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網絡安全人才創新基地外景。
國家網絡安全研究所航拍照片。近處的方形建筑是教學樓和圖書館,遠處的圓形建筑是學生宿舍。
在新嘉樓,武漢大學國家網絡安全學院的老師正在給2020級研究生講課。
在國家網絡安全學院的教學樓里,隨處可見休閑現代的沙發和椅子,讓學生隨時休息和討論。
城市是大學進步的助推器,大學是城市創新的動力源泉。
美國斯坦福大學打造了舉世聞名的硅谷,“大學城”武漢打造了奮發有為的中國光谷。
大學和城市通過協作創新和相互依存,正在推動世界經濟向前發展。
如今,武漢航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西湖區)也迎來同樣的發展節點。這個因農業而生、因工業而興的國家級開發區首次迎來了國內頂尖大學——
2020年9月7日,國家網絡安全學院在位于武漢空港經濟開發區的國家網絡安全人才創新基地正式開課。
來自武漢大學國家網絡安全學院、華中科技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的1300余名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已正式入駐。
他們充滿活力,未來充滿希望。這些年輕的力量是希望的“血液”,是創新的“火種”。中國網絡安全行業的馬云、雷軍、周鴻祎未來可能會誕生在這里。
目前,作為全國首個也是唯一的“網絡安全學院+網絡安全產業谷”,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自獲中央網信辦批準成立以來,一直瞄準著宏偉的目標。 2016年9月中國 -
在網絡安全領域,打造教育科研與產業創新協調發展的世界典范,建設一流院校,培養一流人才,吸引一流企業,集聚一流產業,肩負起世界一流大學的使命。保障網絡空間安全的重要國家責任,實現機場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區域夢想。
復制硅谷工業傳奇,打造中國“互聯網谷”和“數字谷”!
近年來,武漢臨空經濟開發區提供了最好的區位、提供了最好的服務、創造了最優美的環境。通過“政、企、學、研”多方位努力,推動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的人才培養和技術發展。創新與產業發展“三駕馬車”良性循環,不斷為湖北省和武漢市經濟社會全面跨越式發展作出機場貢獻。
應運而生,擔負國家重大使命
“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當網絡空間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后國家的第五領土時,保障網絡空間安全成為維護國家主權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我國網絡安全共治共建工作不斷推進并取得豐碩成果——網絡安全法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網絡安全產業快速發展引領世界。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等新型網絡社會組織相繼成立。 、“網絡空間安全”成為一級學科硅谷動力網絡學院,11所高校網絡安全學院獲批國家一流網絡安全學院示范項目……
但也有一個嚴峻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8月7日,在武漢機場港舉辦的“武漢網絡安全人才培養高峰論壇”上,國家網絡安全人才創新基地、奇安信集團和智聯招聘聯合發布了《網絡安全人才培養高峰論壇》。 《安全人才市場現狀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國網絡安全人才缺口已超過100萬,尤其缺乏既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又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在此背景下,國家網絡安全人才和創新基地應運而生。 2016年9月30日,國家網信辦正式回復武漢市支持武漢市建設國家網絡安全人才創新基地,確定基地選址在空間最美、區位最好、條件最好的地方。配套服務、交通最便利的武漢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西湖區)。
產學研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自誕生以來,就獨具特色。
定位為國內唯一的“網絡安全學院+網絡安全產業谷”,提出打造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良性生態系統。
看人才培養——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集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于一體。開展學歷教育的網絡安全學院,吸引了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兩所“雙一流”高校網絡安全學院入駐,使其“部分獨立、部分獨立”。部分共享。”這不僅是全國第一所采用開放辦學模式的網絡安全學院,也是武漢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雙星同城”首次合作辦學一所學校。非學歷拓展培訓中心將于今年年底全面建成,可滿足6000人/月的培訓規模;網絡安全基地引進數十家網絡安全專業培訓教育機構入駐,線上線下培訓人數已突破5萬人次。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網絡安全人才培養“生態系統”——“頂層”是重點高校培養的基礎研究型人才,“本體”是大量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人才,培養實用型人才。
看技術創新——在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武漢大學正在建設國家網絡安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等各類平臺。華中科技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也將成立。創新研究院、大數據安全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技術創新平臺。兩校還將分別引進兩位數以上高端人才,不斷提升網絡安全核心技術研發能力,推動入駐網絡安全基地企業各項科研成果產業化。
看產業發展——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瞄準網絡安全核心產業鏈,著力打造網絡安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服務三大板塊。目前,基地已簽約項目61個,其中以奇安信、天融信為代表的網絡安全產業項目25個;以中金數據、中維一方、為代表的6個大數據產業項目;以航天信息、曙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服務業項目30個。
希望引領區域轉型升級
2019年,武漢各市區GDP重新排列。光谷首次在武漢各區中排名第一,武漢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從全市第10位左右躍升至全市第5位。席位變動的背后,是武漢經濟內生結構的悄然變化。
從鋼鐵,到汽車,再到高新技術產業,半個多世紀以來,每一輪產業結構變革都引領了武漢經濟發展的方向,成為不同歷史時期新的支柱。
抓住新趨勢,實現新跨越。武漢臨空經濟開發區無疑是最好的之一。
武漢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西湖區)是武漢市最早的蔬菜農產品集散地。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以來,一直靠食品工業“撐天”。
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雪花啤酒、統一、康師傅、周黑鴨……從新溝到吳家山,數百家國內外食品企業一度占據了武漢千億食品產值的60%行業。接下來增長的是物流。順豐、京東、蘇寧等眾多“物流巨頭”都落戶于此,車輛從北到南,貨物從東到西。
然而,武漢臨空經濟開發區已不再滿足于“賣水、賣方便面”。它已經開始計劃一場更長期的比賽。 2016年,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在此成立,成為武漢四個國家產業基地之一。這塊“金字招牌”也成為整個武漢臨空經濟技術開發區轉型的“先鋒”。
2017年,京東方落戶武漢空港經濟開發區,投資460億元建設10.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與此前布局光谷的華星光電、天馬一起,中國顯示面板“三巨頭”實現“武漢團圓”。
京東方開工不到一個月,世界500強企業康寧就到了。這家引領全球的老牌特種玻璃巨頭斥資14億美元建設10.5代玻璃基板生產線,為京東方提供產業支撐。隨后,另一家世界500強企業法國液化空氣集團也入駐該地區,并投資建設大宗加油站,為京東方服務。
“這不是彎道超車,而是直接變道。”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武漢大學教授李光表示,無論是平板顯示產業還是網絡安全產業,對技術創新都有極高的要求。在國家網絡安全基地的聚集和引領下,武漢臨空經濟開發區跨越了多個產業,從食品、機電直奔高新技術產業“巔峰”。
國家網絡安全學院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未來學院”
9月7日,涇河河畔,國家網絡安全學院首次開門迎客,迎來了來自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的千余名師生。
當武漢兩所“雙一流”大學首次相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和驚喜?
為世界一流院校而建的國家網絡安全學院,到底隱藏著怎樣的高科技和敏銳的目光?
網絡安全專業代表著世界前沿技術。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有何差異?
十八所學院:方圓之間盡顯風采
當你走進國家網絡安全學院,你會發現整個學院沒有圍墻,而是圍繞著醫院區域的綠色圍欄。
院內綠草如茵,建筑錯落有致。依照“十八院”的理念,借鑒中國簡牘的卷軸造型,方圓結合,動宜靜。
公園北側,華中科技大學教學樓明德樓和武漢大學教學樓新嘉樓位于圖書館左右兩側。三座建筑均為方形結構,象征著學術嚴謹。外立面裝有堅韌的鋼格柵,不僅呈現出通透感網校頭條,還象征著網絡安全的“網”。
公園南側,三棟學生宿舍樓均為圓形結構。有人說它們像“中國竹筒”,也有人說它們是“福建土樓”。它們毗鄰涇河,與水遙相呼應,更顯得柔美美麗。
武漢臨空經濟開發區國家網絡安全基地建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對標世界一流院校,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及網絡安全基地建設設計單位查閱大量國內外資料,前往杜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國內外知名大學“取經”。從建筑設計到細節設計,一切都符合國際標準,彰顯人文關懷。
例如,學院仿照國外大學,沒有圍墻,但整個校園都受到人工智能攝像頭的監控。所有進入拍攝區域的人員不僅可以快速識別自己的身份信息,還可以預測其移動軌跡,更好地防范各種突發事件。
例如,教學樓報告廳的所有座位均采用封閉式布局。每個臺階的高度都經過精心計算,高度逐級增加,確保后排學生的視野不被上一層學生遮擋。被同學攔住了。
武漢大學:射擊場實驗室國內一流
武漢大學國家網絡安全學院新嘉樓,中心機房配備40個機柜,配備近200臺服務器以及應用系統虛擬化超融合平臺、云桌面系統等各類軟件平臺超融合平臺。同時,新佳樓建有虛擬仿真實驗室,利用現代化、智能化的設備和軟件,將數百個實驗整合為八個系統實驗,為教學和科研提供服務。
武漢大學國家網絡安全學院實驗中心主任陳靜表示,新家樓網絡靶場集結了較為完整的國內外網絡攻防案例庫,并與頂尖網絡安全實驗室合作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實現資源共享。這意味著學生可以利用這個網絡靶場模擬真實環境中的網絡攻防對抗,感受最真實的網絡“戰場”。
“除了大量的學生機房和討論室供師生進行科學研究和學術討論外,新佳樓還擁有多間智慧教室,為學生提供實訓場地。”武漢大學國家網絡安全學院常務副院長趙波表示,該樓共有12間智慧教室,分為標準型、小組討論型、多屏協作型。其功能包括互動教學系統、物聯網控制系統、教育錄播系統、空間管理系統、標準化考場等。
華科科技大學:第一級分級直通式教學
華中科技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明德教學綜合樓擁有教室48間硅谷動力網絡學院,討論室26間,黃河網絡靶場等實驗室45個,楚天大學生大眾創業基地1個。
其中,黃河網絡射擊場可容納258人同時比賽。射擊場實驗室的地板和天花板采用紅藍光梭的形式,代表紅軍和藍軍作戰,達到演練的效果。
華中科技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黨委副書記李雷介紹,整個實驗室擁有5大靶場、7大系統、7大平臺系統,可從事教學科學研究、攻防演練、工業控制測量等。 “能攻、能守、能研”是國內領先的開放式防御模擬演練研究平臺。位于明德大廈五樓的楚天學院學生創新創業基地還可同時培養20個創業團隊。
“我們的目標是培養網絡空間安全領域的技術型、實用型、創新型、創業型人才。”李雷表示,學院在全國率先打造分層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從大一到大四從簡單到高級學習。復雜,從認知、實踐到研究,“就像打游戲過關”,同時從教材編寫、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各個方面與相關企業對接。
撰文:彭繼松、李文、彭輝。圖片提供:東西湖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