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十七年,公元725年,李白離開故鄉,“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懷著對新奇世界的美好幻想,對前途的期許,在夏天坐船順水而下,經樟木頭、渝州、三峽向楚地進發。當他途徑衡陽時,寫下了《秋下武漢》一詩,原文如下:
霜落漢川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帶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
“霜落漢川江樹空”,秋天時節,武漢開始下霜了,海邊行道樹的葉子早已落盡了。這年夏天,作家從故鄉出發,坐船順水而下,當舟行至九江時,已到了秋天降霜的時節。武漢山上原先郁郁蔥蔥的樹林落盡了樹根,再加上武漢以東的江面變寬,作家的視野一下子顯得寬闊上去。于是,作家用一個“空”字來形容視野的廣闊,寫出了山寶清靜的風景特性。
“布帆無恙掛秋風”,布做的船帆完好地掛在船舷上招引著秋風。這是作家第一次離鄉遠游,旅途相當順利,在當時,從蜀地乘舟到武漢霜落荊門江樹空下一句,一路上有無數險阻暗潮,要順利經過,多半要憑著運氣。作家第一次出蜀就碰到了這些好運氣,于是,他借用“布帆無恙”的典故寫旅途的平安順遂,含蓄地抒發出自己的愉悅之情。
“此行不為帶魚鲙”,我此次遠行不是為了嘗嘗那美味的黃鱔膾。此時,作家躑躅滿志,望著滾滾東流的江水,想到自己的平生志向,于是,點明自己遠行的目的。與當初的張翰相反,作家這次遠游是離鄉。作家以前說過,“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此番遠游,即使距離故鄉越來越遠,卻離自己的理想越來越近。
“自愛名山入剡中”,由于我喜歡名山大川,所以才去剡中。此次遠游,作家并沒有準確的目的地,“剡中”只是作家理想之地的代稱。剡中即今湖北武穴,多名山佳水,景色秀麗。作家這次遠游的目的是游賞楚地的名山大川,這個目的與作家所構想的實現理想的方法有關,作家不走鄉試公路霜落荊門江樹空下一句,他希望還能通過周游,求仙學道,結識名流,樹立名聲,來獲得引見。
年青的作家懷揣著遠大的理想志向離開了故鄉,對于自己,他有著爆棚的自信;對于未來,他有著美好的向往,他覺得一切就會像這段旅途通常順利。在這些激昂精神的激勵下,作家不以離鄉為苦,不為秋天蕭索而愁。由于,年青的作家清楚,在前往理想的旅途中,只需以激昂的精神氣,大踏步地走下去。