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距原定高考日期僅剩67天之際,教育部發布消息:今年的高考將延期一個月,具體日期定于7月7日至8日。
科目考試的具體時間表如下:7月7日,語文科目考試將于上午9點開始,持續至11點30分;數學科目考試則安排在下午3點,直至5點。7月8日,文科綜合或理科綜合的考試從上午9點開始,持續到11點30分;而外語科目考試則定于下午3點,直至5點結束。
湖北省和北京市可以依據疫情防控的實際狀況,探討并制定本地區的高考時間計劃,經教育部批準后,應迅速對外公布。
據消息顯示,這標志著自2003年以來,我國高考時間調整的歷史性突破。同時,這也是我國自高考制度恢復以來,高考時間首次作出一個月的延后調整。
自我國恢復高考制度后,高考的具體日期在前兩年并未形成固定模式,1977年的考試安排在11月至12月,而1978年則定在7月20日至23日。然而,從1979年到2002年,除了1983年有一次調整,將考試日期改為7月15日至17日,其余年份的高考時間均穩定在7月7日至9日。
2001年,教育部正式對外公布,自2003年起,高考的日期將調整為6月7日至8日。到了2003年,受“非典”疫情的影響,眾多學校不得不推遲了開學時間,然而,當年的高考并未因“非典”而延期,反而較原定時間提前了一個月。
現在來回顧一下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的考試時間安排吧。
1977年
1977年,參加高考的考生們走進考場時的情景。
1977年9月,教育部于北京舉辦了一場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會議決定重啟自十年前便暫停的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旨在通過統一考試和擇優錄取的手段選拔優秀人才進入大學深造。盡管實行統一考試,然而當時并未形成全國統一的試卷,命題權分散至各省份,且各省份的考試時間亦不一致。
當年高考的參與者超過570萬,但最終僅錄取了30萬人。這場考試并非在炎熱的夏季舉行,而是安排在寒冷的冬季。具體考試日期集中在12月6日至8日,12月9日至10日,12月11日至12日,亦或是12月17日至18日,以及12月20日至22日。
1978年
1978年,認真備考的青年。
與1977年相比,1978年的高考時間更為緊湊,并且考試季節由冬季轉移到了夏季,具體日期定在7月20日至23日。在1978年,理工科考生的高考日程如下:20日一早進行政治科目考試,午后則進行物理考試;21日一早是數學考試,午后則是化學考試。到了22日,上午是語文考試,下午則是外語考試(考生可自行選擇)。
1979年-2002年
在1979年至2002年期間,除了1983年之外,高考的日期每年都穩定在7月7日至7月9日。然而,1983年的高考卻安排在了7月15日至7月17日,這一變動的原因在于7月7日至9日正值中專及技校的招生考試日。
因為1983年的高考安排在中專技校招生考試之后,故而當年參加高考的考生人數相對偏少,眾多學子急于步入職場,紛紛選擇報考中專或技校。
2003年至今
在2003年6月那個“非典”肆虐的時期,即將踏入考場參加高考的學子們正在進行體檢。
眾所周知,2003年的情形與現今頗為相似,由于“非典”的沖擊,眾多學校不得不延期開學。盡管如此,當年的高考卻意外地提前至6月7日至8日舉行。這導致許多人誤以為高考并未因“非典”而延期,反而有所提前。
2006年
工作人員正在清理被洪水泡過的考場課桌。
2006年,福建省的建甌市不幸遭遇了自50年以來最為嚴重的洪水災害。這場洪水導致交通受阻,考場被淹沒,高考不得不推遲舉行。在教育部批準的情況下,建甌市的考試區域將高考時間調整為6月13日至14日,并采用了B卷作為考試試卷。在這一年,建甌市成為了全國唯一因自然災害而推遲高考的城市,同時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使用高考B卷規模最大的災區,影響了4681名考生。
2008年
5.12汶川地震后每年高考時間是幾月幾,高三學生在學校搭建的帳篷里復習備考。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遭遇了一場特大的地震,這一災難對同年四川以及甘肅兩省的高考時間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汶川地震的重創波及了四川和甘肅,導致這兩個省份的62個縣(區)的高考不得不推遲,考試時間調整到了7月3日至5日。
在過往的歲月里,四川省與甘肅省實施了針對延考區與非延考區的不同招生策略,即“分區域考試、獨立制定招生計劃、單獨劃定錄取分數線、同步進行錄取工作”的方式每年高考時間是幾月幾,從而使得今年的錄取時間相較于上一年度整體上推遲了大約10至15天。
延伸閱讀|高考定在每年6月,原來是這么來的
我們都知道高考的日期是固定的,通常安排在每年的6月7日和8日,這一做法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許多人將其戲稱為“錄取吧”,這背后其實是一種諧音。然而,關于為何會選擇這個日期,并且多年來一直保持不變,你是否真的了解其中的原因呢?
《中國氣象報》指出,實際上,關于將高考定在7月份的決策,長期以來網校哪個好,社會各界普遍存在分歧。主要觀點認為,7月份的炎熱天氣對考生應考、教師批改試卷、家長照料考生等方面都極為不利。此外,我國南方眾多省份在7月份常遭受洪澇和臺風的侵擾,這給高考的籌備工作增添了諸多困擾。
為此,教育部對高考延期事宜展開了深入的調查研究。中國氣象局向教育部提交了1995年至2000年期間,每年6月10日至20日以及7月5日至15日,全國31個省會級城市的氣溫數據,包括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平均氣溫、平均降水量,以及臺風發生的頻率等詳盡的氣象資料。數據顯示,在6月10日至20日期間,該地段的日平均氣溫達到了23.738℃,而到了7月5日至15日,這一數值上升至25.326℃;此外,6月份的日溫差大約為10℃,這一溫差在7月的高考期間縮小至不足9℃;同時,臺風及洪水的平均發生頻率在7月份也有所降低。經過詳盡的信息比對和多次論證,教育部決定,為了全國考生及與高考相關群體的利益,將高考時間調整至每年的六月,這一安排被認為是最為合適的。
2001年11月,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轉折點降臨。在那個時刻,教育部正式對外公布,自2003年起,我國高考的時間將從長期沿用的七月調整為六月。
招生流程
經過對歷年高考時間的梳理,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從時間角度考慮,在必要時對高考進行延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在招生過程中,從考試結束后的統一批改試卷、志愿填報,到最終收到錄取通知,整個招生工作大致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在每批次正式投檔活動開展之前,省級招生辦公室會依據各高校所設定的投檔比例,先行進行模擬投檔操作。
在模擬投檔環節,省級招生辦公室會迅速將考生分數段分布的具體信息報送至各高校,高校據此分析模擬結果,進而決定是否需要增加招生名額,以及是否對投檔比例進行相應的調整。
正式投檔環節中,省級招生辦公室依據各高校提出的調檔標準和考生所選擇的志愿,將那些滿足調檔條件的考生電子檔案,通過網絡方式發送至相應的高校。在平行志愿的投檔過程中,按照考生的成績從高到低排序,且每個考生僅能被投檔一次。
招生高校需在指定時間范圍內,通過網絡平臺下載考生的電子檔案資料進行審核,審核內容涵蓋考生的學業成績、專業選擇意向、是否愿意接受調劑的意愿、體檢報告以及個人誠信狀況等多個方面。
招生院校依據既定的規定和招生文件,對達到錄取標準的考生實施預錄取操作,同時,將預錄取及退檔的決定同步提交給省級招生管理部門。
省級招生辦公室將對那些高校打算退回檔案的考生進行詳細審查,一旦審查結果無任何問題,那么錄取工作便可宣告完成。
省級招生辦公室將依據各招生院校的錄取情況,制作新生錄取名單,并在名單上加蓋省級招生辦公室的專用印章,隨后將這份名單寄往相應的招生院校。
招生院校將依據錄取考生名單,逐一填寫錄取通知書,并在其上加蓋學校公章。隨后,這些通知書將與入學報到指南、資助政策及辦法等配套材料一同,一并寄送給被錄取的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