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六年前的“老”論文突然在社交媒體上走紅。論文講述了一位女研究生遭遇“控制欲極強”的導師的故事。所幸,這個一波三折的故事并沒有以悲劇收場。
這篇論文題目為《她為什么換導師?》,副標題為《師生關系案例研究》,是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2017級碩士生王偉的學位論文。
論文封面“她為什么要換導師”
一個“對抗PUA”的故事
這篇長達79頁的論文文筆生動、幽默導師回應論文預言,講述了一個“學術職場故事”。
和導師的第一次見面,就是職場PUA的著名場景——女研究生遭冷遇:“如果你不想在這個學校呆,你可以走”,這是導師一進門說的第一句話。
她一愣,隨即開始自責:是不是因為這個導師不是她報名時的首選?是不是因為見面前沒有發短信?
這名女研究生其實是多慮了,據她的同學證言,其他同學也遭遇過這樣的打臉,“我的門現在開著,你現在走還來得及”,這樣的惡語傷人已是家常便飯。
后來,這名女研究生發現,她的導師曾經有過被學生背叛的心理陰影,所以,在第一次見到每個學生時,他都感到一種復雜的謹慎、戒備和恐懼。
學生們描述了他們第一次進門時的感受
在一年多的師生關系中,女研究生遭遇了“冰與火”的考驗。
研究生一年級的第一個學期,這對師生有過一段“蒼白的蜜月期”,所謂蜜月,就是跟著導師上課,勤勤懇懇地給導師端茶送水,在導師面前表現得十分乖巧,用“我會說會的會的會的”來換取導師的親切。
讀研二年初,導師為女研究生聯系了上海一家實習學校,“她幫我找到了實習,我很高興,很感謝她,后來我就到那家學校實習了?!?/p>
學生們形容這段“蒼白的蜜月期”
讓這位女研究生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次實習,讓師生關系陷入絕境。
導師希望她聽話,“跟我學什么,我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但實習到一半,她發現自己的興趣不再在既定的課題上,于是決定換課題。
女研究生提出的課題,卻被導師一次次堅持否定,“從各個方面否定你的課題”。
當正式開始這個項目的時候,她對自己第一志愿的導師的表現是喜憂參半的——這位老師對這個課題為什么不好、有哪些不足、如何改進給出了意見和建議,并且以一種她特別能接受的方式,從非常理性和客觀的角度進行了闡述。
相比之下,他自己的導師“特別不學術,充滿情緒,無法給出任何明確的反對理由”并且“完全不顧學生的利益,只考慮論文是否容易做或者是否可以做”。
學生們回憶起老師的“情感拒絕”
老師和學生僵持了一個學期,最后這位女研究生決定以學生身份妥協,向導師提交了一個“新課題”,得到了導師的肯定。
在她看來,新題目不過是“換個說法”讓導師接受,她還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但經過導師的反復修改,題目又回到了導師的老套路。
經過一年的努力,這名女研究生開始絕望和逃避,對導師和論文的厭惡達到了頂峰,“論文不抱希望了,我要放棄了”,甚至想過延期畢業或者休學。
這位女研究生因為論文發表無望導師回應論文預言,向導師提出讓其到系里實習,最后師生之間爆發了最激烈的沖突:導師把新舊恩怨全都翻出來,訓斥了她一個多小時,而她“哭得像個傻瓜”。
導師甚至要求她承諾在12月31日前交出論文初稿,“否則將自動退回系里”。此時的她絕望至極,“感覺所有的希望都徹底破滅了”。
學生們回憶寫保證書時的情景
導師制的神話
幸好,上述故事沒有釀成學生輟學甚至跳樓的悲劇,在輔導員和系主任的幫助下,這名女研究生更換了經驗豐富的導師,終于獲得了新生。
“她為什么要換導師?”圖解換導師事件
讀完這個故事后,很多網友分享了自己或身邊人“換導師”或“不敢換導師”的經歷。
在網友的眾多觀點中,有網友直接表示“世人深受家教之害已久”,并大膽預言“未來網絡上,學生對家教的批評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論文作者對導師角色的反思是:由于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導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空間狹窄,受個人關系、面子觀念的影響,很多學生不敢擺脫不和諧的師生關系,導師掌握著決定研究生能否畢業的絕對權力。
《她為什么換導師》火起來是有原因的,隨著研究生數量的增加,師生比的提高,導師要把精力分散在更多的學生身上,很難做到個性化、細致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也有人批評,這篇論文寫得像一篇“自媒體小論文”網校哪個好,遠遠達不到碩士論文的要求。因為它只是以個案作為研究基礎,對個案的分析不夠客觀,在師生沖突中偏向了學生一方。
正如一位知乎網友質疑:“當導師不發聲的時候,我們為什么要拋棄‘跟導師站在一起’的學弟學妹,而選擇那些同樣不喜歡導師的學長學姐呢?”
也有網友認為,即便僅從論文中的描述,也能看出“她”在與導師相處時不懂人情世故、不提前聯系導師、過于任性、不與導師溝通就轉移話題、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明確規劃等,都是不成熟的行為。
針對上述網友的不同聲音,中國科學報記者嘗試聯系論文作者王偉的導師、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馬和民教授,但截至發稿時尚未得到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