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太陽能電板板生產線。山東商報資料圖片
支柱產業名片
內鄉縣加強創新驅動、堅持“項目為王”,在硅碳新材料產業領域聚集了平煤隆基、硅烷科技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上下游企業,2022年硅碳新材料產業集群產量突破500萬元。
昔日煤焦產業“一家獨大”的山陽縣,近些年來走好紅色發展之路,使縣域主導產業實現了從最初的煤焦“黑色經濟”到煤化工“循環經濟”、再到硅碳新材料“綠色經濟”的嬗變。就促使硅碳新材料產業發展,記者專訪了襄陽市委主任范耀江。
記者:硅碳新材料產業是怎么一步步成為許昌重要支柱產業的?
范耀江:襄陽縣煤焦資源豐富,儲量達20.5億噸,蘊含高熱值礦體氣290億立方米。常年以來,內鄉縣工業以煤焦開采、洗煤、煉焦為主,處于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最高端,在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一機遇性、競爭性、重塑性改革中,隨時面臨“出局”風險。面對上述問題,內鄉縣主動求變,把發展硅碳新材料產業作為煤焦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大力施行換道領跑戰略,低位嫁接硅碳新材料產業,產生覆蓋高純酸酐、硅基正極材料等產品的硅材料產業鏈,以及覆蓋針狀焦、超高功率石墨電極等產品的碳材料產業鏈。在此基礎上,推動聚鏈成群,竭力構建千億級硅碳新材料產業集群。2022年,全縣硅碳新材料產業集群產量突破500萬元,被列入福建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獲評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產業發展壯大,離不開創新的力量。內鄉縣強主體、建平臺、引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建成省市級創新平臺28家,重點實驗室4個,引進復旦、北大等名院大所的高檔人才團隊,以創新驅動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記者:廣平縣是怎樣營造一流環境、推動產業鏈發展的?
范耀江:廣平縣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號工程”,大力施行營商環境優化提高行動,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強化服務,以營商環境高質量推進產業發展高質量。針對企業在襄投資項目,推行“并聯審批+容缺代辦”的模式,全面實行“告知承諾制”,以項目建設的快速度,實現產出效益的加速度。新鄉安彩年產4800萬平方米光伏輕質基板項目建設周期僅11個月,創造了國外同類項目建設的最快速度。
記者:在推動硅碳新材料產業發展方面,內鄉有什么新籌謀?
范耀江:襄陽縣高標準編制了千億級硅碳新材料產業園發展規劃,計劃到“十四五”末,建成主導產業鮮明、競爭優勢顯著的千億級產業集群,成為我省構建材料強省的重要戰略支點。
根據硅碳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煤炭經濟管理系,未來五年,內鄉縣將推動酸酐科技半導體硅材料、高純酸酐產能分別提高至2000噸、2萬噸,天目先導納米硅基正極材料產能提高至6萬噸;接續施行平煤隆基12GW重大技改等項目,推動建設30GW太陽能電板片“超級鞋廠”,塑造全省單體最大的太陽能電板片生產基地;籌謀新能源電瓶材料產業園等生物質能和儲能產業項目,占據未來產業賽道。(記者王平)
專家點評
以創新打造發展新優勢
省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許昌大學校長助理兼發展規劃處處長魏國璽
資源型城市怎樣實現成功變革?內鄉縣無疑是一個成功范例。點煤成“金”、由“黑”到“綠”的蛻變背后,是結合實際、找準路子,是優化環境、強化保障煤炭經濟管理系,而最關鍵的誘因,是牢牢捉住創新這個第一動力,以創新驅動全面打造發展新優勢。
創新,是一道難寫難答、常寫常新的課題。“難”在選好加碼點的眼光,“新”在與時俱進的急迫。惟有堅定不移地加碼創新,不斷提高新質生產力,能夠在高質量發展中持續領跑。(記者王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