂”為目標,在教學改進、師資培訓、學科建設等方面開展實踐探索,顯著提升了區域校本培訓質量和實效。
特優教師工作室建設不斷加強,工作室實行導師負責制,對接區域教育改革重大項目、區域薄弱學校改造、區域薄弱學科發展等,以團隊、經驗、業績、情況為主要考核指標,點面結合,傳遞引領力量,帶動全區域教師專業素質提升。
教師發展指導員專業隊伍不斷壯大上海青浦一中,以科研項目為先導,以臨床指導為切入點,以“工作坊”為培訓方式,培養和提升教師發展指導員隊伍。
“行動教育”從提出、模式初步形成到機制確立,經歷了由少數人“號召行動”,一兩所學校試點示范,到后來在實踐中涌現出大批普通學校和教師,全國84個試點實驗區紛紛參與,呈現“一呼百應”的局面。可以說,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的關鍵,是全體教師優質均衡的專業能力、水平和素質。教師“行動教育”作為重要抓手,不僅創新了教師培訓方式,更在大范圍內有效提升了青浦每一位教師的教育實踐智慧。
學校也在積極搭建教師成長的平臺,創造各種培訓機會和專業發展機會。在百年老校朱家角小學,教師們在學校“勤奮樸實”精神的引領下,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興趣特長,確定主題,自主創作工作坊,從而組建了工作坊小組。各工作坊通過行動研究和教學反思,解決教育教學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在實踐研究中豐富和發展學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