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璐:這里是臨沂職業技術學校。其最早的校名是蒼山縣農業技術中學。十年前,這所學校大約有500名學生,但現在已經有6000多名學生。十年來,這所學校發生了哪些變化?是什么讓這么多學生愿意去這所學校就讀,他們想在這里收獲什么?他們希望未來是什么樣子?他們所憧憬的未來又給當前中等職業教育帶來哪些話題和思考?今天我們來到臨沂工業大學進行調研。
蘭陵縣,原名蒼山縣,位于山東省南部臨沂市。全縣現有高中8所,臨沂職業技術學校是其中唯一一所中等職業學校。其前身是蒼山縣農業技術中學,始建于1982年新希望職業高中,原是一所以農業技術教學為主的職業高中。現已開設工業機器人、機電技術應用、電子商務等20個專業方向。
這一天,山東臨工集團高級技師喬良宇專程從工廠趕來,給孩子們上了一堂職業規劃課。
20世紀80、90年代,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大量技術技能人才,而高等教育尚未普及,職業教育迅速發展。當時普通中專的選拔很嚴格,錄取的學生通常學習成績優異。畢業后,他們被國家統一分配到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職業高中和技工學校雖然不享受與普通中專相同的政策和待遇,但學生仍然需要通過考試才能入學。畢業后,大多數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技能找到工作。
然而,2000年,喬良宇進入技工學校后,情況發生了變化,學校只剩下62名學生和71名教師。
喬良宇:他們都不想去技校。當時社會對技校學生非常不友好。聽說技校畢業的人學歷都很差,一看就不是好學生。
對此,臨沂工業大學校長王學忠也有類似回憶。作為蒼山縣農業技術中學1992屆畢業生,王學忠以全校唯一名額進入山東農業大學職業教師培訓班。畢業后,他回到農技中學任教。此后十幾年,他親眼目睹了學校招生、辦學的艱難。
王學忠:為了招收學生,我們挨家挨戶走訪了。我們三個人是一組。我們拿了一份初中畢業生的名單,挨家挨戶地敲門。終于打開后,我很不耐煩。我那時在睡覺。你在這里做什么?哪所學校,有什么專業,學生畢業后有什么選擇?我們都對這個選擇感到內疚。真的有出路嗎?
柴璐:所以你覺得你回學校的時候學生不多是因為中職沒有出路?
王學忠:是的,當時我們正處于高考制度改革之中,高職院校甚至本科都不再保錄取了。你走進企業,卻找不到它們。企業很少。
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逐步取消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分配。隨著高校擴招,人們更傾向于通過普通高中進入大學,而不是直接進入中等職業學校就業。在喬良宇看來,人們對職業教育的擔憂更多來自于對勞動者職業的擔憂。
喬良宇:當時你在公司上班,不一定按時發工資。第二是安全問題。打工者最糟糕的心態是,如果我在一家公司工作,公司倒閉了,我到哪里去找工作?我會感到不安。
到2001年,全國共有普通中專、職業高中、技工學校1.35萬所,比1998年的1.71萬所減少3600多所,招生規模由每年442.26萬人下降到每年337.83萬人。與此同時,普通高中數量由1.39萬所增加到1.49萬所,招生規模由每年359.55萬人增加到每年557.98萬人。
由于一些地方對職業教育重視不夠,許多中等職業學校長期經費不足,甚至師資招聘、教學設備購置都成為問題。學生在學校無法學到更多的技能,在校外也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中等職業教育一度陷入招生難、辦學難、就業難的惡性循環。
王學忠:當時我們在黑板上講開機器,其實是最后的手段。
柴璐:黑板上運行機器是什么意思?
王學忠:現在大家看到我們的實訓室有很多設備,學生們正在車間里進行實際操作。這實際上已經完成了。但當時沒有這項技術,我們只能在黑板上講理論。
2002年以來,國務院先后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決定》、《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等一系列文件,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
政策紛紛出臺,但似乎并沒有扭轉很多中等職業學校的命運。到2009年,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比1998年增加了7000多所,臨沂工業大學在校生不足500人。關門解散對他們來說似乎是不太遙遠的未來。他們該如何在絕境中生存?
過去,為了提高升學率,很多初中會在初三下學期動員部分學生在未通過中考的情況下進入中等職業學校。 2011年以來的這幾年,臨沂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初三轉學”吸引了更多的學生,但上職業學校對于學生和家長來說似乎仍然是一個有些無奈的選擇。
苗全勝:當時2011年招收了576人,2012年分流招生招收了700多人,到2013年春季分流的時候,我覺得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800人,但是當時學校條件不是很好。跟隨市場,與國內其他職業學校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學生流失也不少。沒有人可以把孩子送到一個他們無法學習技能或知識的地方。
苗全勝,蘭陵縣教育體育局局長。 2012年,為提高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山東省政府要求每個縣(市)三年內至少建成一所標準化中等職業學校。但當時臨沂職業技術學院在全市中等職業學校中排名墊底,硬件設施也達不到標準,所以時任副主任的苗全勝開始兼任學校校長。
苗全勝:我到原來的學校后,買了一些車床。我去的時候沒有電,因為負載不夠,沒有電。應該說,教學條件、辦學條件和設施都比較落后。
苗全勝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蘭陵縣政府申請1.7億元建設新校區。當時,蘭陵縣還是國家級貧困縣,年財政收入剛剛過10億。雖然是一個人口大縣,但縣里技術熟練的人才并不多。為滿足企業招商引資過程中的就業需求,當地政府決定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苗全勝:你們的高中生都考上了大學。他們中的許多人已在其他地方上大學。畢竟,回來的人寥寥無幾。但職業教育的學生大部分都在縣城。
隨著新校區的建設,學校也改變了原有松散的管理模式,調整了專業結構,招聘了大量專業教師。苗全勝稱這些措施是“抓內功”。 2014年,臨沂職業技術學院通過標準化學校申請,獲得省財政支持1200萬元。
王學忠:職業教育的發展靠政策、靠資金。當我們拿下這個項目時,給了我們1200萬,這是一筆巨款。我們用400萬元用于信息化建設,另外800萬元用于購買設備。比如汽車、CNC、機電設備新希望職業高中,我們的一些機電設備是非常昂貴的。借助省標準化學校建設項目,學校辦學規模發生了變化,我們的規章制度也更加完善。教育,無論是普通教育還是職業教育,都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
近兩年,隨著辦學質量的提高,學校不再需要通過“初三轉學”來吸引學生。經過三年的學習,大多數學生都能掌握一門技能。如果直接就業,第一年也能拿到3000元。工資從6000元到6000元不等,幾年后甚至可以突破萬元。
喬良宇:我們先不說能達到什么水平。只要你想努力,我們有標準的晉升流程。我們有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首席技師,各有不同的補貼和相應的福利。
通過政策梳理我們發現,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中等職業教育的定位始終是就業導向。但與此同時,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用人單位職位有限,因此學歷成為招聘的主要標準。雖然中職學生憑借自己的技能仍然可以找到一份足以養家糊口的工作,但他們的工作選擇和社會認可度卻相對較少。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更愿意相信,只有獲得更高的學歷,才能讓孩子擁有更好、更廣闊的未來。那么,完成三年學業后,孩子們會選擇哪種選擇呢?
我們隨機采訪了校園里的一些學生。對于畢業后的打算,大多數人都選擇繼續深造。那么中職學生到底應該就業還是上學呢?他們面臨哪些困惑?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未來?學校和老師能給他們帶來什么?
中職學生升學主要可以通過中職培訓和職業教育高考兩種途徑。其中,職業教育高考招生學校一般為初級職業學校、本科職業學校和應用型本科學校。
目前,教育部正在建立國家級職業教育高考制度,各省的考試政策尚未完全統一。 2012年山東省實施的職業教育高考包括英語、數學、英語、專業理論和職業技能。
根據山東省出臺的政策,應屆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得三等獎以上或在省級大賽中獲得一等獎的,可免試保送大專。但如果想升入本科,仍需參加職業教育高考。文學考試。但根據比賽結果,對他們的分數要求將會降低。
今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中等職業學校著力培養學生扎實的技術技能基礎和合格的高等職業教育文化基礎。山東職業教育高考本科招生人數從2012年的2700人增加到2021年的17000人。從全國范圍看,我國已設立32所本科層次職業技術大學。到2025年,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從證書效力上看,高職本科學位與普通本科學位具有同等價值,在就業、考研、公考等方面具有同等效力。
在臨沂職業技術學院,雖然每年只有少數學生能根據比賽成績保送,但其他大部分孩子都可以通過技能學習找到滿意的工作,或者通過職業教育高考升入高職學校繼續深造。研究。
在臨沂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師們看來,成績好壞并不是衡量一個孩子最重要的標準。他們想要幫助這些孩子建立對未來的信心,而不是培養技能和文化。
此前,山東省普通高中學生可以與中職學生一起參加職業教育高考。就在去年,為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當地職業教育高考改革決定,從2022年起取消普通高中生參加職業教育高考的資格。同時,蘭陵縣普通高中二年級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和實際情況,自愿轉入中等職業學校。
打破通識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壁壘,讓每個孩子都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網校哪個好,之路還在探索之中。對于中職學生來說,無論是直接就業還是繼續深造,他們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更廣闊的未來。
2001年以來,中等職業教育已累計輸送中級技能人才1億多。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新增一線人員70%以上是職業院校畢業生。但目前我國技能人才缺口仍高達2000萬。
柴璐:你認為這種偏見、歧視或者有色眼鏡有一天會改變嗎?
王學忠:這是肯定的。您承認,在一些地方,工人越來越受到尊重,他們的技能可以成為謀生的手段。他們可以和我們整個社會的其他人,也就是我們在社會正義方面,當然不能指望一個文件、一個政策立竿見影,但是我們都在從上而下的努力著。到了谷底,這一天一定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