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久久鬼色中文字,亚洲最新无码中文字幕久久,中文字幕色婷婷在线视频,国产精品高潮久久久久无

網校課程

移動資訊

掃一掃
關注網校頭條
掌握一手資料
免費試聽
  • 今天
    簡單學習網高中語文

    今日 免費試聽

    立即試聽
  • 今天
    簡單學習網高中數學

    今日 免費試聽

    立即試聽
  • 今天
    簡單學習網高中英語

    今日 免費試聽

    立即試聽
  • 今天
    簡單學習網高考試聽課程送大禮

    今日 免費試聽

    立即試聽
  • 今天
    新東方在線高中語文

    今日 免費試聽

    立即試聽
  • 今天
    新東方在線高中數學

    今日 免費試聽

    立即試聽
  • 今天
    新東方在線高中英語

    今日 免費試聽

    立即試聽
  • 今天
    新東方在線高中實驗班

    今日 免費試聽

    立即試聽
  • 今天
    新東方在線高考試聽課程送大禮

    今日 免費試聽

    立即試聽
開課流程: 注冊會員 → 免費試聽 → 選課報名 → 支付學費 → 再登陸聽課

您現在的位置:網校頭條 > 高考 > 司民|鄒滕兩地農村過去的婚嫁習俗

司民|鄒滕兩地農村過去的婚嫁習俗

來源:網校頭條網絡整理 2023-09-03 11:44:10

《滕州北部農村的喪葬習俗》在“善國文化”公眾號推發之后,引起了不少師友的關注。有的師友建議我,把當地的“婚嫁習俗”也介紹介紹。我覺得這也是很有意義的事,于是便做功課——翻箱倒柜地回憶過往對婚嫁習俗的記憶;多方查找資料,打電話向內行請教……特別幸運,我收到了兩份很實用的材料,一是孫南邨先生提供的介紹滕地婚嫁習俗的,一是張現濤先生提供的介紹鄒地婚嫁習俗的。我把這兩份材料一對比,發現兩地的雖然有一定的差異,但共性的東西更多。這也好理解,鄒城和滕州,雖說現在不屬一個地區,但是村搭肩地連邊,從行政區劃上說,畢竟過去還“一個鍋里摸勺子”很多年。于是,我便決定把這兩地的婚嫁習俗放在了一起介紹,當然,主要介紹共有的。

男婚女嫁,稱作婚姻。婚,即娶,“男往娶女”;嫁,即“女適夫家”,俗稱出門子。民間把婚嫁稱作“婚姻大事”,男子娶妻是“小登科”,女子出嫁是“重生”,這幾乎是人人都要經歷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禮俗。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套禮俗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畢竟存在過,而且存在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它也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有責任把它記載下來,說不定,能給研究本地的歷史、人文、文化的,提供一些幫助。而且,現在的婚嫁,畢竟是脫胎于過去,還有些過往的影子,或許從過去的習俗中能獲得些傳統的滋養。即使這些都不能實現,了解一下我們的長輩是怎樣娶媳婦、出門子的,增添一些茶后飯余的談資,豈不也挺好?

鄒滕兩地過去農村婚嫁習俗主要內容如下。

提親

提親又叫“說親”“說對象”。“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怎么婚,怎么嫁?過去不興談戀愛,少男少女本人沒有決定權,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靠別人牽線搭橋,這牽線搭橋者就是媒人。媒人大部分不是職業的,男女任何一方的親戚、朋友、鄰居等都可以作媒人,他們覺得誰家的閨女和誰家的小伙子(大多不是一村的)家境、長相、年齡等都相當,可以結成一對,便到兩家去說合。也有男方家庭主動托女方家庭的至親、朋友、鄰居到女方提親的。一般女方主動找人提親的不多,因為怕有“嫁不出去女兒”之嫌。另外,過去也有以保媒為職業的,一般是婦女,稱作“媒婆”。她們游走了各村之間,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牽線撮合,成全美事,當然也要獲得一定的報酬,俗稱“酬媒”。舊時的媒人也有“鉆過頭不顧腚的”,兩邊欺瞞,盡量夸大對方的優點,隱瞞缺陷,因而造成悲憾,也常見。

有關提親的年齡和擇偶觀,不同時期也有不同,五十年代(上個世紀,下同)前后,男子一般十四五歲、女子十三四歲就提親了。男方的一般要求是“能端出煙筐”(一般化)即可,女方則要求不瞎不瘸,嫁過去,有飯吃,餓不著就行。六七十年代,一般是男子二十歲左右,女子十六七歲提親。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不少農村男青年去干工去了,女方的擇偶要求就有些提高了。當時就流行著“能嫁工人帶胡的,不嫁社員擼鋤的”“一軍人,二工人最新男方結婚對聯大門,三教員,說么不嫁莊稼漢”的說法。當然,軍人、工人、教員畢竟人數還很少,農村的姑娘大部分還是嫁給了莊稼漢。到了八九十年代,因為受計劃生育政策、早說妥多花錢的方面的影響,一般男子到二十二三、女子到二十左右才提親。而有學歷、有技術、當干部、專業戶、個體戶的男子則成了香棒棒。

打聽

媒人牽線提親之后,雙方父母(尤其是女方),一般不全信媒人的話,也不一口應允。他們還要暗地里對對方進行調查(一般都是男家長出面),這就是俗稱的“打聽媒”。女方打聽的居多,打聽的內容主要有:男方家庭的房子怎么樣、過相怎樣、為人處世怎么樣、男孩子的長相怎么樣、性格脾氣怎么樣等。男方也有去打聽女方的,打聽的主要是長相、生活作風、性格脾氣等。這些打聽都是在暗地里進行的,因此途徑和方法也是各種各樣。大部分是到對方的村里調查:有的挎著杈頭,提著糞扒子,裝作拾糞的,在村邊找人詢問;有的肩上背著褡褳,裝作過路的討水喝,詢問對方的鄰居;有的找對方的村里自己熟人、朋友等打聽……

有打聽就有準備,被調查的一方往往在對方還沒到來之前,就提前估計出可能來打聽誰,提前就安排他們“多說好話”。不過也有的人因為跟一方有過結等原因,故意說壞話,攮棒子,讓此媒不成,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撒媒”。

相媒

打聽,只是聽別人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到對方的家里去,作實地考察,進一步了解其院落房子、家庭過相、男孩的長相等,這就是俗稱的“相媒”,也叫“相親”。一般是女方去男方家。去相親的為女方的父母或兄嫂。先前由媒人及兩家商定,確定個雙日子。日期一經確定,男方家庭就要精心準備一番,盡量地掩飾家庭明顯的缺陷。六七十年代,有弄虛作假的,有的對糧囤做手腳,底部放糠,上面放糧;有的借別人家的物品和宅院糊弄對方。到那天,由媒人領著到男方家。一般一不抽煙,二不喝茶,更不住下(留餐),了解完就走。如果男方想去女方打聽,大多是男方的親嫂子或遠門的嫂子找個理由到女方家看看,了解一下大體情況。

合命相

雙方通過“打聽”和“相媒”,都感到滿意,同意結親,要進行“合命相”,也稱“合年命”“合八字”。這事一般都是要請遛鄉“算卦合命相”的盲人來做。先看屬相合不合,假如不合,而又無法破解,即使雙方滿意也不能成婚。男女屬相相合的是:雞和兔、虎和猴、蛇和豬、龍和狗、牛和羊、鼠和馬。不合的是:雞和猴淚交流,白馬怕青牛,虎蛇如刀剁,鼠羊不到頭。一鋪如臥兩條龍,不主貴只主窮等。當然,這都是些無稽之談,沒有一點科學依據,可過去就是有人信,因此拆散了不少好婚姻。假如生肖相合,再看雙方的生辰八字是相生還是相克。八字,是根據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和時辰,再配以天干地支兩字,組成一組八個字,然后用陰陽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來推斷雙方的命相是相生還是相克。人的命相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命相相生的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命相克的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合命相的就基本上沒有了,大家都不信這一套了。

見面

解放前,沒有這項安排,男女雙方直到結婚那天才第一次見面。解放后,隨著婦女的解放,便有了這一環節。五六十年代的見面,也就是男女雙方互相看一看,說幾句話,至于深入了解是不可能的。一般是媒人征得兩家的同意,確定個雙日子,地點大都在女方家里或女方家的附近。男方一般沒人陪,而女方則由母親或嫂子跟著。兩人見面的時候,有的是跟的人和媒人都在場,有的是讓他們兩人單獨相處。雙方見面都非常害羞,拘謹,一般說的話也很少。在媒人的追問下當場表態同不同意,有的當場不表態,由媒人過后追問,但從見面后男女的表情上也能覺察出來。

定親

前面的幾項都沒問題,即可交換婚啟定親。交換婚啟時有一些信物必不可少,有用彩紙包著一小撮米和面,象征米面夫妻;一小撮麥麩,寓意有福;一包艾葉,“艾”諧音“愛”;兩條干魚,象征有余。然后用紅包袱皮子包起來,外邊用紅綠頭繩捆扎,頭繩兩頭拴銅錢,說是月老把男女雙方用紅線牽連。頭繩上插幾枝松柏枝,象征婚姻如松柏一樣長青,枝繁葉茂。啟帖用紅紙寫就(其內容不贅),帖中要寫明各自的生辰八字。在送定親帖的同時,男方要送給女方衣料、首飾等。女方則回送筆墨紙硯文房四寶。先由男方出帖送往女家,稱作聘啟,然后女方再出帖送往男方,稱作復啟。

交換婚啟的方式,舊時因為雙方的經濟條件的不同,有“下啟”“會啟”“傳啟”三種方式。“下啟”是富裕家庭采用的一種方式:由男方家派兩位有文化、懂禮儀的“吉人”(兒女雙全,不在孝服期),攜帶聘啟、信物、衣料等去女家。女家準備酒席,張燈結彩,安排兩名“吉人”作陪。入席前,男方代表要拜見女方家長,表示祝賀,并將聘啟等交給女方的家長。席罷,女方家長要到客廳回拜客人。接著再選定吉日,女方也要派“吉人”攜帶復啟等去男家,由男方準備酒席,禮儀同前。“會啟”往往是因為雙方經濟條件較差,一方準備酒席有困難,于是就由媒人操辦酒席,費資由兩家平攤。男女方各派“吉人”攜啟等到預定地點,席罷,交換婚啟等。“傳啟”則是寒門窮家采用的方式,他們無力籌辦酒席,只好由媒人把兩家的婚啟等相互傳遞。雙方換啟之后,就算婚事已定,不能違約反悔。

利用交換婚啟來定親,主要流行于解放前,到了五六十年代還有,但簡化了不少。六七十年代,大力提倡移風易俗,就很少了。可到了八九十年代又有所抬頭。不交換婚啟以后,一般采取的是“進城買衣服”定親。雙方商定好日子,一起進城給女方買衣服。男方一般沒有人陪同(但暗處卻有人作后盾,怕女方要的衣服多,男孩子帶的錢不夠)。女方一般是由嫂子或姐跟著,媒人也去。至于買什么樣的衣服,買多少衣服,完全取決于女方。一般女方的要求都在男方經濟允許的范圍內,但也有獅子大開口的,男方承受不起,媒人便從中調解。也有女方嫌男方小氣,生氣回家,不歡而散的。后來,不光要買衣服,還要買首飾,最起碼要買“三金(金戒指、金耳環、金項鏈)”。再后來,買完衣服、首飾后女方去男方家,男方家要設席招待,請本村沒結婚的姑娘作陪。男方的父母要給女方見面禮,開始是幾百,八九十年代一般是1001(取千里挑一之意),以后是10001(取萬里挑一之意),據說,現在有的要給了。送走女方之后,男方要給親戚、鄰居等散喜糖、喜煙,讓大家都知道,孩子已定親。一段時間,雙方沒有變化,便擇日到當地民政申請登記,領結婚證。

看日子、下喜帖

看日子也稱“選日子”。男方若想完婚,便提前讓媒人或派專人去女方家討取女方本人的屬相和生辰八字(有的地方稱“開生時”)。然后請陰陽先生根據女方屬相和八字,選擇黃道吉日。先選月份,分大利月和小利月。大利月指:一、七雞和兔,二、八虎與猴,三、九蛇和豬,四、十龍和狗,牛、羊五、十一,六、臘鼠馬走。小利月是指因為有特殊情況,不能在大利月舉辦的。不過,選擇小利月有好多禁忌。選完月份之后,再選吉日(大多是萬年歷中標注的“宜婚嫁”日)。吉日一般要選兩個,一個在上半月,一個在下半月,由女方選擇后再確定,目的是為了避開女方的經期。在選日子的同時,還要根據女方的生辰,推出迎送新人的在屬相上的忌諱(七八十年代,這項也簡化掉了)。

解放之后,“日子”有了新選擇。不少人也不按什么大利月、不找陰陽先生查什么黃道吉日,而是把迎娶日定在國家公布的重大節日那天,如十月一日國慶節、五月一日勞動節、三月八日婦女節等。這樣不光日期更好記,親戚朋友都有時間來參加婚禮,更主要的是更有紀念意義。

擇定吉日之后,男方要宴請媒人,用大紅紙寫上迎娶日期,由媒人或派專人送到女家,俗稱“下喜帖”。女方收下喜帖后,一般講究索要彩禮,以顯示“女方有價”。過去,除“離娘褲子離娘襖(上轎穿的紅棉衣)”為必須彩禮外,還要其他的一些物品,甚至要彩金(錢)。解放后,索要彩禮之俗已大為淡薄,一般女方只是象征性的要幾件衣服而已。但八九十年代及以后,女方索要彩禮的舊俗大為抬頭,有的甚至讓男方傾全家之力也難完成,只好借貸,造成婚后巨大債負,有的還釀成了悲劇。

喜日前的準備

男方大門新婚對聯大全_男方結婚大門對聯經典開玩笑_最新男方結婚對聯大門

喜日確定之后,便男方忙娶,女方忙嫁。

男方主要準備的事項是:

置新房。不少人家都是在訂婚之前,甚至在說親之前就蓋好了新房,俗稱“插好籠子好引鳥”。婚前幾日,粉刷墻壁,油漆門窗,扎頂棚等。

備喜床。結婚用的喜床舊時一般是“面子床”。此類床之所以稱面子床,是因為它除了具備其他床的特征外,前面有“面子”(三四個木框,框中鑲木板)。臨近婚期,便找畫匠畫上彩畫,一般畫“蝴蝶牡丹”“鯉魚穿蓮”“蜜蜂菊花”“喜鵲鬧梅”,即大方又喜慶。到了七八十年代,又時興“架子床”“三拿子床”,簡約實用,搬運方便。再后來就有人家直接用高端、時尚的席夢思床了。

安客(讀kēi,下同)。婚期前一兩個月,要向自家的親戚、好友送喜訊,讓他們準備來喝喜酒,俗稱“安客”。有講究的。在吉日前十天或前六七天就派專人到親戚朋友家送喜帖,告知某月某日喝喜酒,俗稱“撒喜帖”。親戚好友收到喜訊后,大都在喜日前十天左右送來禮金(用紅紙包著)和禮品。禮金的多少,因時因關系等而定。禮品舊時一般是襪子、手巾等,最多是一塊布料。以后便送衣服或床罩、被罩等床上用品。親戚們也是商量著買,以免重復。也有的親友不提前送禮金、禮品,而是到喜日來喝喜酒時捎來,也是可以的。

確定迎客的。“迎客的”有的地方也叫“迎親的”。因為女子出嫁,女方家庭一般要安排男女各兩位“送客”(受嫁女父母委托,負責把嫁女安全送到男家),俗稱“送女客”。也有的家庭只安排兩位女送客的。如果女方的送女客有男客,也有女客,那么,男方就相應的要安排男女迎客的各兩人;如果女方只來女送女客,便只安排兩個女迎客的。這安排一般要在婚禮前一兩個月就告訴人家,讓他們做好準備。迎客的,無論男女,都要找“全福人”(夫妻雙全,子孫滿堂)。男迎客的常常要找新郎的舅舅或大爺、叔叔、長兄;女迎客的常常要找新郎的奶奶、大娘、嬸子、嫂子等,無論是男迎客的還是女迎客的,最好是兩輩人。男迎客的主要任務是喜日接待女方來的男送女客;女迎客的除了負責喜日接待女送女客外,還要幫助新郎家辦好多事,如套喜被、送床,領著新娘上拜等。

租花轎、定鼓樂。一般在喜日前一兩個月,男方就要去約定花轎。如果男方要到女家去迎娶,也是要坐轎的,這樣,租轎就要租兩頂了。一頂是綠網官轎,給新郎坐;一頂是繡花紅轎,供新娘坐。花轎一般是四人抬,前后各兩人。到了七八十年代,新人不坐花轎了,改坐專門送新娘的三輪車,要預先雇三輪車。如果喜日用鼓樂,也要提前預定。

套喜被。套喜被一般在喜日前選雙月雙日,套被人大多是女迎客的。喜被要新表、新里、新棉花(三表新)。被里是白色的,寓“白頭到老”意。被表過去富裕家是紅緞子的,一般家庭多是印花粗布。六七十年代,用大花紅線嗶嘰,八九十年代一般都用紅緞子。喜被當中只?一道線;一頭敞口不縫,說是留著鉆小孩的。四角放艾葉,寓意“愛”,放大棗、栗子、花生,寓意“早立子”且“兒女雙全”。套喜被還有不少禁忌,不能單月單日套,否則會喪偶不成雙。九月不套喜被,否則犯“九女星”,即新娘要連生九個女子才生男孩。不能全部“?上線”,否則新娘會成“石女”,即不能生孩子。另外,留被口不縫和其余的“?線”,待喜日第二天讓新娘來做。

叫客。喜日的前一兩天,要派人帶車前去請事先被安客的親戚(舊時用牛車,后來拉排車,再后來租客車),俗稱“叫客”。被叫的主要是親戚中的尊長,特別是新郎的姥娘、姑母、舅母、姨母、已出嫁的姐姐及他們家的未成年的男子,未出嫁的女子等。被叫的親戚,可以隨車去;也可以讓叫客的先走,答應到時候自己去。

請幫辦。婚事繁雜,為了把喜事辦得順利圓滿,事前還要請各類幫辦人員:一是要請“執客大總”,有的地方稱“執喜人”,有的地方稱“紅總”。“紅總”是經營管理整個婚事的總負責人,負責指揮一切儀式、事務;負責分配活路,對客人、抬嫁妝的招待,開銷;主家、新郎給客人敬酒時,幫助勸酒等。紅總由族內或外姓德高望重者擔任,也有的由男性媒人充當,因為他對女家比較熟悉或是女家的親戚,假如出現不周,女方也能諒解。紅總也必須是“全福人”。二是請賬房先生,負責書寫喜聯、家堂,室內外布置,吉日收禮金、記賬。三是請廚師,前幾天就開出菜單,主家派人去集市上購買。喜日前一兩天,便來壘大灶,破菜、酥菜,喜日辦理酒席。四是請其他幫忙的,俗稱“忙下”,負責一些雜活,比如喜日放鞭炮,洗刷,端盤子,提壺,跑腿等。

貼喜對。喜日的頭天上午,主家的大門、屋門等都要貼喜對聯。對聯內容多為表喜慶、祝賀的語句,如“詩歌杜甫其三句,樂奏周南第一章”“喜看紅梅多結子,笑迎綠竹又生孫”,橫批“花好月圓”“秦晉之好”等。門砧石上要貼“雙喜”字,門腰石上要斜貼寫有“青龍見喜”字樣的紅紙條。同時把新房的窗戶用紅紙糊上,如果是一間新房,就把氣眼(窗眼)糊上。

上喜墳。喜日的頭天下午,新郎由族長領著,到本族的林上燒香、磕頭,俗稱“上喜墳”。首先從新郎最近親人的墳開始,焚香、燒紙、放鞭炮、祭酒,墳頂上壓張大紅紙,磕頭。然后逐墳燒紙、磕頭、壓紅紙。族長向新郎逐一介紹墳里埋葬的是誰。

送紅襖。紅襖也叫“富貴衣”“離娘褲子離娘襖”,是男方專門為嫁女制作的紅棉襖、紅棉褲,是喜日穿的。喜日的前一日,要派專人送到女方家。六十年代以后,嫁女喜日不興穿紅棉襖、紅棉褲了,但“送紅襖”的環節還有,送的是男方為嫁女買的喜日穿的隨季節外衣。

鋪喜床。喜日的頭天下午,要鋪喜床。鋪床者一般是定的女迎客。其過程是,床上放一捆秫秸,一順頭,根部在左邊。秫秸忌折斷。一順頭,寓意一順百順;根部在左為上,是新郎睡覺的那頭(舊時,兩口子平時睡覺在兩頭)。秫秸上面鋪兩捆桿草(谷子的秸稈),桿草上面鋪苫子,苫子上面放紅席,四條床腿用四塊新磚墊上,磚用紅紙包上,這叫“四塊金磚墊床腿”。

滾喜床。新床鋪好后,接著要“滾喜床”。即找一男孩,最好是新郎的晚輩,如侄子、外甥等。讓女迎客的抱到床上,讓其滿床亂滾,大家跟著引逗,笑鬧。待滾床的孩子興致一過,便把他抱下來,滾床結束。滾床的目的是希望新娘來后,不出一年就生個胖小子。

女方主要準備的事項是:

籌辦嫁妝。嫁妝,又稱“嫁奩”,即女方的父母陪送給出嫁女兒的一些生活用品。這些東西,到喜日,都要隨嫁女一起抬到男方家里去。舊時主要有①家具,如桌子、椅子、箱子、柜廚、杌子等;②日用品,如梳子、篦子、鏡子、胭脂、搽面粉、茶壺、茶杯、酒壺、酒盅等(這些東西一般都放到盒棋里);③衣物和被褥(衣物放在箱子、柜里,被褥則要擺在箱子、柜上面,恐怕別人看不見)。當地,對嫁妝的多少,按“件”計,稱“四件”“六件”“八件”等。娘家都想盡量將嫁妝置辦得體面些,也有的家境貧窮,連一件嫁妝也賠送不起,只是用一個包袱包一點生活用品,俗稱“花轎里掏包袱”。五六十年代,一般的賠送“三小件”(一個箱子或柜,一對馬杌子、一個臉盆架)、“三大件”(在三小件的基礎上,又添一張抽屜桌)、“小五件”(在大三件的基礎上再添一件低櫥)。有富裕戶則賠送“大五件”(大站櫥、柜、一對箱子、一張抽屜桌,一對椅子)。到了文革時期,為了表示革命,還有賠送勞動工具的,比如鐵锨、鋤頭、鐮刀等。八九十年代,賠嫁大增,開始賠送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等,后來自行車被摩托車代替,黑白電視被彩電代替。再后來,又增加了電冰箱、影碟機、高低組合家具、沙發等。總之,嫁妝因時、因地、因女方家的經濟狀況而定。

填箱。在置辦嫁妝的同時,女方家庭也和男方家庭一樣,給親戚、朋友送喜訊。親戚、朋友等接到喜訊后,要送來一些衣料、生活用品,還要封幾包喜馃子,有的也直接給錢,俗稱“填箱”。其實,就是幫助女家置辦嫁妝。

安排送客的。女子出嫁,要請“送女客”,也叫“送客的”。有的家要請男、女送客的各兩人。男送客的稱“大客”,要請嫁女的伯父、叔父或叔兄、表兄等中有地位、有才學的擔任。七八十年代,有的村時興請大隊干部、團支書擔任。女送客的要選嫁女的嬸子、大娘、兄嫂等中能說會道、受人尊敬的擔任。有的家只請女送女客兩人。這些“送客的”是嫁女父母的全權代表,負責著喜日嫁女路上的安全,及到男家后對嫁女的提供一些生活或禮儀方面的必要幫助等。

鏡子班。七八十年代,時興同村的與嫁女歲數差不多的姑娘,兌錢給嫁女買鏡子。鏡子一般是木框的,一米寬,一米二高。買來在左邊用紅漆寫上×××(嫁女男方姓名)、×××(嫁女姓名)結婚留念,右邊寫×××……(羅列出錢買鏡子的姑娘名字)敬贈。俗稱“鏡子班”。待喜日,送鏡子的姑娘們(或代表)要架著鏡子隨新娘出嫁的隊伍送至男方家,掛在堂屋后墻上。和其他娘家人一樣吃席。返回時,男方要每人送喜煙、喜糖,用新手帕包著。

請幫辦。女方家庭也要像男方家庭一樣,請有關人員操辦婚事:一是抬嫁妝的。舊時,娘家賠送的嫁妝,都是用人抬著送到男方家里的。有的嫁妝件數多,排成一長隊,浩浩蕩蕩地(這里面有顯擺的成分)。有的地方抬嫁妝的由女家找,一般找血緣遠一些的本家。有的地方是村里有熱心此道的人(俗稱“嫁妝頭”),組織一支小隊伍,村里誰家閨女出嫁,他就把抬嫁妝的活包下來。抬嫁妝的能掙喜煙、喜饃饃、賞錢,有的家還留下吃席,所以,是個“美差”。還要請一人貼“青龍帖”(有的地方讓抬嫁妝中的扛柜架子的人兼職)。他走在送親隊伍的最前面,一手拿著上寫有“青龍”字樣的小紅紙條,一手拿著一段山藥,見大石塊、橋、廟宇或拐彎處等,便要用山藥擦一下,貼一帖。據說如若不貼青龍帖,嫁女會被青龍沖犯,犯青龍,主淫亂。后來,嫁妝不興抬送了,改用排車拉送。再后來改用汽車運送了,抬嫁妝的則負責裝卸,坐在車上押送。貼青龍帖的也坐在車上,見大石塊等,就將青龍帖包塊小石頭扔下去。

忌飯。臨婚前幾天,女方要深居簡出,有熟人、親戚家來也要回避。還要“餓飯三天”——嫁前三天就少飲水,少量地吃些雞蛋等有營養的食品。因為婚禮當天,新娘要從清晨起嫁到深夜,十幾個小時都不能上廁所。如果中間去大小便,會被人笑話。

貼喜對子。嫁日頭天,早晨把喜對子貼上,門板上貼喜字,門兩旁斜貼“青龍見喜”。

開臉、沐浴、盤頭。舊時女子臨婚,還要舉行開臉、沐浴、盤頭等儀式。開臉又稱“絞臉”“絞面”,由女方的姑、嫂等用香粉涂撲在嫁女的臉上,然后用彩花絲線絞去額前、鬢角的汗毛,意為新人一改舊顏,由姑娘變為媳婦。開臉的時間各地有不同,有的是婚前三天,有的是前一兩天。有的地方,嫁女開臉不在婚前進行,而是到喜日后第二天在婆家進行。沐浴,并非是通常說的洗澡,只是做一些象征性的動作,也是取新人新貌之意。盤頭,即將嫁女的發型由姑娘型變為媳婦型。由全福人(一般是嫁女的嫂子和姐姐)先把嫁女的發辮取開,將前額“牙子”變成“劉海”,再把頭發在腦后挽成盤狀,用專用的小網套子套上,俗稱“網子頭”。再橫穿一別簪,成為髻,髻中心插一小花,兩邊各插一朵絨花。六十年代后,盤頭就是將發辮剪成“時髦頭”。后來,少女也留時髦頭了,盤頭就是燙發。到了八九十年代,嫁女大多都喜日前的晚上,到理發店里去化妝,盤頭,插花。

拾柜。喜日的前一天下午,嫁女要把準備帶到婆家的東西裝入柜中,俗稱“拾柜”。必須裝進柜中的東西有:給吵喜者、迎客的等準備的喜馃子、喜煙、喜糖;給新郎準備的好馃子、好煙;新土罐(嫁后用作尿罐,給新郎準備的煙、馃子裝在這土罐里);兩張壓柜餅;豆油燈(七八十年改作玻璃罩燈);嫁日第二天早晨給公婆請安時要拿的禮物(有的地方)等。其他的嫁奩,如抽屜桌、櫥等也不全空著,里面象征性地放幾支煙、幾片馃子。拾柜由嫁女的嫂子或姐姐來做。一切拾掇妥當后,不上鎖,只用紅頭繩把柜鼻子拴連在一起,第二天,到男方家抄柜后再鎖。據說,如果提前鎖上了,會把婆婆的嘴鎖得不會說話。

喜日的禮儀活動

婚嫁之日又稱“喜日”,就其活動程序來說,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迎娶,一種是送親。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是男方親自到女方家迎接新娘,后者是女方不用男方來接,把新娘送至男家。二者的具體禮儀大體相同,只是后者稍作了簡化。鑒于現在又時興迎娶了,就以迎娶為例說說舊時喜日禮儀的大體過程。

出迎。喜日早晨,男方家“紅總”坐鎮,鼓樂班子、轎夫、“忙下”等各就其位,一切迎親人等及家人胸前都系一紅布條。然后統一速速吃早飯。飯后,新郎著新裝,戴禮帽,披紅插花,坐綠網官轎或騎馬,后跟著繡花紅轎,轎內有一少年壓轎,稱“壓轎童子”,還放一只大紅公雞,旗鑼傘扇,鼓樂齊鳴,向女方家迎新娘。

發嫁。迎親的新郎還沒到前,新娘就著裝,舊時無論春夏秋冬,都穿紅棉襖、紅棉褲,腳穿綠繡花鞋,頭上罩上“蒙臉紅子”。新娘忌穿紅鞋,穿紅鞋叫“跳火坑”。待迎親的花轎來到大門口,新娘離屋上轎,每只手中都要攥著兩個銅錢,且足不著地,由其兄用圈椅抬出院門。有的地方是由長兄背出或抱出院門,送入轎內。據說上轎前足著了地,沾了娘家的土,會窮娘家。

上轎前,嫁女與父母還要大哭一場,俗稱“哭嫁”。哭嫁還稱“掉金豆子”,掉的金豆子越多,越富娘家。另有“不哭轎,生啞巴”的說法。這時候,吹鼓手高奏喜樂,鞭炮齊鳴,新郎、新娘都在轎中坐定。轎頭高喊“起轎”,兩頂轎子同時抬起,新郎在前,新娘在后。男送女客步行,女送女客坐在牛拉的“二把手”木車(七八十年代坐排車)上。另有新娘的弟弟或侄子(也有的是本家的弟弟或侄子),用箢子挎著一只當年的母雞相隨,稱“抱雞的”。有的抱雞的年齡較小,就和女送女客一起坐車。迎送親的隊伍浩浩蕩蕩,走在最前面是貼“青龍帖”的,然后是鼓樂吹吹打打,旗鑼傘扇,后面是兩頂轎子,轎子后面是送女客,再后邊是抬嫁妝的。起轎后,嫁女的兄、弟,要扶著嫁女的轎桿送到村外,而且要用手盡力壓轎桿,不讓花轎顫起來,讓嫁女在轎中有個適應過程,不至于暈轎。一路上,凡經過村莊,就打鼓鳴鑼奏樂,以引觀眾。到了七八十年代,不興坐轎了,興坐三輪車了,其過程也和坐轎大同小異。

換制錢。如果在途中遇見另一頂花轎(或三輪車),據說不吉利,有“喜見喜,有一秕(有一家過不好)”之說,要破解——讓兩轎(三輪)靠近,在女送客的指點下,嫁女互換手中的銅錢,后來有的互換手絹。

搶喜。如果一個村同一天有兩家或兩家以上的嫁娶,據說誰家的新娘先到,誰家就搶到了富貴、好運,而且最先生兒育女。所以都盡量早發嫁,路上走得快一些,稱“搶喜”。

燒喜紙。喜日迎來新娘之前,由女迎客中一位較年輕的連同她的丈夫,在主家香臺前,把一張大紅紙疊成信封的樣子燒掉。夫妻兩個一起磕兩個頭,稱“燒喜紙”。說是給天地神送信,天地神收到信后,好準備受拜。燒完喜紙之后,女迎客的準備迎接客人。據說,一對夫婦,一生能替人燒七次喜紙,就可免去一切罪過。

勒性子。花轎(或三輪車,下同)來到村頭(有的地方是來到男方大門前),要停下,等待主家人來迎接。這時候,“紅總”到來,和男送女客接頭寒暄,然后告知走什么路線進家。轎子停一會,稱“勒(lěi)性子”,意思是勒一了轎中新娘的性子,讓其性子慢一點,以后好聽婆婆的使喚。

解轎門。勒完性子之后,花轎來到了大門口,落轎。兩位少女上前解開花轎轎門,把每人手中的一對用紅紙包著的銅錢交給轎中的新娘,新娘則把上轎時帶來的四枚銅錢分別交給兩位少女,稱“換制錢”。寓意是從此婆婆家就是新娘的新天地了。

接客人,撒帳子。這里說的接客人是指女迎客的接女送客的(接男送客的見下文)。見面后,對面站立,雙方交叉相互拱手作揖,作揖后再說話。迎對送說:“請招呼新人下轎吧”。于是,送客的來到花轎門前,攙扶著新娘出轎門。女迎客的回家拿托盤,托盤里已準備好栗子、大棗、麥麩子。新娘出轎門后,立即有兩位男士架著椅子過來,女送客的扶新娘坐在椅子上,兩位男士架著向家走,進門后,女迎客的抓托盤的東西往新娘頭上撒。邊撒還邊說:“一把栗子一把棗,閨女小子往家跑!”一連說三遍,稱“撒帳子”。新娘被抬到香臺前,放下。整個過程,女送女客始終在新娘旁邊。

拜堂。新娘被架到香臺前,由女送客的扶起圈椅上坐著的新娘,讓其站在紅席上。香臺上后邊放一個升(過去的一種量具),升里注滿紅高粱,上面放一面銅鏡和秤。“升”諧音“生”,寓意一生。銅鏡為照妖鏡,據說結婚時,妖魔鬼怪會趁機來受香火,放上照妖鏡,它們就不敢來了。放秤寓意公平。升前放一香爐,香爐里插一把香,用紅絲線捆著,點燃。香爐兩邊各放一個燭臺,上邊各插點燃的蠟燭。這時,女迎客的來給新娘換耳環(把新娘的耳環取下,換上婆家早準備好的銀耳環)。一邊換,一邊說:“取下墜,帶上環,再想為閨女難上難。”換完耳環,司儀上場,高聲喊:“有請新郎”。原來,新郎接新娘后,就躲進了洞房里。新郎聽到喊聲后,再慢條斯理地走出來,要面帶威嚴,忌嬉皮笑臉,并排站在新娘的左邊。司儀喊“一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交拜”時,新郎、新娘要隨喊聲跪倒磕頭。喊“同入洞房”后,新郎引女娘進洞房。有的地方,還有一環節,此時,洞房門關閉,新娘的公公婆婆在門旁站立,讓新娘在門前等一會,才把門打開讓其進入,意為“改規矩”。意思是,新娘以后要聽從公公婆婆的,一切按男家的規矩辦。六七十年代,香臺后墻上掛毛主席畫像,把拜天地換成了“向毛主席三鞠躬”,典禮程序增至十幾項,增添了講話、交換定情物、介紹戀愛經過等。

入洞房后,男方迎親帶的紅公雞和女方所帶來的母雞,要一起拴在喜床腿上。其寓意大概是雌雄結合、嫁雞隨雞,也有吉祥、吉利的意思。

戳窗戶紙。新人入洞房前,由兩位少女立即把糊洞房的窗戶或氣眼的紅紙戳破,稱“戳窗戶紙”,以免新娘以后生啞巴。

抄柜。新人拜完天地后,由新娘的婆婆兜著五對喜饃饃,放在院中新娘的柜中,四角各一對,中間一對。明是放饃饃,實際上是借故檢查一下柜里有沒有藏著不利之物。(據說設置這一環節,是因為,從前曾有一新娘,把情人藏在柜中,被抬進洞房。深夜,趁新郎睡熟,情人從柜中出,和新娘一起害死了新郎,兩人逃之夭夭。)有的地方不放喜饃饃,而是由新娘的婆婆,半掀柜蓋,手持搟面杖,在柜中劃幾下。抄柜后,把柜鎖上。這時,鑰匙還在女送客的手里,待飯后回去前,才把鑰匙交給新娘。

接“大客”。這里說的大客,是指兩位男送女客。花轎進村之后,他們暫不進主家,而是在村外躲避一下,俗稱“趴洼”。男迎客的也不急于去迎接。等到新人入洞房后,男迎客的再去迎接。見面后相互行拱手禮,然后寒暄,引“大客”進主家客廳。讓煙,讓茶,聊天,等待開席。新人大禮,“大客”躲避,是有道理的。拜天地等一系列活動,是喜慶事,“三天里頭沒大小”,對新娘說話、做事都不是那么講究,“大客”在場,倍顯尷尬,所以要采取“趴洼”的回避方式。

挑紅。新娘入洞房后,女迎客的接著挑紅。新娘在娘家上轎時,用“蒙臉紅子”蒙著頭,一直到入洞房始終蒙著。女迎客的(有的地方是新郎)用秤桿子(或搟餅柱子)把“蒙臉紅子”挑下來,搭在頂棚(也稱“福棚”)上。一邊挑,一邊說:“蒙臉紅子挑三挑最新男方結婚對聯大門,今年得個妮,明年得個小。”連說三遍,然后,女迎客的招呼女送女客的到客廳就座。新娘坐在床沿上,不得隨意外出,稱“坐帳”。

蜜調油。挑完蒙臉紅子后,女迎客的端進來一碗掛面湯。其中放了蜂蜜和香油,并有兩根用紅絲線拴著的蔥白。先讓新娘喝幾口,再讓新郎喝干,“新媳婦沾沾,新女婿喝干。”寓意是從此夫妻的日子如同蜜調油那樣甜蜜。

開席。就是用酒席招待客人。頭場席要招待送親的娘家人。酒桌的安置是:大客在主堂屋,有男迎客的作陪;女送客的在新房或其他客屋,有女迎客的作陪;抬嫁妝的(如果招待他們),在偏房客廳,無人作陪,湊夠七人一桌即可。一般先上四個涼碟、四個馃碟,后上“十大碗”。十大碗第一道菜上來,新郎的父親要來到桌前,雙手象征性地捧一下那道菜,然后對客人說“喜酒,實誠地喝”“喜酒不醉人”之類的話,然后離開,逐桌都如此,稱“整碗”。以表示主家對客人的敬意,也借此讓客人認識一下新郎的父親。

菜接近上全之前,大客由迎客的領著,到廚房給廚師賞錢,稱“謝廚禮”。有的廚師是主家本村的、鄰居或親戚等,可能不要。但是,如果大客因疏忽不去謝廚,有的廚師就會最后兩道菜遲遲不給上,有意耽誤大客的時間。當然,最后還是要上的。謝廚禮都是新娘的父母事前給大客的,如果廚師沒收,大客帶回去再還給他們。

菜上齊后,忙下用托盤托著酒,紅總領著新郎、新娘逐桌敬酒,當然要先從大客開始。有的地方,新人敬酒后,還有新郎的族人(族長領著新郎的伯父、叔父等)敬酒。敬酒后,大都是客人先提出吃飯(陪客的不能先提出吃飯,不然,會被客人誤解為不想讓喝酒)。飯后,喝茶,大客準備返回。

送客人。大客臨行前,要到新娘公婆跟前坐坐,說說前后話,通常說“新娘新來乍到,希望多加指教”之類的客氣話,并問什么時候來“叫客”(接新娘回娘家)。公婆通常說“回去告訴××(對新親家的稱呼),讓他放寬心,孩子在這里受不了委屈,我們一定把她當親閨女待”等寬心的話。安排后,大客返回,男迎客的、新郎、新娘送到大門外。有的是男女送客的一起走;有的是大客先走,女送客的待一會再走。大客走后,紅總給抬嫁妝的開銷。

開銷。就是支付給抬嫁妝的腳力錢。紅總先與主家商議好給抬嫁妝的每人開多少錢,支付的份額寧多一些,少付了,他們會鬧事。紅總把錢都付給嫁妝頭,由他再分給個人。有的地方還每人再給四個喜饃饃,稱“又吃著,又拿著”。七十年代后,嫁妝一般由男方找車運了,娘家來的押車人,一般吃了飯就不再要腳力錢了。

除了開銷抬嫁妝的,還要開銷抱雞的。要給賞錢,還要給喜饃饃、喜馃子、喜糖。抱雞的如果是新娘的侄子或弟弟,還要送身衣服,稱“雞皮”。

上拜。送走客人之后,要安排新娘給前來喝喜酒的至親磕頭致謝,稱“上拜”。上拜一般在主家院子里舉行,先放一張方桌,桌上后邊正中放香爐,前面兩邊放燭臺。香爐中點燃一炷香,燭臺上點上蠟燭。桌兩旁放兩張椅子。桌前地上鋪上紅席。女迎客的把新娘叫來站在紅席上。紅總宣布“上拜開始”后,喊“請××(新娘對某至親的稱呼)就座,”至親××就上前坐在椅子上。紅總再喊“給××磕頭”,新娘便跪下磕頭。起來后,至親××拿出早就準備好的“磕頭禮”,遞給紅總。紅總接過來,看后再宣布:“××賞禮××元。”然后把錢放在一旁“忙下”端著的托盤里。就這樣逐個至親進行,磕頭禮收入歸新人所有,別人無權支配。舊時,這一程序是喜日后第二天進行,到五六十年代,就改在喜日的當天下午了。

吵喜。吵喜也叫“鬧房”“看新媳婦”。大多以要喜煙、喜馃子為名展開。街坊、鄰居、親戚、朋友,無論長輩、平輩、小輩,都可以來“吵”,這就是人們說的“三天以里沒大小”。當然,最活躍的還是年輕的。他們往往使出渾身解數,耍鬧戲謔,折騰新娘,有的甚至動作野蠻、語言粗俗。盡管如此,新娘也不會輕易地開柜取煙、馃子給他們。有時候,新娘的小姑們及至親的少女們往往出來為新娘解圍護駕,提供幫助。吵喜,吵喜,越吵越喜。前來吵喜的人多,說明主家人緣好。但是如果太過分,太出格,不光對新娘不好,主家也會不高興。

最新男方結婚對聯大門_男方結婚大門對聯經典開玩笑_男方大門新婚對聯大全

點燈。傍晚,由新娘的兩位小姑子(親的、本族的)把新房中的燈點亮。新娘從柜里拿出從娘家帶來的燈,注入菜油。小姑子擦火柴點著,一邊點一邊說:“太陽一落黑影影,一對小姑來點燈。右手舉著紅紅火,點亮不滅長壽燈。”

喝交心酒。待吵喜的高潮過后,讓新郎、新娘喝交心酒。在洞房里擺上地八仙桌,放四碟涼菜,新郎坐首席,新娘陪坐。坐桌旁的都是本族(外姓的也有)愛開玩笑的,外圍站著圍觀的人。這些人想方設法挑逗、戲弄、難為新郎、新娘,逗樂取笑。比如變換著法子讓新郎、新娘互相喂酒,喂菜;讓新娘給新郎點煙,他們從中作梗;用一根線吊著一個蘋果,讓新郎、新娘兩個人追著啃;故意把筷子勒彎,讓新娘用此筷子捯鵪鶉蛋喂新郎等等,逗得人們哈哈大笑。

送床。喝完交心酒,大家散去,女迎客的來送床(送新人上床休息)。先讓新人坐在床沿上,說道:“狀元的爹。狀元的娘,狀元的大娘(或奶奶)來送床。送床不是白送的,七斤馃子八斤糖。”這時候,新娘開柜,拿出馃子、煙給女迎客的,一般是每人兩封馃子,兩盒煙。

床公床母。送床后,接著女迎客的在喜床前燒掉上面寫著“床公床母”的大紅紙,讓新人跪倒磕頭。邊燒邊說:“床公床母腳踏神,俺家來了長家人。既長家,又帶財,滿床兒女都帶來。不要挎箢的,不要討飯的,專要騎馬拉弓射箭的。”

床前滾墩子。燒完床公床母后,新郎的母親帶著一個木墩子來,在新床的前邊地上邊滾邊說:“床前滾墩子,明年抱孫子。”連說三遍。寓意很清楚,就是巴望新娘明年給她生個胖墩墩的孫子。然后,大家全部走出新房,讓新人休息。

聽床。眾人離去,房內只剩下一對新人,閂上門。家人(公婆除外)或至親在外邊聽一聽洞房中的動靜。有這樣一種說法:這時候,新郎先說話,第一胎生男孩;新娘先說話,第一胎生女孩;一夜兩人都默不作聲,第一胎就生啞巴。因此,事先家人都叮囑新郎,要主動開口。

兩人邊說話,新娘開柜,拿出在娘家準備好的、裝在土罐的好煙、好馃子,招待新郎。外邊聽床的細聽后,未見異常,便回去向新郎的父母回報。老人得知兩新人和睦,就放心了。另外,洞房中的燈要一直亮到天明,稱“長壽燈”。即使后來有了電燈,長壽燈也點著。

喜日后的禮儀活動

拾柜。第二天一早,新娘起來,忙著把柜里的未分散完的馃子、香煙,還有兩個壓柜餅都拿出來,讓新郎送到堂屋,交給父母,稱為“拾柜”。

請安。拾柜后,新郎、新娘去堂屋給爹娘(公婆)磕頭請安。有的地方去時要帶上在娘家準備好的禮物(主要是馃子、糖)。從前,富貴人家,要求兒媳每天早晚各一次給公婆磕頭請安。五十年代后,便只在喜日后第二天請安。另外,叫頭三趟,臨走向公婆請安,并問在娘家過幾天。從娘家回來,要給公婆請安。以后便不再請安了。

拜祖墳、拜族人。吃過早飯后,新娘由女迎客的或本家嫂子領著到本族的墳地,給祖墳焚香叩拜,認祖先。八十年代后,拜祖墳的環節就不多見了。拜祖墳后,再到本族(五服內的)各家認門,給長輩磕頭,弄清關系稱謂。八十年代后,有的地方興被拜的各家給新娘磕頭禮。

動床。結婚三天內,必須動一動喜床,這樣以后搬家或挪動床就隨意了。如果三天之內不動床,以后三年不準挪動喜床。

叫對月。從前,閨女出嫁一個月后,娘家要派嫁女的兄弟接過來過幾天,稱“叫對月”,也叫“回門”。后來逐漸演變成十八天回門。五十年代后,又演變成“叫七過八”,即第七天叫,在娘家過八天送;后來又演變為“叫四送三”等。一共要叫送三趟,第一趟叫送時,娘家要派兩位男子護送,叫時要帶饃饃、馃子、糖等禮品,送時男方要設席招待,還要找陪客的。

七十年代后,又興出嫁第二天叫,第三天送,稱“三天忙”。這樣也有好處,因為男女雙方辦喜事的東西還都沒用完,正好用來作禮品或招待客人。八十年代又興出嫁第二天叫,當天就送,有的讓新媳婦到娘家稍一落腳,有的干脆就在外邊轉一圈,就回去了,稱“兩天轉”。也只叫送一趟了。可見,只有儀式感了。

至此,婚嫁的全部程序都已完成,以后,便過正常日子了。

以上介紹的是一般的婚嫁習俗,還有特殊的,比如姑舅親、姨娘親、換親、轉親、招養老女婿、娃娃親等等特殊的婚嫁習俗,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如果用現代文明的視角,來看鄒滕兩地農村過去的婚嫁習俗,不難發現,這里面有不少于現代文明理念不相符的東西。最突出的有兩點:

1、重禮輕愛。婚嫁,是男婚女嫁,男女結合。按照現代文明的理解,整個婚嫁過程應該以“愛”為主旋律。可是這里的活動從形式到內容都不是圍繞“愛”進行的,而是圍繞著“禮”(包括禮制、禮儀、禮節等)進行——男女的相識,不是因為彼此接觸,交流,產生好感,而是憑借“媒妁之言”。二人的結合不是因為彼此有“愛”,而是聽從了“父母之命”。從提親、定親到結親,很少談個人意愿,很少有性愛因素。嫁娶不是男女愛情發展的結果,而是禮制的必然形式。定親、下啟、舉行婚禮等,是必走的禮儀程序,走完了這些程序,才是正道的“明媒正娶”,才是社會上承認的婚姻。這中間,看到的是禮儀的進行,而很少看到愛情的表達,交流,傳遞。習俗注重的是傳統的禮儀形式,直到現在,社會上還有這樣的錯誤認識,在民政部門領取了結婚證,還不算結婚,舉行完婚禮才算結婚。

2、重子嗣。男婚女嫁目的是什么?按照現代文明的認識,應該是為了使男女雙方自身的幸福和感情得到更好的滿足,至于子嗣,應該是退一步的事,是第二位的。可是傳統婚嫁習俗卻讓家族繁衍、傳宗接代成了婚嫁的主導思想,婚嫁過程的很多環節,都在祈愿、祝福、巴望新婚夫妻結合后多子多孫。套喜被放大棗、栗子、花生,滾喜床希望新娘來后不出一年就生個胖小子,挑蒙臉紅子的“蒙臉紅子挑三挑,今年得個妮,明年得個小”,床公床母中的“既長家,又帶財,滿床兒女都帶來”,滾墩子中的“床前滾墩子,明年抱孫子”等等,就是最突出的表現。

另外,還有重男輕女、男尊女卑、婚嫁講究門當戶對等,就不一一細說了。

我認為,傳統的婚嫁習俗是歷史的產物、時代的產物,是那個歷史階段經濟基礎的產物。不能用現代的人的思想、認識去看待它,評價它,更不可鄙視、苛責、一味地排斥它。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應了解它,認識它,揚棄它。對其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解放以來,我們就一直在這樣做,而且還卓有成效。我不說大家也能感受到,現在的婚嫁,即便是純中式的,也摒棄了很多舊時的陋俗,保留的多是其中喜慶、熱鬧的形式。

參考書目:

1.《紅山峪村民俗志》,遼寧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

2.《鄒城文史資料》,第十輯。

3.《歷代鄒縣志十種?風俗余論》,樸園董淳著。

司民,山東滕州人。中學高級教師(已退休),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滕州市善國文化研究會顧問。著有散文集《在那個年代里》,散文小說集《鄉愁》等。前者獲棗莊市第二屆“榴花杯”文學藝術獎。

名師輔導 環球網校 建工網校 會計網校 新東方 醫學教育 中小學學歷

?

星級網校推薦

排行推薦 頻道最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潭县| 尤溪县| 巢湖市| 都匀市| 长武县| 外汇| 太仆寺旗| 稷山县| 台北市| 云浮市| 夏河县| 防城港市| 娄底市| 上高县| 报价| 清原| 齐齐哈尔市| 阜阳市| 玉田县| 五莲县| 盐边县| 资阳市| 嘉义县| 沙河市| 忻城县| 开平市| 龙海市| 杭锦旗| 太保市| 金乡县| 滨州市| 读书| 罗平县| 隆子县| 建德市| 雷波县| 永吉县| 滕州市| 仁化县| 鹤壁市|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