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單音節文字的原始形式也是圖片的形式。 就像多音節語言一開始使用圖形的方式一樣,都是從“圖畫來表示意思”開始的。 由于語言一音多義,為了區分語義,這種“圖文并茂”的方法是不能改變的。 由于語言是建立在單音節詞的基礎上的,所以當每個圖像用語言表達時,都是用單音節詞來表達的。 這樣,單個聲音與單個畫面相匹配,形成“一圖一聲”。 這種聲音并不直接表現在畫面上,而是虛擬的,只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中。 這已在上一節中討論過。 單音字最初是按照“一義一圖,異義異圖”的規則構建的,所以有多少語義,就有多少圖形類型。 因為單音節語言的單音節模式是有限的(約2000個),但事物的語義意義卻是無限的漢字屬于什么文字,所以必然會出現很多“同音異義、形狀各異”的圖形。 這樣,自然就可以在寫作中區分不同的語義。 由于不同的語義是通過不同形狀的圖形來區分的,因此圖形的表意功能就成為主要的功能。 它的虛擬名稱(發音)相對于其含義來說是次要的。 只起到讀給別人聽的作用,最多也只是起到語音聯想提示的作用。 而且,在語音的拼音原理被發現之前漢字屬于什么文字,人們認為語言的最小單位是語音。 人們還認為,一個圖形或符號代表什么、代表什么言語,都是人們任意約定的; 一個簡單的圖形不可能同時表示語義和語音(即兩者是互斥的)。 因為單音節文字對應于單音節語言,其主要功能是表達意思,不能用來表達發音。 因此,只要基于單音節詞的對應語言的特征不變,就很難實現單音節字符的“義音雙重表示”。 結果,“義音分離”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這樣,人們既要記住每個數字的含義,又要記住其發音,記憶負擔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