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不確定性的2020年,對于每一個即將步入職場的大學生來說浙江省大學生就業市場,注定是艱難的。 51學工坊在智聯招聘發布的《2020年就業困難大學生研究報告》中看到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26.3%的2020屆畢業生仍有就業問題未解決。
上半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應對疫情影響穩就業措施的實施意見》,適當推遲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的招聘,以緩解疫情對應屆畢業生求職的影響。 許多2020屆畢業生推遲了求職時間表,加入了新一輪的求職行列。 此時,2021屆畢業生正準備迎接“金九銀十”。 疫情過后,就業市場仍在復蘇之際,畢業生是否還會面臨“最困難的就業季”?
智聯招聘對2020年秋季參與校園招聘的大學生和企業分別進行了調查,并基于智聯招聘平臺大數據進行全面統計分析,為未來職場人士提供職業選擇和就業建議,致力于全面呈現2020年秋季校園招聘全景。圖。
畢業生就業率高的專業,計算機、會計專業就業面廣。
通過智聯招聘大數據對2017-2019年不同專業背景畢業生當前職業監測發現,職業與專業匹配度普遍較高,專業對??口仍是市場供需匹配的主旋律。 其中,開發、制造、機械等技術崗位人才主要來自工科專業。 由于專業門檻較高,相應人才也有嚴格的標準; 而經濟管理類專業則主要集中在金融、銀行、投資等商科專業。 性質較強的職位。
除了專業與就業的契合度之外,就業的靈活性以及專業的長遠前景也值得觀察。 例如,會計作為普通專業,在各行各業中保持著相對穩定的需求。 畢業生追求的職業包括銷售管理、物流/倉儲、法律/法規、旅游/管理等“無與倫比”的職業。 寬的。 不過,結合國內部分高校停止招收會計專業本科專業的消息——比如清華大學招生辦宣布暫停會計本科招生,并增設計算機和金融雙學士學位——這預示著會計專業將未來將受到數字化升級轉型的影響。 影響很大。 智聯招聘大數據還發現,會計崗位的競爭長期處于較高水平,求職者多但企業需求相對較少,是一個供大于求的職業。 此外,數字化技能也成為當前企業對會計人才提出的新需求。 市場上現有的具有數據分析能力的會計人才已成為職業競爭中新的籌碼。
與會計專業相反,對于計算機技術與技術專業的畢業生來說,近年來互聯網信息產業和當今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速度是不言而喻的。 新基建的速度吸引了大批專業人才,因此計算機人才在應用、軟件、硬件開發方面具有很高的職業價值。
工科專業就業收入較高,其中機械工程專業排名第一,月薪6851元。
監測2019年不同專業畢業生目前收入水平發現,機械工程位居第一,薪資最高,為6851元/月。 機械技術發展至今,不僅應用于機械行業,而且成為各行各業創新不可或缺的動力。 隨著互聯網迭代、新基建等新興領域的蓬勃發展,企業提升核心研發能力的趨勢已經形成,機械工程專業人才價值較高。
其他工科學科畢業生收入優勢依然突出,占前10名中的7個、前20名中的11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專業已成為數字人才的蓄水池和人才儲備。企業人才爭奪戰的主要目標。
除了工程領域的“硬核”人才外,工商管理(6370元/月)、心理學(6156元/月)、傳播學(5918元/月)也成為各學科高薪代表。
雙一流/211/985院校的畢業生普遍收入較高。 清華大學畢業生月薪達到17682元/月。
智聯招聘還對2019屆畢業生的畢業院校和平均月薪進行跟蹤,將其編入高薪大學TOP50。 畢業生的收入與畢業院校的等級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 畢業生收入排名前50名的大學大多是雙一流/211/985大學。 一方面,優秀高校擁有更好的教育體系和資源,更加注重人才的塑造和培養; 另一方面,研究生院校的資質也成為一些高薪行業、崗位、公司的招聘門檻。
具體來看,清華大學以17682元/月排名第一,其次是北京大學(15365元/月)、上海交通大學(11199元/月)、浙江大學(11137元/月)。 現在畢業生平均月薪超過萬元。 從專業來看,除了北京大學外浙江省大學生就業市場,其他三所大學都是理工科頂尖大學。 此外,華中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理工科知名院校也成為“高薪人才”的搖籃。
2020屆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平均起薪5290元/月
智聯招聘平臺大數據顯示,2020屆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平均起薪為5290元/月,薪資與學歷水平成正比。 具體來看,碩士及以上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平均起薪比整體水平高出2000多元,形成顯著差距; 本科生和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分別為5102元/月和4562元/月。 雖然學歷不再是判斷人才價值的唯一標準,但高學歷人才在進入職場后也擁有了更高的起點。
超過30%的企業已啟動秋季招聘,超過40%的企業擴大了招聘規模。
智聯招聘調查數據顯示,33.3%的企業已啟動秋季招聘,20%的企業仍在籌劃,46.5%的企業今年沒有校園招聘計劃。
有招聘計劃的企業中,42.6%的企業招聘規模較同期有所增加。 隨著疫情防控趨于常態化,國內經濟運行和人才市場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復蘇,本次秋季招聘成為企業儲備新生力量的重要戰役,也使得有招聘需求的企業擴大了招聘規模。招聘規模。
超半企業有2020年、2021年應屆畢業生秋季招聘計劃
從招聘畢業生身份來看,超過一半的企業同時接受2020屆和2021屆畢業生; 26.2%的受訪企業表示該職位僅向2020屆畢業生開放,19.7%的受訪企業僅招聘2021屆畢業生。 。
超過一半的企業重視人才的責任感,90%的企業為職場新人提供培訓。
后疫情時代,用人單位更傾向于尋找心智成熟的人才與之共同成長。 具體來說,企業最看重的綜合素質是責任感(55.7%)和抗壓能力(45.9%); 重視人際交往、邏輯思維、語言表達等素質緊隨其后,占比超過3%。 變得。 與思維能力、行為能力不同,責任感、抗壓能力等軟技能很難通過學習積累。 他們更多地依賴個人素質,成為企業在制定人才準入門檻時更加注重的個人素質。
目前,設立實習崗位已成為企業打造雇主品牌、提升組織管理能力、吸引優秀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 今年秋季招聘期間,70.2%的企業表示將為部分崗位提供實習機會,12.3%的企業為所有崗位提供實習機會,15.8%的受訪企業不會為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
單位就業是畢業生的首選,90%以上已正式開始找工作。
這項調查數據顯示,2020屆畢業生尚未解決工作問題的心態已經變得“佛系”。 目前正在找工作的2020屆應屆畢業生中,只有63.6%選擇在用人單位工作,比2021屆畢業生低約8個百分點; 部分2020屆畢業生正在向“慢就業”和“自由職業”模式轉型,占比分別達到15.6%和10.2%,明顯高于2021屆畢業生。
畢業后的計劃與畢業生所處的階段密切相關。 2020屆畢業生已經經歷了一輪求職,而2021屆畢業生剛剛準備進入求職生涯。 因此,兩個團體的計劃也有很大不同。 無論如何,就業仍然是一個挑戰。 大學生是畢業后的首選(總體比例為66.2%)。 然而,隨著就業模式的多樣化和就業觀念的變化,年輕人也試圖擺脫全職工作是最佳選擇的觀念,嘗試通過緩慢就業和自由職業來尋找就業。 職業擴展的新可能性。
截至2020年9月,計劃單位就業的畢業生中有92.9%正式走上求職之路,這一比例在2021屆畢業生中為86.6%。
民營企業貢獻大量就業機會,35.2%的畢業生希望進入國有企業。
本次調查中,私營企業由于數量多、行業分布廣,仍是招聘的主力軍,占比68.9%; 而國有企業則憑借制度優勢和實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人員流動的穩定性。 占招聘市場的24.6%。
然而,畢業生的就業預期與當前市場狀況存在偏差。 經歷疫情后,大學生也期盼用人單位為自己提供一把“保護傘”,為自己遮風擋雨。 35.2%的畢業生首選就業穩定、福利好的國有企業; 民營企業緊隨其后,占比25.9%。 此外,分別有16.6%、11.9%和6.7%的大學生希望進入事業單位、外資企業和國家機關。
畢業生期望的公司規模與實際招聘結構也存在差異。 本次調查的企業中,規模20-499人的小型企業成為招聘市場的“頭號玩家”,占比41.0%,其次是1萬人的大型企業,占比24.6%,中型企業位列第一。規模企業(500-9999人)和微型企業(20人以下)分別為21.3%和13.1%。
畢業生最希望進入中型企業(45.1%),其次是小型企業(36.6%),15.2%選擇1萬人以上的大型企業,只有3.1%的畢業生選擇微型企業。 作為首選。
23%的企業更青睞雙一流/985/211院校畢業生,其中經濟、管理、理工類專業更受歡迎。
調查顯示,37.7%的企業將今年秋季招聘門檻設定在普通本科院校及以上,其中23%的企業希望招聘雙一流/985/211院校和職業院校及以上畢業生。 本次參加求職的畢業生中,近90%來自普通本科和高職院校,只有6.4%來自雙一流/985/211院校,形成了畢業生供給雙倍的局面。一流/985/211院校供不應求。
從專業來看,招聘經濟類和管理類專業人才的需求最高,達到42.6%,其次是工科(37.7%)和理科(36.1%)。 如今,企業的技術研發和商業運營已成為剛需,且需求持續上升,為經管類理工類專業的畢業生創造了相對寬松的求職環境。
24.6%的公司更喜歡男性候選人,75.4%的公司認為實習是一個優勢。
在企業招聘偏好方面,戶籍因素并不重要,但性別差異仍然存在。 在本次調查中,93%的受訪企業表示不會關注候選人的戶籍狀況; 65.8%不關注性別因素; 另有24.6%的企業更青睞男性,9.6%的企業更關注女性。
相比戶籍性質和性別,實習經歷更能讓簡歷脫穎而出。 75.4%的受訪企業表示,將候選人的實習經歷視為加分。
近60%畢業生感受到疫情后就業壓力,更加關注企業效益
對于目前的就業形勢,90%以上的畢業生都會說“對我來說太難了”,但不同戶籍類型的畢業生對難度的認知略有不同。 59.3%的農村戶口畢業生表示“很困難,受疫情和經濟波動的影響,感到壓力很大”,高于城市戶口畢業生的53.5%; 認為困難但可以接受的城鄉畢業生分別為38.2%和33.8%。 雖然戶籍不是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標準,但農村大學生進入就業市場后主觀感受仍然較重。
因此,準職場人士在職業選擇上變得更加務實。 經歷疫情后,55.7%的畢業生表示關注公司的福利待遇,54.3%的畢業生傾向于選擇制度和文化人性化的用人單位,46.3%的畢業生向往抗風險能力強的大公司。
疫情不僅重塑了大學生“理想企業肖像”,也促進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自主提升內生實力。 為了增強職場競爭力,45.9%的求職大學生正在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而25.4%的人則希望成為“斜杠青年”,利用靈活就業來分散就業壓力。
超過60%的畢業生就業意愿降低薪資期望,2021屆畢業生薪資期望高于2020屆畢業生
盡管薪資福利仍是畢業生求職時最看重的因素(占比60.2%),但63%的求職大學生仍將順利就業作為第一要務,并能接受實際薪資不如實際薪資符合預期,28.4%的人表示工資不夠。 理想會選擇繼續尋找。
2021屆畢業生薪資期望高于2020屆畢業生,2020屆畢業生期望薪資集中在4000元至6000元區間,達到53.9%。 2021年這一比例為35.4%; 而2021屆畢業生的薪資期望超過6000元,達到36.8%,普遍高于2020屆。經歷了求職窗口期后,2020屆畢業生更加現實,普遍接受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而2021屆畢業生則相對平靜,對高薪仍抱有期待。
76%畢業生通過綜合招聘網站求職,視頻面試普及率近一半
憑借“大而全”的優勢,綜合性招聘網站成為畢業生最普遍的選擇,占比76%; 59.7%和48.2%的人通過校園招聘會、企業官網或公眾號等媒體尋找工作。 此外,14.4%的人依靠熟人推薦,12.2%的人努力將實習機會轉化為正式工作,10.6%的求職者直接通過企業HR郵件推薦自己。
疫情期間,“無接觸”招聘方式取代線下場景成為主流,并延續至今。 本次秋季招聘期間,46.6%的應屆畢業生青睞視頻面試,直播雙選會和網絡筆試也得到了超過30%的畢業生認可。
校園資源有效促進職業規劃,近70%的高校為學生提供求職信息。
憑借在校學生的身份,2021屆畢業生更傾向于利用校園資源進行職業規劃。 其中,校內職業生涯規劃咨詢(44.3%)成為主流渠道,超出2020級10個百分點; 向學長尋求經驗分享(41.5%)和參加校內分享會/講座(31.2%)的比例也高于整體水平。 對于2020屆畢業生來說,網上信息收集最為常用,占比38.4%; 而且由于較早面臨求職,35.8%的人通過實習體驗職場,而2021屆畢業生中只有29.6%選擇這種選擇。
在幫助應屆畢業生找工作方面,69%的高校推薦信息,45.1%的高校直接幫助畢業生聯系用人單位。 值得注意的是,16.7%的大學生仍然表示學校沒有提供任何就業支持。
高校要對應屆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加充分的指導。 同時,高校可以提前把握就業市場新動向,通過增設新興專業、培養學生技能等方式,為市場輸送新鮮血液,解決供需錯配問題。
大學生已成為我國最大的首次就業群體。 2020年應屆畢業生人數為874萬人,2021年應屆畢業生人數將繼續創出新高。 疫情陰影下,2020年和2021年畢業生求職期重疊,出國留學、創業等發展方向受到限制,導致整體高校畢業生就業供需關系失衡市場。 此外,招聘公司提供的職位與大學生的能力、素質和期望之間存在結構性不匹配。 種種因素導致2020年秋季應屆畢業生招聘困難重重。
綜合調查和大數據不難發現,2020年秋季校園招聘中,穩定心態明顯,求實主義占上風; 此外,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除了在職場就業之外,還以創業、緩慢就業等形式進入社會。 對于畢業生來說,找工作要有從容、從容的態度,但不要急于一步完成,而是先找到工作,再擇業,這也是一個好主意。 同時,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應綜合考慮自己的專業背景、自身能力和行業發展,結合用人單位的需求和偏好,有針對性地設定和調整就業期望,運用技能通過學習、科學評估咨詢、求職技巧等方法提升自我,積極打破“最難畢業”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